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百人谈 | 李明璇:点滴即是学问,运气也是能力

李明璇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19-07-25



点滴即是学问,运气也是能力



李明璇,女,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自研究生入学以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两篇论文(核扩一篇,公开一篇)。曾获得2016年、2017年积学奖学金,还获得“先进个人”、“优秀新媒体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已签约昆山市开发区晨曦中学,即将成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对于这次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我更多的是意外,然后才是欣喜,参与此次国奖的评选也没有所谓的患得患失,更多像是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了,没错,我就是“运气好”本人。


首先要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来自学院领导的关怀,感谢老师们一路以来的教诲和指导,感谢父母对我读研的支持,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我还要感谢“对手们”给予我的压力,当然,我更要感谢的是我自己,感谢那个虽时常松懈却依旧还没有放弃学术理想的自己。


于研究生而言,国奖的评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学术能力的角逐,而历史文化学院历来是一个学风浓厚的学院,我倍感同辈的压力,但压力亦是动力,身在其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要进步,所以环境真的会影响人的性格、能力甚至是成就。我们大多是普通人,逆境中涌现出的大才、高才大多只出现在励志故事里,而我们则需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环境去激励自我,给自己找个“竞争对手”,比如每天比他早起5分钟、多看一页书。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心里较着一股劲,不管跟自己还是对手,或许这就是我更容易取得一些小成绩的原因。


接下来谈谈我在《盐业史研究》上发的文章《夙沙氏相关问题考辨》。众所周知,学术论文的投稿有技巧,比如要有针对性等等,诚然,这些技巧是有用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点滴即学问”。以我个人来说,“盐宗”夙沙氏这个选题并不是我突然想到的,在先秦史的学习中,“神农”、“黄帝”、“伏羲”才是更多的被提及的人文始祖,“盐宗”夙沙氏相对而言是冷门中的冷门,就是这样的冷门,却是我大学三年级主修的一门课——《海盐史研究》,说实话,整个课程比较平淡,只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关系,学院才开的这门课,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只是让我们看论文、看论文,然后上课时请同学总结文章内容,在这样的课程培训中,因为论文成果相对零碎,我并没有形成对海盐史的完全认识,也并不知道古人煮盐的方法,但却牢牢记住了“盐宗”夙沙氏,没想到后来我就读了先秦史,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自我安排。在许多人看来,当代治史很难,尤其以先秦史为最,因为材料稀少、先秦文字诘屈聱牙且名家辈出,留给后人几无立锥之地,再加上我个人学识尚浅,在意图写一篇论文时,苦于无题可做。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盐宗”夙沙氏,又想起王晖老师上课时提到的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中关于“西山”的推论,关于夙沙氏归属地的问题在我脑海中形成,由此开始了我文章的写作,文章也很幸运的能被《盐业史研究》收录。


我的另一篇文章《论章邯的刑徒军》一文其实是由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修改而成。在本科期间,还没接触过那么多的原典,主要是历史类的小说看得比较多,我记得当时最爱的一部小说是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一共十一本,“斥巨资”买了以后,一口气读完了十本,独独舍不得读最后一本,不同于去追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快要完结时那种不舍的心态,我舍不得的是秦国这座大厦倾覆,舍不得经历裂变、纵横、崛起的秦国结束。而那最后一本中,最出彩的人物,我认为不是项羽刘邦,而是章邯,一个以刑徒成军能与项羽对峙的将军。章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便选了章邯这个人物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而后,入研以来,我在师兄的推荐下看了李开元先生的《秦崩》,发现自己毕业论文中的一些论述和推理是错误的,就又及时修正,所以写文章也是需要一个不断更新、修正的过程,这个修正,也许是自己发现的,也有可能是别人指出的。我认为文章还可以被修改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说明你对论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文章的选题上也依旧有提升的空间。


文章的题目不会从天而降。我的题目虽然看似是偶然所得,但都来源于我平时接触到的人或书引发的感想,我“想得多”,并且我可以把“想得多”变为现实的文章,也许这就是我拿到国奖的关键吧!对我来说,写文章不算难但也绝不简单,我并不高产也不勤奋,但是我认为写文章像是查案,一条证据一条证据的累积,最终推出心中的真相,我很享受在其中推理的趣致和学术,这些都是有乐趣的。


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优秀,相反,微末如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我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蒋老师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一句一句的跟我语音讲论文,过程中没有一句抱怨;我也记得我在写关于夙沙氏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研究生导师吕亚虎老师半夜给我发回修改好的文章,怕我找不到页码,还半夜给我传送史料,我十分感激恩师们的帮助。学文章的路并不孤独,相反,学术是有温度的。


当我能在知网上搜到标有我名字的文章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一丝自豪和欣喜的,我知道真正的大家、学者必不会如我一般刚起步便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但是我忍不住总在想:我这篇文章是不是可以流传百年了?当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文章还在,我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点东西,不管我有没有误导后人,我总是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想到此,我就觉得自己也蛮酷的,学术是有满足感的。


总之,点滴即是学问,运气也是能力。



推荐阅读

线上百人谈 | 杨冰华:从洛阳到长安——我的十年求学路

线上百人谈 | 杨松:勤读有方,奋力向前

线上百人谈丨折祎: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以心迎新丨2019年历史文化学院迎新晚会精彩回顾(内含投票)

学术活动 | 2018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学术沙龙暨年会顺利召开



图文来源/李明璇

责任编辑/乔一峰

审核/何秉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