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文于&朱卫兵 | 无意义中寻找意义

三七二十艺 三七二十艺 2023-05-03





计文于&朱卫兵



计文于1959生于上海

朱卫兵1971生于黑龙江

现他们共同工作和生活在上海


jiwenyu.arthub.cn








《上山 下山》  1813X94X20cmX2  2009





《上山 下山》 局部




谈计文于和朱卫兵的艺术

——节选自《忍俊不禁与犯忌快感》


文 / 冯博一




综合考察计文于、朱卫兵的艺术,可以发现他俩的艺术创作有着一种嘲讽、幽默的话语方式,调侃和质疑我们现实的存在,并以既温又荒诞的方式凸现出我们生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有着不同的两极,带有小人布偶的样式,辅以织物缝制的材料属性,虚泛而灵动,荒诞不经又直指现实,凌乱无序又布局严谨。


使得我们的观看既能获得整体上的轻松和愉悦,但当我们沉浸于每一个看似荒唐的场景时,我们又可以非常鲜活生动地感受到某种人性的乖张,生存的悖谬,以及洋溢出来的创作主体对社会现实的质疑态度。这种荒诞方式在于他们以戏剧化的结构、形态设置了作品的语境,表达了中国现实急剧变化的游戏性、虚拟性生存情境,同时又隐喻着“存在便是一种荒诞”的思想背景。




《圣山不远》  尺寸可变  2015




《圣山不远》  展览现场图  




《谈不拢》  227x108x84cm  布、填充棉  2018




同时,作为艺术家的计文于和朱卫兵没有把思考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他们发现了问题的严酷性。这种严酷性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都是这个病态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本该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或者说,生活的意义被一种权利力量掌控,甚至抽空了。


在他们的《上山下山》、《揪住救助》等作品中可以验证出这正是荒诞的现实性基础,使荒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和一种写实性的视觉效果。或许计文于和朱卫兵在作品里体现出来的荒诞性,就是要在这个荒诞的现实中寻找所谓的真正价值。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476x90x43cm  2014 




《玉碎》  62x93x127cm  2012





瓦全》  78x135x38cm  2012




虽然荒诞,他们的作品还具有现代意识上对生活尊重和对人生、人性的深层审视力量。如《形象》《围墙》《池边》《这里环境很好》《看电视》等作品,摆脱了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再现中,过分追求典型意义而导致的作品情节的简单化模式,而是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体验,并有意识地选择了生活中琐碎的一切,含蓄、温存地表现了民生在喧嚣的现实环境中无奈的心境与处境,在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中指斥现实,针砭时弊,让观者在忍俊不禁的视觉印象中,不经意地享受到犯忌般的快感。





《眼力要好》  107x38x22cm  2014




《他放了个屁》  26x26x30cm  2013




当这些作品展示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感受到我们正处在画面所描摹的现实境遇之中,而艺术家的艺术话语方式强化或提升了我们的共识与认知,或许还会审视我们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日常平庸的生活。一个艺术家的良心或良知,常常也就表现在这里,他们要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找和发现意义。


这正是计文于和朱卫兵的诉求,以及努力要揭示的。现实是无尽的,它总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因而,不断地去体验、思考与表达,才能够延续,才能成为艺术的可能。就象他俩一直游离在艺术江湖之外,心无旁骛地专心于自己的艺术视域,也有别于前卫的主流样式的泛滥。




《爬上去 走稳了》  122.5X92X12cm  2011




《现在该拿出方案了》  100x130x131cm  2012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来》  2008




在我看来,他俩好像很不适合当下在消费文化宰制下的审美趣味,抑或是向心力之外的一种离心力的作用之结果。而他们又甘于这样的边缘,自信、自为、自在的状态——自愿疏离而又冷眼旁观,反而恰恰成就了他们艺术别样的文化针对性。





