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这些华农先贤……
梨花风起 正清明
万物吐故纳新
华农古朴典雅的校园里
涌现过一位位先人
筚路蓝缕 呕心沥血
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
带领着华农踏上一个个新征程
今日
让我们一起
向已故华农人献花致敬
广东近代农业科教事业开创者
唐有恒
唐有恒(1884—1958),字少珊,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人,农业教育家、科学家。1899年就读于皇仁书院,1904年官费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留学,190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农科博士学位。同年归国,被派筹办广东农林试验场,次年筹建农林传习所(今华南农业大学前身)。
试验场成立于1909年3月,部分校舍亦于7月落成。为使试验与教学工作能迅速开展,唐有恒拟订了一整套有关科研、教学、推广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使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从创建开始就沿着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正确方向有序地同步发展,这也是广东近代农业科教事业的起始。
1910年3月,唐有恒被保送至北京参加归国留学生留学成绩考试,获农科进士,殿试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但他不愿在朝为官,返回广东继续投身于场所的建设。唐有恒还修筑水利,改良蚕种、稻谷品种、农具,引进外来良种,并将试验成果向全省属各地推广,对广东农业生产发挥了示范推广作用。
弃官从教
为民生谋福祉
利寅
利寅(1876—1954),字寿峰,广州花县花山镇新和村人,著名教育家、农业化学家。190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化学和农业化学科深造,1908年回国后被任命为广州实业厅厅长,但他上任数天后即自行弃官到广东实业司做技术服务工作,随后与唐有恒一起进行试验场筹建工作。1912年唐有恒调往北京,利寅接任试验场场长兼任高等农林讲习所所长。
利寅一生在农业化学领域潜心研究。留学回国初期,他了解到广东工业落后,民用火柴都是外商怡和洋行制造进口的,利权外溢。他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改变现状,在实验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火柴发火和可燃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和研制,首创成功。他与当时进步人士罗雪甫等人合力创办广州东山火柴厂(即广州火柴厂前身),产品畅销华南各省区,解决了民用火柴靠外国进口的困境。
我国土壤学科的先驱
邓植仪
邓植仪(1888—1957),广东顺德人,中国土壤学家、教育家。1914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科硕士学位,归国后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
邓植仪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之盛衰,关系于国计民生至重且大。”而土壤问题乃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发展土壤科学。他秉持“以调查所得资料,作为改良农业之根据”的观念,数十年如一日,把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不间断地投身于土壤调查和土壤科学研究工作。
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邓植仪坚持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宗旨,强调农业教育应与农业建设密切结合,与国情相符,反映中国特色。他重视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学校管理体制,寓学农、爱农、务农教育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使农民得到实惠,也培养了师生深入农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优良作风与爱农情怀。他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努力建设了一支有学科带头人的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为我国农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
丁颖(1888—1964),广东高州人,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从未离开过农学院。
1940年,丁颖临危受命,出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团结带领农学院在极为艰苦的困境中复苏、发展。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建立华南农学院,丁颖任首任院长,在职的12年间,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使我校跻身全国知名大学行列,为广东高等农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丁颖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在四十年的稻作研究中,丁颖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心农民的切身利益,他在水稻品种选育、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水稻品种的生态特性研究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成果丰硕。围绕水稻研究,华农走出了丁颖、卢永根和刘耀光“一门三院士”。“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指引着一代代华农人砥砺奋进,追求卓越。
创办岭南大学的教育先驱
钟荣光
钟荣光(1866—1942),原名惺可,广东省香山县小榄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钟荣光自幼聪颖好学,16 岁中秀才,28 岁中举人。191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17回国后先后任岭南学校副校长、校长,岭南农科大学校长,私立岭南大学校长。
钟荣光富有教育、救国救民的事业心,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岭南大学。他自 1899年入格致书院服务,多次开展环球筹捐活动,助力学校由中学扩充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声誉颇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钟荣光因病休养。1938年6月,以年老退休,改任名誉校长。钟荣光在养病期间,仍念念不忘岭南大学如何稳定与发展。钟荣光献身教育事业40余年,在变革的实践中,把爱国思想与教育思想紧紧地联系起来,为国、为民、为岭南大学做了许多有益之事。
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陈焕镛
陈焕镛(1890—1971),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家。1915年,在纽约西拉诸斯大学森林学院毕业后,入哈佛大学植物学系,选读树木学,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林学硕士学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焕镛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时,创建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第一个植物标本研究室。他授课由浅入深、严肃活泼,身体力行,谆谆教导,深受学生爱戴。躬耕杏坛半个世纪,陈焕镛为我国植物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作为植物学者,他深入研究、态度矜持,发现植物新种逾百种,植物新属十个。其中银杉属、观光木属是我国植物分类学界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植物研究的一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华南植物研究所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此后,陈焕镛又与钱崇澍共同主编了《中国植物志》,这部共80卷125册的巨著出版后,不仅为开发祖国植物资源和有关植物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资料,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植物学的发展。
一生护田助农的昆虫学家
赵善欢
