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斗争性和人民性:从《新华日报》83年优良传承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双传学 传媒观察杂志 2022-04-25

  【摘要】回眸百年党史,顽强斗争精神和人民至上情怀一直是推进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同样的使命责任,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和“人民大众的喉舌”。83年来,始终赓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斗争品格和人民立场,为时代立传、为人民讴歌。站在当前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华报人尤要学好党史、铭记报史,把握好斗争性和人民性新时代内涵与要求,加快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坚守主战场、筑牢主阵地,助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的伟大政党,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顽强斗争精神和人民至上情怀一直是推进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同样使命责任,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和“人民大众的喉舌”。②83年来,始终赓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斗争品格和人民立场,为时代立传、为人民讴歌。

今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当前,在全党集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如何认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蕴含的战略压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复兴伟力,宣传思想战线面临时代重任。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新华报人尤当学好党史、铭记报史,汲取智慧力量、砥砺初心使命,不断强化以斗争促发展的革命精神、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更好服务新时代,助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从新华“方面军”看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斗争品格

观史,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③伟大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成长历练出的气质和品格,融入了党的血液和基因。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华日报》,也深深融入了这种顽强斗争的气质与品格。长期战斗在国统区,险恶复杂的环境锻造了新华人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本领。《新华日报》也由此成为我们党在国统区联系最大多数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灯塔”与“号角”。毛泽东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他还先后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名,1964年10月1日第三次题写的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一)旗帜鲜明的“新华胆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当前,面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我们党以非凡政治勇气和顽强斗争精神,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始终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这种在风险挑战面前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的胆识和能力。

胆识意味着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悉和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抗战爆发后,分裂了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而就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共审时度势,把握住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历史机遇,作出在国统区出版一份自己的报纸的重大决定。夏衍对此回忆说,1937年7月10日,周恩来对他表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④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根据会议精神,“筹备出版《新华日报》”成为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十项主要工作之一。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一开始就提出要到国统区去办一张日报,“这真的是一个政治上很自信的表现。就是自信我们在政治上有优势,在理论上有优势,我们的政治主张只要讲出去,必定会得到国统区民众的认同和拥护,自信我们会强过国民党。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到国统区去办报纸就是去战斗的”。⑤《新华日报》从南京筹办到武汉创刊,其间克服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重重障碍和战争局势演变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作为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在国统区公开合法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其本身正是我们党与国民党当局不懈斗争、积极争取下的一次重大胜利。苏联《真理报》在1938年5月5日刊文评价:“自从《新华日报》出版的第一天起,它便广泛地揭起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为中国独立与自由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旗帜。”英国《工人日报》称赞《新华日报》“是中国的喉舌”。⑥

胆识来自旗帜鲜明的党性原则和坚若磐石的政治定力。在报纸创刊前夕,董必武代表中共长江局在报馆的全体职工大会上指出:“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明确了党报的政治立场。周恩来在主持《新华日报》工作期间,广泛开展政治家办报实践,强调“宣传上要以我为主”,告诫记者不能单纯为完成报道任务进行采写活动,而要绝对服从于党中央的路线、主张,始终保持党中央对报纸的领导。这也正是无产阶级报刊与一切资产阶级报刊的根本区别。⑦在党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新华日报》的很多著名篇目,都由中共领导人撰写,成为“党管报纸的鲜活案例”。“这其中,毛泽东的文章观点,无疑是最具战斗性、对国统区震撼最大的。抗日战争,是毛泽东思想的大发展时期,《新华日报》首发了其中不少重要文章。”⑧社论被称为“党报的元帅”,最能体现党报政治立场和思想舆论斗争功能。1938年到1947年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总量超过2000篇,对1938年至1947年间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皆有论及,体现了《新华日报》社论的高度、力度和广度。“代论”是《新华日报》社论的一种特殊言论形式,多采用个人署名方式,并具有旗帜鲜明、分析深刻、见解独到、预见性强等的特性,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当时甚至“比社论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新华日报》代论作者有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吴玉章、秦博古、陆定一等。这其中,周恩来发表的代论“共有18篇之多”,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进程的异常复杂、极为曲折、十分艰险而又变化多端的图景”。⑨

(二)敢于斗争的“新华精神”

“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团结战斗、联系群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新华日报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宋平同志在《新华日报史新著》序言中所说,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被迫于重庆停刊,其间9年多的艰难办报历程,造就了《新华日报》不屈的“新华精神”。

