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第十四期)

7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正式开启对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专项调查。回顾前期调查:7月15日的会议介绍和遗址参观记录,7月16日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考察,7月17日陈仓区拓石村调查,7月18日革命碉堡调查,7月19日梁家崖剧场与高南村碉堡调查,7月20日陇县调查,7月21日历院师生在紫荆山会议旧址、凤翔东北竞存学校原址、川口河战斗遗址开展调查,7月22日在岐山县展开调查工作,7月23日在宝鸡市麟游县进行考察,7月24日在麟游县的慈善寺石窟和唐井、扶风县的烈士纪念碑和墓葬开展调查工作,7月25日在陕西省眉县进行考察,7月26-28日,在太白县进行考察活动,7月30日,陕西师范大学调查团前往凤县进行考察。8月19日,“陕西省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陕西师范大学调查团休整过后再次出发前往宝鸡市凤县东北部。8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调查团在留凤关镇和凤州镇进行考察。


点击图片回顾上期考察情况:



8月20日 Day18 

天气:晴

凤县海拔较高,早晨已经有了初秋的凉意。八点,陕师大革命文物调查团与凤县文旅局齐亚坤、凤州镇文保员霍巍在宾馆门口汇合,一同前往今日第一个考察点——心红铺解放军二烈士陵园。

这座烈士陵园位于留凤关镇三岔村村内主干道的路边。陵园较为简陋,未有明显的保护性建设,由一座宽3.25米、高1.6米的碑楼及一座合葬墓构成。



纪念碑正面中间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右侧记载“纪念牺牲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两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左侧则说明该纪念碑于2009年8月14日所立。

三岔村原文保员高聪慧说,这两名战士受伤后为村民所救,但由于伤重很快过世,未留下姓名等信息,只知道是四川人。当时村民救人的地方距离烈士墓东北方向十米左右。


高聪慧描述说当年救人的地方在图片中梯子放置处


正当调查团苦于信息太少时,一位路过的村民告诉我们,她曾经听父亲讲过这个故事。村民名叫文素英,她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对当年的战役还留有印象。



据她所说,由于这条主干道是离开凤州的必经之路,解放军从这里撤退,停留在此地正准备休整一下吃顿饭。未料到国民党在烈士墓后的山上架了机枪,打伤了两位战士。大部队撤离后,其中一位战士被村民用竹担架抬走救治,但由于血顺着竹子流在地上,国民党追着血迹抓捕到他并将其枪毙。当地群众将战士就地安葬。2009年8月,村里拨款将烈士墓重新修缮。

文素英说,当年国民党在此地的力量只有一个班的人,山顶上现在还保留有他们挖的战壕。据她描述,战壕大概有2米宽,5、6尺长,一米深。但由于退耕还林,现在山上树木茂密,已经没有路可以通向战壕。



了解完烈士情况后,高老师说村里有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曾经获得三个勋章,不久前去世了,村里正准备给他建个纪念碑,他的养子还在村中。调查团到达志愿军养子家后,遗憾得知相关的证书与勋章已经不在此处,养子对于当年的情况也并不了解。对于留凤关镇的考察便告一段落。



告别了热情的文保员与村民,调查团驱车前往凤州镇。



刚进入凤州镇,凤州原文保员霍巍告诉我们,凤州古城正门前的马路曾经是古凤州的东城墙所在地,这里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过战斗。



由于东城墙没有实物留下,调查团决定先考察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旧址位于凤县凤州镇凤州村凤县革命纪念馆后,原为凤州模范国民小学教师刘尚志的家(刘家老宅),是一座清代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



正门内是一座影壁,影壁后一丛月季正旺盛地开着。

影壁旁的房屋正是当年习仲勋、刘书林、张秋臣、阎鸿章、刘尚志(希贤)义结金兰的地方。



1929年至1931年间,陕西省委先后派李秉荣、习仲勋、李特生、吕剑人、刘书林、陈云樵等人到国民党第十七路军骑兵第三旅第二团第二营开展兵运工作,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1931年秋至1932年春,习仲勋在凤县期间与老宅主人刘希贤相识后,彼此经常往来,关系甚好。在多次接触中,习仲勋掌握了地方上的许多情况,并发现刘希贤的思想比较进步,对革命抱有同情心。于是,就同刘希贤、阎鸿章、刘书林、张秋臣义结金兰,拍了纪念照片。