赵善欢(1914—1999),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历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
赵善欢多年从事水稻、蔬菜、果树和林木的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植物性杀虫剂、昆虫毒理学等方面造诣殊深。20世纪50年代,他与王鉴明等人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60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80年代以后,他致力于害虫综合防治和植物质杀虫剂的研究,提出了以人工合成及天然产品的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作为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昆虫科学的发展多有建树。
赵善欢毕生忠于科学、报效祖国,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倡导良好的学风、校风。他紧密追踪科学前沿,不断深化与拓展研究领域的创新精神。他在昆虫世界遨游“搏击”六十多个春秋,为铸锻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精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
蒲蛰龙
蒲蛰龙(1912-1997), 广西钦州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1935年考上中山大学农学系,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副校长、顾问,华南农学院教授。
怀揣着“为农民的幸福做点实际贡献”的初心,蒲蛰龙带领着团队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领域不懈耕耘。他用大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这种方法先后被全国10多个省份学习应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害虫,取得田间防治巨大成效。他致力于发展微生物农药研究,先后创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基地、昆虫学教研室和昆虫生态实验室等,献力国家健康农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需求。
蒲蛰龙以身体力行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选贤任能,积极扶持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自197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他培养了19名硕士生,15名博士生。其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有的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桃李满天下。蒲蛰龙一生为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学界誉为“华南生物防治之父”。
永葆初心
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
卢永根(1930—2019),广州花都人,我国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农业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卢永根一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他扎根于泥土之中,将人民温饱放在心上。他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继承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师生间的薪火相传也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在卢永根担任华农校长的12年里,他打破了学校面临的人才困境,为学校延揽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卢永根一生不慕名利,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2017年3月,他和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教育基金,支持农业教育。“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卢永根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和对科教事业的热爱。2020年中共中央追授卢永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黄耀祥
黄耀祥(1916—2004),广东开平人,我国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少年立志以读书救国,一生勤勉以兴农富民。他于1959年育成了第一个人工杂交矮秆良种水稻——“广场矮”。1979年又育出丛生快长株型结合品种“双桂一号”,把我国籼稻矮秆育种推进新的阶段,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大陆半矮秆水稻之父”。他兢兢业业地进行水稻育种研究60多年,为选育耐肥、抗倒伏的水稻高产品种,奋斗在农业一线,先后主持培育出50多个水稻良种,解决了这一地域性难题。
他晚年仍不辞辛劳,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下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推广良种栽培种植经验,深受各地政府和农民欢迎。黄耀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为我国水稻育种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高亦师身正范
扎根杏坛造栋梁
庞雄飞
庞雄飞(1930—2004),广东佛山人,著名昆虫学家。1953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奉派留学苏联,学成归来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华农任教期间,庞雄飞尽心倾其所学,报效祖国。他一方面从事昆虫学的教学工作,注重在教学中联系实践。他带领学生到农村去,在生产实践中传授昆虫学和害虫防治知识,同时还创立了广东海陵岛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开始系统研究害虫防治中的生态学和天敌昆虫的分类利用问题,他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18部,学术造诣深厚,硕果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庞雄飞前瞻性地把系统科学引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研究,成立全国植保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并于1994年完成了《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专著,创立并系统阐述了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理论,该书也被国家列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庞雄飞在病重期间仍不忘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心怀家国深情,倾情培养国家脊梁。
一百一十二载里
还有无数先贤忠烈们
他们热爱祖国、学农爱农、孜孜不倦
为华农、为农业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手捧一束鲜花
遥寄一份哀思
点击小程序
一起献上一束花
向所有已故华农人致敬
愿所有华农人
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创造新辉煌
往期回顾
周日!打开这期《紫荆之声》,回顾华农的一周动态
华农人,谁能逃得过这口“乡”味?
打开《紫荆之声》,感觉华农er都码住本周热点了(除了我
回南天登陆,华农er真的好“潮”!
爱了!华农最美的三行诗是……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稻花香》
整理: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洪佳恂 陈翠莹 徐佳乐
制图: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区晓燕
交互: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彭佳乐 陈晓纯 林炳川
微信编辑: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洪佳恂
责任编辑: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周彤
点赞 “在看”
为已故华农人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