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两位何先生 一片长安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陈胜说唐 Author 长安江伦
何南方、杨千梁和我(2014年7月19日于秦岭山麓) ▲
两位何先生 一片长安情
陈胜
好友何南方从重庆回夫人河南老家探亲,途经西安、郑州再到汤阴。其间为我带来一件珍贵礼物——何清谷先生书法作品。缘分既深,巧合颇多,心生澎湃不已。
何南方、杨千梁都是我陕师大求学期间的好兄弟,志同道合,相知甚深。20年来虽聚少离多,但始终相互关心守望,情谊愈加醇厚。千梁、南方和我曾先后担任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综合刊物《唐潮》的主编,而《唐潮》刊名题词的其中一种即为何清谷先生篆书。故而南方辗转西安时,也为千梁兄备有一份何老书法真迹。有心如此,感动莫名。
何清谷先生(1931-2020) ▲
何清谷先生题写刊名的《唐潮》(2002年) ▲
何清谷先生是国内著名秦汉史专家、书法家,向来为我所仰慕。作为长安同乡,中学时期我就在《长安县志》上见过先生的大名。2000年我入师大学历史,但老先生早已退休,以至于从未谋面。今年7月,惊闻老先生仙游,悲痛之下,心难平静。先生虽未直接向我授业,但编辑着先生题字的刊物,品读着先生的著作,缘分已然匪浅。恩师们的缅怀文字,无不对先生的道德文章肃然起敬、记忆犹新。所以,先生的离去既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长安人民的重大损失。
千梁书房的何老书法 ▲
此时得到精心装裱过的何老书法,顿感五味杂陈。一是何老新逝,书法成为绝响,此条幅更为珍品。二是南方兄驱车数千里相赠,让人感慨万端,倍增力量。此作品书于长安,南方兄从重庆带来,再经长安,自是饱含兄弟情谊兼有故土的温度。因为疫情,我已久未还乡。我曾戏言:“出门三十九,归来四十一。”现在手捧故乡先贤杰作,正聊解思乡之苦,诚可慰也。
沉甸甸的何老书法《报任安书》 ▲
何老这幅作品,内容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南方兄要往汤阴探亲,而文中西伯(周文王)“演周易”的羑里,正在今之汤阴,真可谓巧之又巧。字好,文美,寓意深,更有浓情厚意。太史公经典美文,经何老书法完美演绎,可谓双绝。周文王、司马迁、何清谷又都是陕西人,此作难能可贵、不可多得,不由我不惜之慎之。
南方兄,四川达州人。兄曾有赠言:“直也,义也。”,既是无上褒奖,更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川人率真,秦人耿直。今我等尽皆步入不惑,虽生活磨砺而矢志不渝。想想《报任安书》中的圣贤,哪个不是愈挫愈勇,方得名垂青史?周文王被囚禁羑里7年,是与世隔绝的7年,也是他伟大哲学思想形成的7年;孔子周游列国13年,是郁郁乎不得志的13年,也是他拂去尘埃走向圣人的13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13年著述从屈辱走向不朽。我们都是凡人,成就当然比不得古来圣贤,但灵魂的纯洁、内心的清净和历尽风雨本色不改的坚守,却可以是相通的。
苏轼云:“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韦庄曰:“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南方明天离郑,我却突然想起这两句好辞,算起来还是一个川人、一个秦人的时代传说。
山高水长,江湖再见。然我已预知,重逢必在不远。
作者简介:
陈胜,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会员,大型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解说嘉宾。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长于儿童文学、散文、诗歌、历史传记创作和隋唐史研究。著有新人文历史读物《大隋雄主杨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唐风烈烈》(郑州大学出版社),传统文化微读本《揭秘中国古代科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诗集《往年他岁》(郑州大学出版社)等。
推荐阅读
图文来源/陈胜
责任编辑/李睿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