冲破检查封锁:重庆办报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标准和办法,设立新闻检查局,对《新华日报》报送的评论、报道实行最严厉的控制和审查,并殴打、逮捕报丁和报童,乃至纠集特务、流氓等制造事端、捣毁报馆,千方百计阻挠破坏报纸的出版、发行。新华日报老社长石西民回忆说:“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迫害摧残,其动员之广、检扣之厉、迫害之暴、手段之毒、花样之多、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但愈是如此,愈能激发这支“新华军”的斗争意志。80多位报馆同仁把个人简历集体报送给延安党中央存案,以示为革命献身决心。新华日报的报丁、报童也体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被毛泽东誉为“新华军里的小尖兵”。在办报过程中,坚决贯彻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斗智抗检、寸步不让”的指示精神。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日局面,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新华日报》在舆论场上展开一系列坚决斗争。如针对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当局制造的举世震惊的“平江惨案”,《新华日报》“抗检”推出《追悼平江惨案烈士》特刊,将事件真相昭告天下,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1939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以半版篇幅并配发照片,“违检”刊发了毛泽东接见中央社、《扫荡报》和《新民报》记者时正告国民党顽固派的重要谈话精神。虽然第二天报纸遭到了“停刊一日之处分”,但藉此向当局表明了中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不妥协态度,取得了政治斗争的重大胜利。

突破纸张封锁:抗战时期物资短缺,面对当局趁机对《新华日报》出版所需纸张的克扣刁难,报馆同仁一方面在报业工会上提出严正抗议,争取舆论同情,向当局施加压力;一方面争取进步纸商支持,并设法建造自己的纸厂,造出了质地坚韧、质量上乘的土报纸,不仅彻底解决了纸张匮乏问题,印出的报纸字迹也比以前更加清晰。富余的纸张还能供给书店印刷出版进步书籍。有一次,就连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也来借了40令好纸。围绕纸张供应展开的反抗斗争,成为《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突破封锁,打了胜仗”⑩的又一经典案例。

打破舆论封锁:《新华日报》首创“开天窗”的特有斗争方式,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一举扭转舆论场上的被动局势。据统计,《新华日报》共“开天窗”21次。⑪也由此可见当时与国民党书报检查机构斗争的激烈程度。最著名的“开天窗”事件即是围绕“皖南事变”展开的舆论斗争。中共中央1941年3月22日发布的《政治情报》对此评价说:这是两党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我党的地位已经提高了”。而在此次两党力量大检阅中,《新华日报》这支劲旅为击退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真正起到了“一个方面军”作用。⑫

1949年4月30日,一度被迫停刊的《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成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起又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而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华日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敢发思想先声,与岁月同歌、与时代偕行,忠实见证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善于斗争的“新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强调伟大斗争要研究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翻阅《新华日报》83年报史,我们党对于斗争策略、斗争智慧的探索一以贯之、可感可触。早在1938年1月9日,周恩来就勉励即将出版的《新华日报》要“敢于说出真理,善于说出真理;敢于对敌进行斗争,善于对敌进行斗争”。⑬他亲主笔政时更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方式上灵活机动,带领新华报人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形成独有斗争智慧。

探索“以斗争求团结”的宣传策略: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服务于当时的抗战主题,我们党的斗争任务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新华日报》深入践行党的方针政策,“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巧妙利用国民党的一些抗日言论来制止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分裂意图。如《新华日报》于《团结》副刊创刊当日,在刊头下方的醒目位置专门引用《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的一段“抗战警语”,其意正在于“积极帮助蒋与督促蒋向好的一边走”,争取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⑭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做法,后来成为《新华日报》对付新闻检查的常用策略,对维护和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⑮

善用以古喻今、以外喻内的话语方式:为避开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新华日报》形成了笔墨高超而又润物无声的思想舆论斗争方式。如“皖南事变”后,郭沫若五幕话剧《屈原》以曲笔抒写忧愤情怀,受到周恩来高度赞扬:“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郭沫若在《新华日报》发表300余篇文章,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44年3月,《新华副刊》连载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明王朝覆灭史实剑指国民党专制统治,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他让延安《解放日报》转载时还专门写下按语:“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同志们整风。”这些迂回曲折、别具深意的斗争形式,打破了沉闷的政治空气,冲破反动派白色恐怖,有效扩大了进步文艺阵地。

