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彬 | 扔掉手机才能感知艺术
青年艺术家 萧彬
萧彬
1985年生于湖南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个人官网
xiaobin.arthub.cn
《无题》 竹 2010
《无题》局部
萧彬是工业之内的自然系,由他的记忆与触摸中架构出精巧技艺,试图并间断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与工业的阵列与分形。
你我由植物的意志在在无尽的风景中共同站立,观望远处工业的文明,观望远方自然的秩序,亦或团围在一起,感受未知时刻神秘的阵列,并合为一个自然中合群的集体。
《烟消云散时》 焚烧稻杆 2010
我们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游离,在万花筒般的现世中寻求各个生活客观的真理,此种遍布的人从工业从社会中走来,聚合成一个凸起的山丘,攀爬着望想触摸人类堆积顶端的气候, 直至人类回归到工业之外植物的追求,再次回归吧,带领自然与植物的意志蔓延回工业,治疗工业这冷硬的病诟。
《万花筒-5》 70×70×13cm 综合材料 2013
乡土的气息演化出此者对于自然材料的一探究竟,将乡土装载进曲折悠长的游笼,盖掩上平静的稚气,进入工业与文明的街区,试图由此收敛此种场域里未曾退化的习气。
《筑巢》 100×120cm 综合材料 2014
鸟儿从灰黄的空气中飞来,休憩在人造的植物之上,它们如见面般垂头,相告着这世界的烟囱是它们生存的星球,甚至说:“我愿意离开这个灰色的星球,飞上太空那黑色的宇宙。”
游笼终将被时间肢解,植物的意志也将在游笼被肢解时升散,直至再次组合成阵列的雨锥,坠向地面的废沙,让乡土在工业、城市中发芽。
《游笼》 4500×20×90cm 竹 2013
面对这样的殉死,请用布裹上这些执木般永恒的尸体,并使其回归到集体与阵列中去。
或许当湖南耒阳某处的稻田烟消云散时,田埂上依旧会站着一个人,
那是萧彬。
《城》 竹 2011
Arthub:能看出你的作品取自自然系统,大多为植物的布式,阵列,你平常除了观察接触自然外还会去研究自然学科吗?
萧彬:我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少,但会看一些自然类的杂志。自然物的作品和儿时经历是有关的,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寒暑假都在乡下度过,儿时田间乡撒野欢的感觉记忆犹新,喜欢自然的泥土味儿,作品的阵列式感也是对图腾和纹样有着不同感受,我是标准处女座,比较严谨和保守哈哈,对集群式的成规矩和系统的事物感受比较强烈。
《无尽的风景》 樟木 2011
Arthub:我感觉你作品中有种集体感,哈哈,你是一个很合群的人吗?
萧彬:我很合群,所有人都说我是老好人,不懂拒绝,任何时候朋友需要帮助都会慷慨相助,我也敢于担当,师长们都很喜欢我这个性格,但我自己也会经常反思,“好人”容易变为“老好人”。
《壳》 240×60×60cm 2011
Arthub:你的作品大多数表达是务实的,有种现实主义感,你会这么定义自己的作品趋向吗?
萧彬:作品的务实感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出生工人家庭,爸妈都是十分传统的社会主义教育出来的,当然我也是,但我有些叛逆,总想能有些不同,这种不同使得我爸妈经常说“不管你了”。艺术是梦,生活是实,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有多大能量,做多大艺术。我做艺术没有特定的方向,我做自己、做作品、做艺术基本上都是看兴趣和性情,我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把艺术看得多高大,多神圣,多数时候是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但我敬仰艺术。
《山-1》 直径61cm 综合材料 2015
Arthub:出于什么使你将“胶”这个材料介入到作品中去呢?
萧彬:胶系列作品是偶然发现的,从材料角都上它具有很强大的可塑性,胶和油画颜料、水彩、雕塑泥等是同一的艺术材料,我把胶枪当做一支笔,用它来表达艺术,观念,这是是一种方式。
Arthub:我很好奇《坠》那个作品表达的是什么?
萧彬:《坠》作品是一件公共雕塑,在艺术北京展览的时候我特意在作品周围站着,观众说什么的都有,说好看,说炫酷,说钢冰山,说扎人很疼……但多数人都会在作品前合影,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艺术一但到了公共空间,这种误读会很奇妙。
《坠》 线坠、沙子 2017
Arthub:那么对你来说,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萧彬:艺术家是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多数是一种技艺,有时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好艺术不一定是在市场上热卖的,反而雪藏的一些令人讨论的作品会更让人感动,好作品是给自己看给知己看的。
《。。。。。-蓝》 135×135×42cm 莲房、漆 2012
其他作品欣赏
《万花筒-6》 70×70×13cm 综合材料 2013
《万花筒-3》综合材料 2013
《。。。。。-2》 100×100×15cm 莲蓬、漆
《休憩的鸟儿》120×100×5cm 综合材料 2014
《无题》140×140×6cm 红薯 2013
往期回顾:
潘士强 | 创造“物我”浑然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