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昀 | 羊毛幻化的一方世界

三七二十艺 三七二十艺 2023-05-04



艺术家    孙昀



孙昀


1983出生于河北保定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个人官网

sunyun.arthub.cn




《一平米——III》 110x95cm   羊毛   2018



羊毛针毡成的岁月


文/孙昀



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之后都会追问我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其实这种材料这些年已经流行起来了,都叫它“戳戳乐”,这个看似才刚刚流行起来的“戳戳乐”,其实就是毛毡制作方法里的“针毡法”。羊毛毡分为“湿毡法”和“针毡法”两种,“针毡”,则是利特制的带有倒刺的戳针,反复的戳在羊毛上,让羊毛互相产摩擦,使纠结在起,越戳越紧,从而达到毡化的效果。我的作品便是采用了“针毡”的制作法。



《一平米-II》  110X95cm   羊毛   2018



大学时,我在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第四作室学习,四是以观念与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作室,所以直以来,我对材料都是比较关注的,也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创作。在我初次遇到这种材料时,觉得非常有意思,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确定了它的可行性。“针毡”这种形式,无论是羊毛这种材料本身还是其反复戳刺的成型方式,都非常吸引我,包括它的表现语,被戳刺后的羊毛呈现出的状态是常丰富的,团蓬松的毛被戳刺的次数多少也直接决定了它的最终效果,戳刺的次数越多,羊毛就越紧实,反之越蓬松,可根据作品需要自由操作。这些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市场街70号》 95x85cm   羊毛   2016



破碎的墙面,地,砖块,泥,在生活中随处可,由于太过普通,往往不会被人们关注,但如果你肯花时间仔细端详它们,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它们就静静的在那里,承受着岁月对它们的洗刷,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的裂痕与印记记录着太多的故事。正如每一个平凡的我们,虽平凡,但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与经历,也许他并不华丽,不引人注意,但他们每个都真实的存在着,现实生活无情的在我们每个的身上与上,都刻下了各式各样的的痕迹。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用我的方式。



《三年半》  60X60cm   羊毛    2016



在刚刚接触这个题材创作第一批作品时,也许是出于对材料的新鲜感,我更多的倾向材料本身,作品多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创作了《38°52' 48"E,115°26' 58"N》,《0.2平米》、《一平米—I》、《三年半》等几件作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开始尝试着将“裂痕”与“印记”这两个元素抽离出来,2017年底开始,创作了《“X”—I》、《“X”—II》、《一平米—II》,在表现语言上开始尝试羊毛这种材质的多样性。对这一材料的认知与运用,这些年我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变化,这变化也必将继续下去。



《“x”—II》   110X22X6cm   羊毛   2018



《“x”—I》   76X50cm   羊毛    2018年



针毡的成型方法是种非常繁复、枯燥的过程,因为要让团蓬松的毛转化成一个紧实的材质,需要针戳上几万针甚至几十万针,所以,它的成型常的慢,经常是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却只有丁点儿的进展。不过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每天重复着这样单一的动作,看似枯燥,其实每件作品都是一段记录,每件作品里都藏着我当时的感触与情绪,有时看到某件作品便像穿越似的,将我瞬间带回到在做那一件作品的时间段,回想起自己那个阶段的状态。作品的一个局部可能会让我想起当时窗外的阳光,那时经常闻到的某种味道,再或是那时那刻萦绕在耳边的是哪首歌......它们是我生活的记录,岁月的见证,以这样一种形式记录己,将时间、感悟、回忆、憧憬、一切好的坏的凝聚于此,物化于此,就像修一样,乐此不疲。



《0.05m²》 30x30 cm   羊毛   2016



Arthub:看了您的作品后,发现您的创作作品含有砖块、水泥大量的元素。是什么启发您创造了这系列的作品?您想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什么呢?


孙昀:最初关于这一题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和羊毛这种材料的特性有关,羊毛材料的“温暖”、“柔软”与砖块水泥的“冰冷”、“坚硬”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特性,通过反复戳刺的行为,使这种对立统一在一个载体上,我用砖块水泥充当了这个载体。


其实这些随处可见的,残破的的砖墙、水泥本身并不平凡,只要你用心去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故事很多,它们就像是一道道寂寞的风景,耐人寻味。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有所谈及。 


刚开始也许我是对这种材料和成型手法的兴奋劲儿没过,总想表达点什么,比如“软”、“硬”、“冷”、“暖”的对立与统一,比如“表象”与“实质”的关系,比如反复戳刺这种行为的含义等等,后来发现越挖掘越觉得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表达什么了,那样反而局限住了。



Arthub:您有一个作品《一平米-I》很有意思,是一个箱子装着水泥和石块。您是想表达什么呢?


孙昀:这是个偶然,最初本来是要挂在墙上展示的,作品做完后给它量身定做了包装箱,在把它装进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形式很有意思,形式感很强,所以就决定这样展示了。 



《一平米-I》 100X100cm   羊毛   2017年



《一平米-I》 100X100cm   羊毛   2017年



Arthub:水泥砖块作为材质,在你的创作中有什么延续和转变?


孙昀:以砖块水泥作为载体,用戳刺的行为,将羊毛转化成砖块水泥的形象,其中“裂痕”、“破碎”、“残缺”等元素大量出现,这是我这一批作品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内容,这一系列的作品还在进行中,也将继续进行下去,也会在形式上和元素的丰富性上有所增加,只是由于羊毛毡的成型方式太慢,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所以即使有一些新的想法,却还没来得及实现,只能耐住性子一点一点来。


至于转变,一定会变,只是我现在确定不了具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我相信作品所要传达的,一定和作者本身的经历和境遇有关,生活天天都在变,我不知道明天的我会是怎样,会是怎样的状态。也许哪天我就停下来了,完全换一个题材,说不定,跟着自己的心走吧。



Arthub: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遇见了那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孙昀:是的,的确遇到过一些困难,开始是技术上的,但熟能生巧,做得多了,技术就不再是问题了,都一一解决了。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效率问题,由于羊毛毡是一针一针戳出来的,做成一件作品非常耗时间,一天工作下来要戳刺几万到几十万下,反复这一个动作,成年累月下来,导致我的右臂劳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有所好转,但不得不使得我减少工作量,从而影响工作进程。不过这个困扰没多久,后来静下来仔细思索,无论是它的漫长的制作过程,还是这种反复戳刺造成的伤害,也正是我的作品中特有的一部分,接受它就好了。



《38°52'; 48E, 115°26'; 58N》65X65cm    羊毛    2016



Arthub:您期待观者能从您的作品中寻找到什么?


孙昀:没什么期待。其实最初也期待过,后来发现没必要,我的期待也是局限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没必要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它的解读都有不同,或者说每个人偏爱不同,找的东西就不同。有很多次在与观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会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一些我都没找到的东西给我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r=21cm》   42X42cm   羊毛   2017





其他作品欣赏





《106.54kg》  85X25X53cm  羊毛   2016



《0.2m²》  52x52cm   羊毛   2016




责编:苏薇

编辑:Eunice







往期回顾:


程小山 | 95后下坠的方式


曾军艺 | 叠彩化境


雷丁狄 | 不自美的水墨实验


陈亚云 | 我的灵魂,总在自觉产生画面

陈俊 | 不是印象派,不是草间弥生,他的“点”你get到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艺术家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