打造文艺统一战线的“另一支队伍”:“文艺是时代的先驱,文艺是时代的反映,文艺是时代未来的希望。”随着政治上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南方局和《新华日报》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进步文艺工作者通过电影、戏剧、木刻、漫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建立更为广泛的抗日救亡文艺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在国统区唯一合法舆论阵地,《新华日报》支持推动“雾季公演”,发表大量指导性剧评,为打退反共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策划推出“木刻阵线”,团结和打造了一支“刀笔战士”。1945年1月,在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采访部接见木刻艺术家,指出“木刻是我们另一支队伍”。《新华日报》还刊发了大量抗战大后方歌谣,如《游击队之歌》《反侵略进行曲》《黄河水手谣》《反攻》《哥哥骑马打东洋》《空室野香》等,起到了生动的战时宣传和组织动员作用。在《新华日报》感召下,一大批文学家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作家老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艺术家也要杀上前去》,向当时一些躲进象牙塔、逃避抗战责任的文化人发出号召:“大时代不许你们‘悠然见南山’,得杀上前去啊!”这篇文章还对少部分散布“文艺与抗战无关”论调的“不抵抗主义”者进行了有力批判,成为党的文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收获。

 

二、从“人民的报纸”看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人民立场

观史须有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百年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不断中国化的一部生动实践史和理论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其丰富意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认识活动主体和社会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机关报而诞生的《新华日报》,天然承载着我们党救人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亡的初心使命,并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这一侧面,完整见证了我们党群众路线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一)推动“人民的报纸”内涵的丰富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从长期办报实践看,《新华日报》历史正是一部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坚定办“人民的报纸”,不断丰富拓展“为人民服务”内涵。

1.推动从“为人民说话”到“让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的生动实践

《新华日报》创刊伊始,便彰显了“为人民说话”的鲜明立场,推出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评论和报道。在创刊号上,还刊发了《我们的信箱》一文,提出迥异于国统区其他报刊的办报理念:“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首倡开门办报之风。其所设立的“读者信箱”,专门刊登读者来信,服务和团结最大多数的群众。

1938年12月,《新华日报》根据周恩来提出的要做“大后方人民的喉舌”新要求,开辟了“读者园地”“生活的海”“生活一角”“生活线上”“劳动人民的生活”等专栏专页,大量刊登读者来稿,真实反映群众心声。1940年中共南方局在新华日报报馆增设青年问题研究会,在报纸上开辟《青年生活》专刊,引导青年认清斗争形势,帮助青年排忧解难。《妇女之路》副刊则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舆论阵地。1943年报社对读者成分进行调查后发现,70%的读者是工人,由此开设《工人习作》专页,刊登工人作品,进一步推动报纸的通俗化、大众化转型。在报社编辑的鼓励、帮助下,工人们“赤脚”“跳进了文坛的花园”,“摸机器的人”的手也学会了握笔写作。“《新华日报》替工人说话,谁要欺侮工人,我们就在《新华日报》上登他一报。”人民群众这种发自肺腑的信赖和拥护,使《新华日报》真正成为大后方人民的喉舌和有力斗争武器。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新华日报》出版不久便取得“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显著成效。其在当时被广为传阅的场面,被《世界新闻与舆论》记录下来:“在战争开始以来的二十二个月内,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已成为中国人民最爱读的报纸了。它在国内发行的份数共计五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现在……新华日报到处都被人阅读着。”⑯

在《新华日报》创刊4周年之际,张申府发表纪念祝辞《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深情称赞《新华日报》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总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他建议进一步“扩张党报的意义”,吸收党外人士参与办报,把《新华日报》办成“天下一切反法西斯人的报”。《新华日报》为此开辟专门发表党外人士文章的“友声”专栏。此文还被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其建议也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从1942年2月20日专栏开辟,到《新华日报》被迫停刊前六天的1947年2月22日的最后一期,“友声”共推出240余期。“这种广泛反映和吸收各界朋友的意见和要求、把党报变为‘人民的报纸’的做法,不仅在国统区新闻界是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史上也是首创。”⑰

重庆时期,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在红岩,周恩来等同志住在曾家岩,新华日报报馆在虎头岩,“三岩”之间联络互动,不仅要克服山路荆棘,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反动派“像蜘蛛挂罗网一样”布下的“特务之网”。⑱但即便政治环境如此恶劣,也挡不住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络绎不绝奔赴三岩参加各种集会活动的热情。“三岩路上多荆棘,却被人民践踏开”,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民谣,即描绘了当时的火热、动人场景。

