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讲堂⑥ 侯旭东:汉景帝不吃老鼠吗?——兼论如何看待过去
2018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六讲
7月18日下午,2018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六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作了题为“汉景帝不吃老鼠吗?——兼论如何看待过去”的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寿成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多名教师与学生参与讲座,并积极发言。
黄寿成教授主持讲座
侯旭东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侯教授主要给出了两个例证,为“如何看待过去”做铺垫。
第一个例证是“汉景帝不吃老鼠吗?”由于文献记载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所以需要出土实物来说明。从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坑可以略知一二。胡松梅、杨武站两名动物考古学家研究了16号陪葬坑出土的动物骨骼,并作出了鉴定,区分出各种动物骨骼,发现其中包含两根“褐家鼠”骨头。两名动物考古学家认为陪葬坑里的“褐家鼠”是后期侵入,并非皇帝膳食结构的组成部分。
侯旭东教授
但这些老鼠真的是后期钻洞进入陵寝吗?侯旭东教授对此提出疑问。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墓随葬的陶器中发现的多种老鼠让侯教授产生了这样的怀疑。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满城汉墓1号墓(刘胜墓)的北耳室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鼠类骨,如社鼠、大仓鼠、岩松鼠以及褐家鼠等,且被放置于陶瓮、陶罐中,既然景帝之子食鼠,那汉景帝呢?如何证明呢?
互动环节
侯教授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密切互动,为驳斥“后期侵入说”,大家提出了多种方法,但大多在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难度大。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研究封土层的厚度。以13号陪葬坑为例,其封土层包括现代层、堆积层、汉代文化层、陵园内垫土层、陵园内平整层、黒垆层及生土等。若老鼠想要挖洞进入陵寝内部,最少要挖7-8米,但据王岐山主编《安徽兽类志》显示,褐家鼠打洞最多只有1-2米。由此证明,阳陵内的这只褐家鼠并非遗址废弃后进去原遗址所在地,它无法钻到如此深的坑中。
侯教授举出的第二个例证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书中关于秦始皇的记载有这样一段表述“(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幻想秦朝统治万世无穷。”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这句话是经过后人加工的。今人知道秦朝二世而亡,作为秦始皇本人并不预知,何来“幻想”之说,只能是希望而已。
互动环节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侯教授通过上述两个例证得出史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跳出自我,跳出当下,顺时而观,避免以今度古。侯教授认为,在现在的史学研究中,今人根据现在的结果,站在现在人的角度上看过去,就会产生很多谬误,古人就有“成王败寇”之类的说法,这种看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侯教授指出,过去即是异乡,要理解他人的理解,注意古今之异。要顺时而观,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历史。历史的辉格解释、倒放电影与结果驱动的视角,说法不同,内涵大致相同,影响我们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从结果角度观察问题,以“当下”为准绳和参照来研究“过去”,对理解历史是一种障碍,这往往是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这种辉格解释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表现地异常明显。因此,做历史研究应跳出当下,要注意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认识到在历史发展中人的作用。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讲座最后,黄寿成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侯教授的讲座中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站在过去人的观点看过去。学员互动提问后,侯教授最后说到自己受人类学影响深,我们不仅要看当时人怎么做,还要看当时人怎么想,思想与行动是如何结合的,我们应在材料与材料中建立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待“过去”。
西部大讲堂① 刘德斌: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西部大讲堂② 黄正林:《共进》、共进社与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
西部大讲堂③ 雷兴山: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学——周原地区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西部大讲堂④ 魏明孔: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
历史文化学院2018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顺利举行!
文字来源/张洁
图片来源/刘琪、吴杰
责任编辑/吴小龙
审核/侯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