题图:朱集留守儿童图书室。(来自作者)
我们一起,用知识,来构筑和保护孩子们作为人的尊严。
与我想象中干净、明亮的阅读场所完全不同。为了节省开支,图书室办在背街的小学门口,租用了两间民房。一间用来做图书室,免费借阅;另一间做辅导班,挣点钱维持运营。正值夏天中午,很热。黑魆魆的屋子里,孩子们刚吃完饭,趴在课桌上休息。课桌还是木头的,又窄又小,布满了油腻和墨垢。图书室的负责人金丽带着我,小心翼翼地穿过课桌,来到后院聊天。后院里,种着很多绿油油的青菜。房东也在,他们住二楼。聊天的很多内容,我都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她说,这里的人尤其是爷爷奶奶,根本不重视教育,他们只要孩子不饿着不冻着就行。最难受的就是当地人不理解,自己很多时候听不懂他们讲的话。2016年,我看到一条转发的信息,介绍朱集乡村图书室。我惊讶且惊喜,赶紧拨通留下的电话号码,对方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带着广西人特有的音调。之所以吃惊,因为朱集就是我的邻镇。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做公益,镇上连一家普通的书店也没有。而现在,竟然有一个外地的女孩去了,要做图书室。为家乡,我似乎尽了心又出了力,后来才知道金丽有多不容易。那时,图书室刚刚草创两个月,什么都没有。金丽婆家并不在镇上,她整天蜗居在图书室,对着一群来看书的孩子,以及爱心人士捐赠的一些书籍。直到最近,才听她说:“很多时候想放弃算了,还是出门打工吧。有时几乎要崩溃,天天失眠。凌晨五点多,我沿着黑麻麻的街道走,看到扫地的人们,看到早起卖菜的人、做早餐的人,我觉得自己不能放弃。当时身边没有朋友帮忙,都是靠自己,现在想想,那路到处泥泞……”金丽高中毕业,因为家境的原因,没有读成大学。这成为她一个终身的遗憾。打工几年之后,金丽来到北京的“工友之家”学习半年,并留任辅导员一年。春节回家时,看到自己留守老家的女儿胆怯、孤僻,不爱说话,几乎都不认识妈妈了,她伤心极了。反复思量之后,她辞了工作,回家带孩子。一次,金丽在当地小学帮忙做了半天代课老师。班上一多半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课间时,一个男孩儿手里拿着电话玩具,大声跟同学们“炫耀”:“我有电话,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打。”这句话刺痛了金丽,她决定留下来,不只陪伴自己女儿,还要陪伴更多的孩子。她把“家”从村子搬到了镇上。朱集图书室就这样诞生了。朱集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处在鄂豫两省交界,属于南阳盆地。既缺少旅游文化资源,又没有可看的自然风光。当地人早些年靠种地维持生计,随着打工潮兴起,且不说“十室九空”,但过半都流动到城里去了,留下来的皆是妇孺老病。可以说,朱集是中国广大平原农村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之一。直到2019年春,金丽说,运营得太艰难了,打算放弃图书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无助和精疲力尽。我们说,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支持。但最后还是决定撑下去,她觉得自己离开了,对不起搭档的伙伴刘老师,更对不起那些常来看书的孩子们。第一次,金丽决定寻求别人的帮助,发起“月捐”计划。我很快就加入了,一个月50元。发出红包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做了好事,除了偶尔的交流之外,很少再想到为图书室做些什么。后来有天,金丽告诉我,图书室申请到了基金会支持。于是,她便立刻停止了“月捐”活动,不愿再给别人添负担。这一年,我看到图书室做得有声有色。除了日常借阅,夏天,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外语系的大学生来到朱集,为孩子们办夏令营。图书室不定期把图书搬到街头,支个摊位,向路人宣传介绍,引得很多人驻足阅读。考虑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她们特意针对女童办起了性教育进课堂活动。又因家庭变故,金丽在广西滞留了几个月。照顾家人还是重新开办图书室,她犹豫不决。原来租用的房屋翻新,图书室的所有物品暂时搬到她自己家里。即便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还是有不少孩子过来借书看,靠在装粮食的麻袋上看得津津有味。房屋翻修好之后,租金也翻了四倍。金丽说,若不是家庭变故,她会补上这部分钱,可是现在,她无能为力。要不要重新发起“月捐”计划?她知道,这次疫情让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受到影响,担心这会增添别人的负担。我说,总要试一试,不然图书室如何继续呢!每当有人咨询金丽,她第一句话都会问,“会不会给您带来负担?”对于曾经的月捐者,她也一再说:“受疫情冲击,十分理解大家的难处,所以,希望有困难有压力的家人们首先照顾好自己!你们生活过得好对我就是最大的安慰。”招募文案发出后,出乎意外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金丽的娘家人,广西某高校的梁老师(即园地耕耘者“南宫踏舞” - 一枚注),一个人带动了身边的几十位朋友和学生。
去年的6月14日,我写了一篇有关留守儿童的文章:《留守儿童,谁之殇》,发在了已经被消失的老的“一枚园地”上:
![]()