《新华日报》既有着“为人民说话”的鲜明立场,更有着“让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的党报自觉。随着办报实践的深入,人民群众在舆论斗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凸显,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内涵也由此得以丰富和发展。

2.见证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演进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党不断深化、完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新华日报》贯彻党的根本宗旨,从报纸创办初期,就在郑州和武汉召开读者座谈会,发动各地组织读者会,建立读者服务部,不断加强服务群众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从1942年2月1日直至被迫停刊,这期间除特殊情况外,《新华日报》都采用一种特殊版式设计,即报头所在第一版全是广告,第二版才刊登要闻、社论。这种“改装报”也正是《新华日报》对读者特有的保护手段,以免他们在阅读进步报刊时遭到特务的盯梢、迫害。这一段历史也成为《新华日报》与读者心连心的生动见证。

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刊发社论,提出“我们将更加努力使新华日报成为人民的报纸……真正成为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报纸”。1949年10月26日成立的“新华之友会”,是全国各级党报中最早的读者组织,成为我们党通过党报加强党群关系的一个创举。1950年4月,周恩来亲笔题词,殷切嘱咐:“在人民胜利后的南京,出版新华日报一周年,今后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日报》落实“三贴近”、深化“走转改”,不断加强与基层联系,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讲好百姓故事、破解民生难题,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与内涵。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深化了“为人民服务”内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不久后,又将其写入宪法。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⑲“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新华日报》始终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科学把握不同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助推解决民生难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成为我们党从坚持“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思想演进的见证者、记录者。

(二)成为“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的历史起点

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进行了多次阐述。《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做人民喉舌,忠实见证并推动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这一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的孕育萌生和丰富发展。

1.对于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知日益清晰

党的重要领导人对《新华日报》分别提出的要做“共产党的嘴巴”和“大后方人民的喉舌”,是对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进行的最初的形象化阐述。

1942年5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进一步阐明“本报既为中共机关报,又以人民喉舌自期”的根本宗旨。同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正式改版当日再次以社论文章强调:“要使报纸从各方面贯彻党的政策,从各方面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使新华日报真正做到不仅是中共的机关报,同时,要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

由此可见,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办报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华日报》对于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知和阐述日益清晰、坚定。

2.贯彻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日趋自觉

1945年12月30日,胡乔木的讲话以《人民的报纸》为题刊发于新华日报的内刊《新华报人》上,他提出:“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此文被很多学者视为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思想的肇始。⑳但也有学者提出,《新华日报》1947年1月11日社论《检讨和勉励》中提出的“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人民的报纸,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才是我党权威媒体首次公开申明党性就是人民性,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21】

但这种在具体时间节点上的争议,并不妨碍一个重要的学界共识,即:“《新华日报》提出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是对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革命道路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人民性’的理论资源,结合中国实际、总结中国革命规律,对‘做什么样的媒体、如何做好媒体’的重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正是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而恢弘的国家叙事”,并对政党与社会之间如何建立“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持续深入探索。【22】

从《新华日报》特有的发展历程管窥党的思想理论演进,可以更好了解我们党将自身发展壮大与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永恒主题,可以更好回答不断把“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推向新境界的新时代命题。【23】

 

三、从历史启迪中看主流媒体的新时代使命担当

伴随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党的新闻事业不断与时俱进,经历了“铅与火”的洗礼,实现了“光与电”“数与网”的涅槃,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冲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彰显了历久弥坚的斗争精神。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我们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华报人尤要从百年党史和83年报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把握好斗争性和人民性新时代内涵与要求,加快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坚守主战场、筑牢主阵地,助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以伟大斗争精神擦亮政治底色,打赢舆论阵地争夺战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舆论与政权的安危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形态争锋日趋激烈。打赢舆论阵地争夺战,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的斗争精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淬炼烈火真金。

强化党报显政功能,彰显政治家办报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新华日报》有着政治家办报优良传统,面对当前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际国内各种声音复杂交织的大舆论场,我们更不能将新闻舆论工作看作简单的信息传播,而要洞悉舆论背后的思想较量和人心争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锻造政治定力。近年来,《新华日报》发扬“言论立报”传统,注重以评论、策论、理论打造党报思想高地,推动“新闻纸”向“观点纸”“思想纸”转变,让理论舆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占领思想舆论制高点,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并通过融媒体传播,把思想含量转化为思想流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筑牢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化显政”新要求。主流媒体的显政功能,既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形塑,【24】更是新时代政治家办报办媒体的必然体现。《新华日报》紧密围绕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彰显“中国之治”下的江苏作为与担当,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撑。