从此,习仲勋就以刘家为秘密集会地点,经常召集党员在这里开会,研究革命工作,开展兵运活动。

2016年,凤县对旧址进行了修缮保护,配套建设了凤县革命纪念馆,荣获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30余项。



2018年,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文保员霍巍又带领调查团来到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后的老街上。街上人丁零落,已不复当年凤州作为县中心时的繁华。大部分商铺都已搬走,只留下一座小学。



下午两点,调查团到达了凤州西城墙残留的夯土所在地。这里还保留着一座五层的夯土结构建筑。建筑下半部分由两圈石砖搭建成拱门,上铺一层砂灰,随后铺一层土,最上层是夯土。霍老师说,这里是原凤州西城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当时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夯土是为了将桥垫高。



战斗则发生在西城墙的另一段。霍老师说,1936年9月19日萧克将军率领红二方面军教导团攻打凤州城,在此与守军激战三天。



据说,城墙上的豁口为当年红军的炮火所致。



下午三点半,调查团出发前往凤州镇最后一个考察点——高清玉烈士陵园。这座陵园位于凤州镇凤州村的一座山顶上,道路只修到半山腰。在高清玉烈士的兄弟高红光的带领下,调查团成员徒步上山,沿途登高望远,风景大好。



到达山顶,穿过一排松树所形成的夹道,便到达高清玉烈士陵园。由于道路不通,人迹罕至,纪念碑上已经结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



纪念碑上部分书有“高清玉烈士永垂不朽”,下半部分则在石碑上记录高清玉烈士生平与英雄事迹。他生前是沈阳军区1409部队通讯班班长,1970年7月20日晚在回家探亲的途中帮助乡亲与暴风雨抢夺粮食,又为救被山洪卷走的西安市插队知青朱林志英勇牺牲。

高红光说,山洪将两人冲向不同的地方,最后村里决定将朱林志与高清玉的墓葬在一处。



山脚下有一座土坯房,正是高清玉烈士家属之前所居住的地方。



房门上挂有“光荣烈属,革命军属”的牌子。



至此,凤州镇的考察点全部考察完毕,今日考察任务完成!



今 日 感 悟


吴闻波:白云飘蓝天,绿水绕青山。凤州古城便处于这片山水怀抱中。古老的城墙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斑驳的创伤是战争的痕迹,“两当兵变”的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先辈们留予我们的物质与精神遗产,都是宝贵的财富!


张雨婷: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斗争,也是西北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罗马非一日建成,长城也是由一块块微小的砖块搭建。考察凤县“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需要小心谨慎的计划与落实。对于后人来说,革命的成功仅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投射到历史中却是无数先烈呕心沥血浇筑的果实。


张杰:迈进“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的木门,阳光照射在院落屋脊上,黑亮的瓦片整齐排列,显得庄严肃穆。当一个人看不清未来算不到结果的时候,他会怎么做?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条相对稳妥的路吧。我有时想象不到他们当时如此义无反顾面对黑暗的勇气从何而来,但每每低头看向脚下安宁的土地时,便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请不要机械记忆这段火热的历史,我们都曾经是被守护的襁褓稚童。


彭龙:凤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有在归家途中为了救助他人而被洪水冲走的高清玉烈士,有在撤退途中被敌人击中不幸离世的两位无名英雄,或是攻占城墙的红军战士,亦或是不甘压迫,勇于抗争的革命先辈。凤州传承着这些红色记忆,延续着崇高的红色精神!









推荐阅读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第十三期)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第十二期)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与文物专项调查(第十一期)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 | 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与文物专项调查(第十期)
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我院师生开启宝鸡地区不可移动革命与文物专项调查(第九期)




图文来源/陕西师范大学调查团

责任编辑/丁帆

审核/李晓曼

指导老师/杨瑾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