Arthub x 计文于&朱卫兵






Arthub:您和朱卫兵以“布”为元素进行创作已有多年,您觉得布这个材质带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计文于:我从“布”这个元素中找到了对于自我的挑战和突破口。布的缺陷性反而凸显了它的特点。它随意、它随和、它温暖、但又不易被摆布,它有它的性情和个性,它其实很倔强,把这种种的一切搅合在一起,让我懂得顺着势走,时时考验着艺术的敏感性,在控制与不控制之间发现其意外,或者见好就收。这样也同时让我懂得了,一个想法或者一个概念有时是随着在做作品的过程中渐渐地成长起来的。为此它并发出了无穷的可能性。




《这活很累  太复杂》  105x137x10cm 2015




《天使的粑粑》  146x117.5x35cm  2015




Arthub:你们在创作过程中,会因各自理念和观点不同起冲突吗?你们磨合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计文于:会,有时还很激烈。磨合的方式是,搁置争议,先放下,等一段时间后再讨论,在改良,或者妥协,或者放弃等等,等等。很民主的方式。


Arthub:你们作品里成群的小人非常有意思,你们用布创造了它们,赋予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计文于:上帝创造我们,我们制作出它们,我们造出一个场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故事,其最大意义是我们可以居高临下的看,我们可以远看,我们可以整体的看。




《水很深》  210x75x16.2cm   2013





《瞧,上帝看着我们呢》  164x164x82cm  2014




Arthub:很多装置的场景与作品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常常让人不由发笑又引人深思,例如:《瞧,上帝看着我们呢》,而上帝却选用一个肥胖的人类;《这里的鱼不缺食物》,用多人垂钓的画面来隐喻。您这些有趣的灵感通常来自哪里?能为我们深入解读下这两幅作品吗?

计文于:不好意思说灵感,它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瞧,上帝看着我们呢》似乎在说,不管你敬畏,你鄙视,你虔诚,你怀疑,你信,你不信,你行乐,你作恶,你勤快,你懒惰,你的所有,所有,等等,等等,你还是在一个小棋盘上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的微不足道,被掌控之中,被欣赏,被把玩,你逃不脱,你命中注定!

《这里的鱼不缺食物》似乎再说,钓鱼是一种对于耐心的考验,可以用来养心。对于如镜般河面的固守和关注,等待着一丝细节的变动。鱼儿在底下成群结队,拨弄起波澜。声东击西。感受和思谋着食物,但小心翼翼。那是一种博弈。鱼想吃食,人想吃鱼。等待着, 等待着,等待着…很久,很久,很久。




《这里的鱼不缺食物》  146x114x86cm

布,纱,填充棉,泡沫,铜丝,线,木框




《举花的人》  17x11x102cmx400pcs  2007




《人类壮举》




Arthub:未来你们还会选用布来创作“软雕塑”吗?最希望观者看完后留存的记忆是什么?

计文于:现在还在做“软雕塑”。以后不知道,看情形的发展吧。我想用什么样的材料媒介还是要取决于你要表达什么,等等,等等比较复杂。

我们最希望观者看完我的东西后能用心来笑一下,如果能笑后再能想一想,那我就太高兴了。哪怕后面再骂我们几句也好。





其他作品赏析





《美女标准图》  138x98cm  布面丙烯  2017





帅哥标准图》  138x98cm  布面丙烯  2017




《他们谈得很嗨》  142x55cm  布面丙烯  2017




《他们赢了个球》  44x107cm  布面丙烯  2018




他大喊了一声》  46x49cm  布面丙烯  2018




《他捡起了一个硬币》  138x98cm  布面丙烯  2018





END





往期回顾:



余慧 | 原来艺术还可以这样做!


郁涛 | 书里的灵魂,被定格住了


袁欣 | “易碎”的安全感?



司建伟 | 从“玉米计划”到“物是物非”


吕江 | 墨色里,遇天马行空





戳这里,阅读原文更多艺术大咖资讯在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