强化内参预警功能,实现舆论监督和正向引领的辩证统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并不是说只能讲正面、不能讲负面,“关键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党报内参工作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是对新闻宣传的补充和延伸。内参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防止党报重宣传、轻建言的偏差与不足,有效发挥党媒智库功能,对更好引导舆论、防范次生舆情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新华日报》极为重视内参工作,多年坚持、多元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效。近5年来,江苏省主要领导同志对《新华日报》内参累计批示75次。其中8篇被印发全省,或被吸收进江苏省委工作报告。在2020年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新华日报》更是在全国省级党报中首开向省委办公厅直报抗疫内参信息的先河,仅二三两月就报送内参6期,其中4期被批示、1期被印发全省;报送重要内参信息16条,不仅条条有回音,且大部分直接转化为决策成果,有效促进了省内多项抗疫工作的改进与完善。监督预警是内参报道主要功能,但我们始终遵循总书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的要求,既正视存在的短板、漏洞等问题,又坚决把握好时度效,深入探索舆论监督和正向引领的辩证关系,实现“斗争性”和“建设性”有机统一,更好服务工作大局。

(二)以自我革命勇气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我们党正是通过不断自我革命在百年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又何尝不是一场深刻而又紧迫的自我革命。当前,互联网已成舆论斗争主战场。十八大以来,中央步履不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战略,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全国党报阵营重要“方面军”的《新华日报》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深度融合,以全媒体传播体系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助推江苏夺取“双胜利”的同时,以《新华日报》为核心大报的新华报业也在融合发展上取得整体性进展,在第15届中国传媒年会上被业界誉为“新华现象”和“新华经验”。【25】

实现价值含量和信息流量的双重提升。价值含量和信息流量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在深刻变化的媒体格局中守好党的新闻舆论阵地,既需要富含思想价值的内容产品,也需要富有时代感、具有感染力的话语和传播方式。新华报业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生命线,把党管媒体原则贯穿到媒体融合发展全过程。【26】与此同时,加强全媒型人才队伍培养,生产更多以主流价值为底色的融媒产品,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将主流思想舆论运抵人心。如新华报业荣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的H5作品《6397公里的守护》,就是既具价值含量又有传播流量的精品力作,在获奖类别上也实现了江苏“零的突破”。以《新华日报》为龙头,新华报业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前已鲜明体现了纸媒求“深”、网站求“全”、移动端求“快”、全媒体求“融”的发展思路与特色,媒体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交汇点、紫牛新闻、新江苏等客户端下载量分别突破2800万、1200万和200万。集团两个重点项目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交汇点、紫牛新闻及微博跻身全国“新媒体四十强”。

推动传统媒体和“四全”媒体的双向赋能。当前,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技术发展,为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带来强大技术动能。但媒体融合,不独新媒体赋能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同样也要赋能新媒体。媒体融合越向深处推进,越要坚守正确政治导向和主流价值取向。把“守正”放在“创新”前面,才能真正把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最大增量”。近年来,新华报业不断从厚重历史层垒中发掘具有新时代启示意义的“新华精神”,为“四全”媒体建设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在今年《新华日报》创刊83周年之际,我们在集团总部大楼前竖起大型紫铜锻制雕塑《号角》,告白新时代,再启新征程。与此同时,新华报业携手省演艺集团制作的话剧《新华方面军》(暂名),也以一部红色大报传奇向建党百年献礼。新华日报报史馆升级改造工程业已正式启动,竣工后,将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集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新华报业去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殊荣。扬子晚报云教育中心也荣获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这种良好的双向赋能,必将为新华报业转型发展提供正大之精神、持久之动力。

(三)以人民至上理念画好最大同心圆,书写新闻舆论工作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伟大斗争的系列阐述中,专门提到了斗争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新时代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在众声喧哗中举旗定向、聚力前行,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在网上网下形成最大思想共识同心圆。

