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转历史】穿越御寒指南

御寒的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19-07-25



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立冬前后,气温可以说是亲身可感地急速降低。寒雨不断,骤然冷风吹过,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恶意。不少同学在瑟瑟发抖中将围巾手套暖宝宝加入了购物车,每天早上离开被窝出门上课似乎也需要更大的决心。如果可以,多想这个冬天抱着暖气不撒手。暖气和空调的融融暖意渗透进冰冷的身体,再来一杯热可可,大概就是抵御寒冬的顶级配置了。


寒冷的天气,冷冷的冰雨,除了让人不想出门,还会勾起冬日的诗兴。这不,下面这位同学就有满腔的诗意想与大家分享。(来自山西师范大学 周宇燕投稿)


无题

乘风逐月去,所思在苍穹。

树梢鸟鸣稀,倦意如潮涌。

人生不尽意,无论达与通。

何如手中卷,翻罢泪交横。

陌上·雨后

斜阳微风新雨后,何处话清幽?潋滟波光濯嫩柳,奈何水东流。鹭影蹁跹青山昼,径自拂衣袖。小池鱼戏莲叶底,留不住,且常游。

笔落梦安

六七点繁星如许,两三年提笔成文。常忆无知少年,满腹踌躇。曾立仗剑鸿图,观八荒四海,寻九尺蛟龙;奈何人生百转千回,守得一方净土。云游天下怎比诗词文赋,篆香茶茗,伏案牍,也识民间疾苦。

雨鸣·忆岳飞

虎啸龙腾风云亟,冲天阙,鸣宫邸,方不负此雨来急。酒酣豪情微凉意,壮孤胆,乘风起,定破云霄九万里。曾忆起,凭栏侧卧昆仑椅,北斗星,现虹倪。

几幡轮转掣旌旗,凯旋琴,奏佳音。纵马横刀列百兵,斩群雄,斗枭旻。戎生倥偬似箭羽,忠心赤胆,铭垂汗青。


天气寒冷,我们有暖气,有羽绒服,有手套,有围巾……装备如此齐全,尚觉得天寒地冻,寒冷难耐。那古人又是怎么过冬的呢?别急,司马君这就告诉你~




古人御寒之建筑篇


古代建筑及建筑内的配置主要有火塘、火墙、火坑等,后来还有了温调房。


火塘是一种最基本也最原始的御寒装置,上古时代就有,又叫“火坑”,坑四周垒石,中间取暖。直到现在,在中国南方如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仍然在使用火塘。


火墙就是空心墙,比火塘要先进了许多。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明清更为彻底,干脆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设于房外。


“温调房”的关键材料是花椒,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它不仅食用可以除湿气,而且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同样可以释放其正能量,形成保温层。皇室的温调房则称为“温调殿”“温室殿”“温室”“椒房殿”等。众所周知,汉朝未央宫的椒房殿就是皇后的居所。


(建筑考古学杨鸿勋教授复原的未央宫椒房殿)




古人御寒之居家篇


相比于火坑、温室等大型的供暖设备,方便小巧的熏炉、手炉、汤婆子等也是居家必备。


熏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后来用陶土或铜铁制成,铜质器具做工精致,多为宫里使用;民间多用陶土或铁制作。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中的“红炉”,就是熏炉。此外,白居易还写过一首《别春炉》:“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手炉)


我们常在清宫剧里看到过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南瓜形状。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宋时已有。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汤婆子)





古人御寒之服饰篇


上古三代已有御寒棉袍“绵袍”。《礼记·玉藻》记载:“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


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先秦时期御寒袍外要穿“罩衣”。在先秦时期,人们冬天穿袍子很有讲究,外面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将袍光着穿。


在汉代,袍已特别为女性所喜爱。在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绵袍11件、夹袍1件。


(汉代的冬装棉袍)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冬天来了,你是怎么御寒的呢?

快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推荐阅读

投稿须知 | 以文会友,共品史学风华

【玩转历史】竹鼠的文本意象及其解构

【史院集萃】冯立君主编《中国与域外》第三期出刊

【史院集萃】黄留珠、贾二强主编《长安学研究》第三辑出版

【杏园读史】杨凯:隐藏在大众消费中的权力 ——《甜与权力》读书札记




文字策划/王晨

诗词创作/周宇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付建英

审核/葛思岑、何秉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