这一篇,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天南海北的读者们为这些孩子的处境而揪心,给了文章不少赞赏。“一枚园地”雪中送炭,把那篇文章的所有赞赏,共计6372元都作为稿费给了我,我全额都捐赠给了图书室。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朋友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方方日记和接力聚在一起的。大家虽然素未谋面,却都有着古道热肠。园地读者的真挚、热情和善良,让我一直难忘。图书室变得敞亮许多。有了专门的活动空间,可以讲绘本,可以给孩子们放映电影。墙上的布告栏有了顾问团,有了工作条例,有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的名字......正赶上放学,来借阅的小读者络绎不绝。我还惊讶地发现,金丽身边聚集了四五位女性。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们选择留守农村,做着薪水极低的工作,但都无一例外地特别支持图书室工作。匆忙地吃完午饭,她们又聚在一起讨论99公益日的筹款项目,讨论如何给孩子们上阅读写作课,讨论如何开展自然教育......门口停着一辆三轮车,车棚上贴着广告布,原来是用于汛期到各个村子宣讲生命安全教育。金丽告诉我,她们还学会了骑三轮车,架着大喇叭,走村串巷去办流动书摊,为不方便来镇上的孩子提供借阅服务。一下子,我想到伊朗电影《黑板》。战乱中,为了寻找学生,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到处流浪,并教给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名字......用知识构筑和保护孩子们作为人的尊严。金丽并非没有去城里发展的机会。有人出资要在市里办绘本馆,让她去当馆长,但她婉拒了。她一直记得,自己想做的是留守儿童教育。父母打工不能陪伴,电子产品日益侵入,家庭管教缺失,都使留守儿童陷入身心困境。“好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是他们越来越孤僻、厌学,进网吧打游戏。所以我们图书室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想努力去补救、改变和陪伴。”对于愿意返乡的妈妈,金丽和她的姐妹们也给予很多帮助。她说,正是因为难,所以更要抱团取暖,互帮互助。除了服务留守儿童,她还计划办起妈妈班,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和女性话题,办读书会,学会表达自己。我当然十分支持。看着她们在下着冷雨的晚上坚持做亲子活动,在冬日的寒风中一起走上街头帮助姐妹开张生意,把吊瓶从诊所搬到图书室,继续坐在电脑前工作......我深深感动,打心眼里觉得她们非常了不起。她们是留守妈妈,是中国最普通的农村女性。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巨大转型期,大时代面前,这群女性选择了返乡和坚守,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作为母亲的责任。她们身上朴实、善良、踏实和坚韧的品质,在我看来,无论何时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为宝贵的希望和力量。她们为留守儿童点亮了一盏灯。在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我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一起呵护这盏灯。全称“朱集乡村图书室”,属于公益性质,位于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2016年,由留守孩子妈妈金丽创办,至今已经走过四个多年头,另外增加两名工作人员。图书室服务周边乡镇数千名留守儿童,除办理免费借阅服务,还开展儿童性教育和留守妈妈课堂,最具创新之处在于不定期将图书室办到街头宣传,或者骑三轮车到最偏僻的乡村提供服务。更多介绍,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愿意支持图书室的爱心人士,每月定额捐助50元,作为图书室的房租、硬件采购、教学活动等运营费用,周期为一年,共600元。相比于一次性捐助600元,我们更希望大家按月捐助,持续关注图书室。大家的持续关注也是我们做好图书室的一份动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公益。我们有一个月捐微信群,愿意加入50元/月支持图书室的朋友,可以加一枚微信(微信号“mei94539” - 请注明“月捐”),一枚会邀请你入群。
每月1号至5号为捐款日期,形式以微信转账或者微信红包给图书室管理员。可以先通过微信或是电话咨询我们。我们会定期在“月捐”微信群里分享图书室的运营情况,也会在公众号上发布图书室的动态。每月,我们都会把月捐收入与支出明细详细列出,供大家监督。您的50元/月,在支撑着一个乡村图书室的运营。
谢谢您的爱心,让我们一起守护,为留守儿童点亮一盏灯。
【作者简介】黑麦:八零后。热爱人间草木,及一切无名之人。一枚园地耕耘者。个人微信公号:驽马十二驾
(请参见今天的二条,朱集图书室的创始人金丽的创建图书室的心路历程。)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点击阅读更多
一枚园地新年献词 || 穿空击水,破浪而行
民声IV(5)||一枚:“黑夜已深,白昼将近” - 再见,2020
民声IV(4)||七叶树:2020年,我的那一个个瞬间......
丁东: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 - 江平,永远的校长,90寿诞快乐
风吹沙:展翅的雁
丁东:傅聪与胡耀邦
薇小姐:愿人心看见这光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共183篇)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一句真话,一缕阳光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Send to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