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说事儿(70)|| 杨玉圣:怀念父母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3-10

杨玉圣教授。(图片由作者提供)


怀念父母

杨玉圣 | 文


一直想写篇关于已故父亲、母亲的文字,但迟迟未能成文;曾经几次动笔,然每每开了头,终于还是不了了之。

已故家父家母,其实,和天底下绝大多数父母一样,是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人:没有文化,含辛茹苦,无权无势,平头百姓,默默无闻。

父亲,杨书堂,青州谭坊下坡人,生于1923年,卒于2000年;母亲,吕会英,生于1929年,卒于1993年。父母一共生育过五个儿子,但因老四夭折,故我从老五而升级为老四,分别是:玉光、玉明、玉福、玉圣。

父亲是苦命人。从小丧父,母亲也在鬼子时,因不愿受辱而跳井自杀,与其大哥书亭和姐姐,相依为命。也正因为无父无母,年轻时,参加过地方武装,在青岛、徐州打过仗,有腿伤;亦因此之故,在“书”字辈兄弟中,结婚甚晚。

父亲和我。


我的母亲是寿光纪台吕家庄人。小时候,母亲常带我走娘家,她甚至是一个更苦命的人。在娘家,她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哥哥。不过,其哥哥因参加当地地方武装,生不见人,死未见尸,无子女,只留下一个信天主教、白发苍苍的舅母,孤老终身。

我亦算是一个苦命人。从小到大,未见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姨娘这些血缘关系上的亲人。不过,因为在家里是老小,故而在兄弟们之中,又还是最幸运的。

因为最小,所以,哪怕是在生活最苦难的日子里,家里只要有一口吃的,那么,一定是首先给我;因为最小,所以,母亲让我这个老生子吃奶,据说一直到站着吃奶到六岁左右;因为最小,三个哥哥总是让着我,从未动过我一个指头;因为最小,父母,特别是父亲,从小到大,从未批评过我;因为最小,父母和哥哥们,哪怕生计再难,也不顾一切,供应我读书,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院,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从来没有让我为难过。

兄弟四人中,大哥玉光最不容易,只上过两年学。作为长子,像老黄牛一样,忍气吞声,任劳任怨。二哥玉明,在兄弟四人中,最聪明,然生不逢时,加上得了一种隔代遗传的怪病,先于父母而亡;三哥玉福,虽个子最矮,然身体最好,也长得最帅气,但调皮捣蛋,最让父母不省心。

如今,父母走了,二哥、三哥也已撒手人寰,只剩下大我十二岁的大哥和我这个老小了。其实,我这个老小也已经不小了,到今年10月,即年届五旬有八矣。

伯父书亭健在时,家父即以叔叔的身份,当两个家的主。伯父的长子玉珍,年轻时,调皮捣蛋,他父亲管不了,母亲又在六零年时饿死,但只要我父亲出场,他就乖乖的,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他结婚,也是我父亲一手操持的,第一个孙子,春林,也是我母亲一手抱大的。春林小我六岁,虽情同手足,但总是一口一个“小叔”,不敢造次;其三个女儿,按辈分,也总是喊我“小爷爷”,亲切地,叫个不停。

父亲在世时,曾来过三次北京。母亲一直有个愿望,想到京看看她这个小儿子工作的地方,但一则她从1983年起即患偏瘫,二则我1988年工作后一直解决不了住房问题。因此,她从未实现其愿望。最可怜的是,也因为其偏瘫,办身份证时,家里人未给她办。因此,一辈子,活了六十四岁,连张照片都未留下。

儿子问我奶奶长什么样子,我说:爸爸的脸型,和奶奶几乎一样,见爸爸,如见奶奶,以此聊以自慰。

2000年秋,我回青州,以儿子(玉光、玉福、玉圣)和孙子(春山、杨肯)的名义,给已故父亲母亲立碑;以弟弟和两个侄子的名义,给二哥玉明立碑;以五个外甥(加两个表哥)的名义,分别在吕家庄,给外公外婆、舅舅舅母立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之无奈,何过于此?

大概十年前,和儿子一起,给老人上坟。我和儿子说:待老爸死后,要埋在爷爷奶奶坟后。古云:父母在,不远游。死后,得陪伴父母。

那时候,儿子还小,少不更事,似懂非懂,点点头。

父亲若在,不过九旬有八;母亲若在,不过九旬有二。然而,母亲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了,父亲也已去世二十一年矣。

我的笔名“英堂”,分别取自母亲吕会英、父亲杨书堂名字中的各一个字,以此志父母养育之恩。

书生无用,奈何?奈何!

(2021年2月24日晨于京北富泉)


【作者简介】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小区善治研究》《史学评论》《学术共同体》等,主编《学术规范导论》《美国早期史新论》《学术共同体文库》等。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王斌:我在80年代的一些前尘往事
说事儿(69)|| 耕夫呓语:元宵节的记忆
说事儿(68)|| 庞旸:80年代的蓝颜知己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上)
沈睿:残酷的青春(上)
沈睿:残酷的青春(下)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 (183篇)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