强化人民主体作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新华日报》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开门办报传统。中央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发扬开门办报传统对于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要求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建构群众须臾不离的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仍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近年来,新华报业一方面做好PGC专业内容生产,不断将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优势向互联网主战场迁移,更好为人民群众发声代言;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群众首创精神,以开放平台吸引更多UGC产品,凸显用户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的重要作用,构筑更加丰富多元的媒体内容生产格局。一如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所说,“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群众路线”,是“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7】2020年10月26日,新华报业正式发布“新华之友会”新标识,推动开门办报传统更好根植全媒体时代。新华报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精品生产成常态、开门办报成自觉,连续三年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位居全国省级媒体前列。2020年又有7件新闻作品获此殊荣。

优化平台聚合功能,拓展新时代服务内涵。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演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不断研究基层民众之所想所急,不断提升办报办媒体水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当前,读者和用户对于媒体的定位不再仅限于信息的获取,而是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为满足全社会媒介化生存需求,新华报业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在做强媒体主业、优化内容供给的同时,打造和优化“新闻+服务+商务+政务”等为一体的聚合平台,以“四全”(即全心、全员、全程、全效)服务理念,在内容资讯、民生实体、宣传传播、智库舆情、品牌活动等方面,加大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创新服务、深度服务的力度,增强主流媒体黏性,提升为民办实事效能,构建党报主流媒体大融合、大服务、大发展新格局。在去年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新华报业以服务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集团去年各项经营指标实现逆势增长,今年一季度利润增幅更是远超预期,利润总额创近年最高。新媒体平台也大量增粉:交汇点客户端唤醒沉睡用户20多万,紫牛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600万、日活近20万,“学习强国”江苏平台用户数更比春节前增加88万。

“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以及“能与我们光明灿烂的新中华同时生长发育与同垂永久”,这既是新生的《新华日报》之肺腑初心,更是新华报人迄今不渝之光荣使命。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正值“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重要关头。但愈是艰难时刻,新时代新华报人愈要从党史和党报实践历程中汲取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舆论斗争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中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当前和未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进一步把牢导向、坚定方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大担当应对大变局,以历史大视野构建发展大格局,加快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百年大报和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努力创造更多属于新华报人的第一和唯一,以更加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注释: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②《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新华日报》1942年05月23日。

③蒙默编:《蒙文通学记》,三联书店1993年,第1页。

④夏衍:《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人民日报》1985年12月17日。

⑤⑧王晓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源源不断通过<新华日报>传递——名篇雄文,发出救亡最强音》, 《新华日报》 2021年04月27日。

⑥转引自韩辛茹:《新华日报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0页。

⑦廖永祥:《周恩来与<新华日报>》,《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S2期。

⑨熊复:《坚持团结抗战的号角——新华日报代论集》序言,《东岳论丛》1986年第01期。

⑩熊瑾玎:《突破纸张封锁,使反动派为之失色》,转引自《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76页。

⑪王咏梅、苏芮:《重庆<新华日报>三次著名的“开天窗”》,《新闻前哨》2017年第03期。

⑫韩辛茹:《新华日报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12-213页。

⑬戈宝权执笔:《敬爱的周总理与<新华日报>》,转引自《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9页。

⑭毛泽东:《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转引自韩辛茹:《新华日报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9页。

⑮黄淑君、杨淑珍等编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战斗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72页。

⑯《世界新闻与舆论》1939年第19卷第33期。

⑰唐正芒:《张申府与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百年潮》2012年08期。

⑱熊瑾玎:《披荆斩棘》,转引自《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64页。

⑲郑子君、周文彰:《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1期。

⑳龙伟、董佳琦:《“人民报纸”的理论起点、话语衍变与历史实践》,《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08期。

【21】尹韵公:《关于“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理论梳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22】李冉:《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9日。

【23】双传学:《初心和使命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民日报》2019年08月06日。

【24】张晓红、田森杰:《历史、理论与实践:主流媒体“强化显政”的三重逻辑》,《传媒观察》2021年第04期。

【25】杨驰原:《“新华现象”与新华实践》,《传媒》2020年第16期。

【26】双传学:《全媒体语境下的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传媒观察》2019年第08期。

【27】姬少亭、王文、叶前:《雷军:互联网思维就是“群众路线”》,新华网2014年03月06日。

(载本刊2021年05月号,原标题为:斗争性和人民性的百年演进与生动实践——从《新华日报》83年优良传承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时代江苏精神高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启示”(2020MSJ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双传学,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传媒观察杂志

媒媒与共。新闻人和新闻学人的家园。关注业学前沿,追踪融合发展,透视舆情热点。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