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仪的研究生
作者 | 刘庆生
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
近日,一位年轻教授和我谈到一件事情:两位省属高校学生均以超过400分的考试成绩报考他们学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主动要求与他见面交流。
两位高分考生中,一位是去年考研落榜生,他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奋斗”一年,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高分考研成绩。
教授对我说,在交谈中他发现两位学生似乎都是属于那种“死读书”和“应试”类型,他们将硕士研究生考试当成高考的延续。
他认为,那位在家“复读”一年的高分考生,如果他能有一段时间在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可能会增加他面试的印象分,可惜没有,一门心思在家复习考研应试内容。
当询问两位高分学生是否了解一点相关专业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是否阅读过一些专业中英文论文时,两位学生一脸朦胧。
教授明确表示,两位高分考生中他最多只想要一位。
我猜想,这也许是他出于对我国应试考研学生的无奈决定。
当然,我不认为这位年轻教授的这个想法是对省属高校学生存在歧视。
他刚回国,对国家研究生教育充满激情和希望,并期望为提升他所在学校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尽绵薄之力。
这个案例引出一个老生常谈话题:导师究竟心仪什么样的研究生?师生如何选择到相互“对眼”的导师和学生?
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只有40年历史,无论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措施都缺乏经验。
例如,我们当下普遍认为,除了德育之外,能让学生在读研期间发表几篇论文似乎成了优秀研究生评价的“唯一标准”。
我一贯认为,除了那些大道理,现代培养研究生理念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某些相关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实物”工作量,培养训练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
我们目前依然主要采用以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为主的高考录取方式招收研究生,导致出现一些省属高校的考研大军。
他们往往像当年高考那样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作为这些大学管理者的一项“政绩工程”。
我在一篇题为“我国阶梯式高等教育培养格局”文章中提到,我国研究生培养格局基本为:国内名校的优秀学生首选出国深造(以欧美大学为主);国内重点大学学生除了出国,首选国内名校;省属大学学生主要选择就读重点大学等,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充分理解这种“阶梯式”高等教育格局。
因为,有的二本高校学生也许由于当年高考临场发挥失误,无奈失去了进入重点大学学习机会。
因此,他(她)们希望通过研究生考试做出自己高等教育求学路上的二次选择,进入重点大学学习。
这种想法和选择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我有4个地质专业同班的80后学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二次选择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其中两人选择了数学专业,两人选择了电子信息类专业。
目前4人中除了一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毕业)从事科技管理外,其余3人都在国内重点大学任教。
我在职时,国家研究生整体规模较小,我们这些特色鲜明的行业大学录取研究生选择余地较小。
例如,我们学校当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不到100人,到现在2650人。
在我招收研究生经历中,录取硕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要困难些。
因为,面对那些应试考研成绩学生,例如上述那位青年教授碰到的情况,有点束手无策。
尽管按照国家政策,在录取线范围内,学校和教授拥有通过面试选择学生的自主权。
然而,实际上如果放弃少数应试高分考生,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对招生过程公平的质疑,给学校和教授带来不该有的烦恼。
我们高校在专业本科教学中应当力所能及加强学术训练内容。
尤其是那些省属高校,至少在高年级和本科毕业设计阶段,要让学生适度阅读一点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论文,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同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那样可以为你的学生在研究生面试中“加分”。
可以想象,那些经历过较好学术训练的教授,在研究生面试时,通常不会简单询问那些专业“客观”(应试)内容,可能会以“主观”问题为主。
例如,除了一些与专业相关内容外,我还想知道面试学生对专业领域或方向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的了解程度;你对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想法;希望导师为你研究生期间提供什么帮助和指导?作为一个研究生候选人,你选择导师的依据是什么等。
这些内容比应试高分可能更有价值。
我曾经询问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是否了解你目前研究方向的世界领军人物及其代表性成果。
学生立即给我展示了他与这位我的同行朋友著名教授的互动邮件,我看后非常高兴。
这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这样有效的师生互动面试可以考察学生是否适合攻读研究生学位。
这也是为什么申请欧美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除了提交简历、英语、大学成绩及推荐资料外,通常还需要申请人提供两份重要文件:个人陈述和项目研究计划(申请硕士研究生有时合二为一)。
这两份资料对于导师判断申请人的基本科研资质和潜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164649.html
这是一条文风转化分割线
做科研、写本子,累了吧?
暖心小编上线
一首《成都》「基金版」(献给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让你掉下眼泪的 基金失败的痛
让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标的宠
本子还要改多久 抓耳挠腮的愁
让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问答”已上线 专家解决你忧愁
通宵达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请的路途中 我从未忘记你
咨询/一对一/只为你
……
福利来了:👇点击图片可一键进入科学网基金问答平台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