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的世界 |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
独角兽导读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不和谐的世界
前边两篇我们谈到了平行逻辑的世界观基础,也就是拉比犹太教的“世界不确定”和“万物归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基本上还是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层面上的世界观,现在我们更深入一步,看看不依赖于人的宇宙天地在犹太传统智慧中是怎样的。
在这样一个层面中,犹太传统智慧中与平行逻辑有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世界是一个不和谐的世界!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什么是和谐的世界。《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晏子春秋》中则有一段可以被看作是对此的绝妙解释。在那一段里,晏子用汤做比喻,指出只有运用不同的材质汤料,做出来的汤才会鲜美可口;如果只用一样东西,则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
有趣的是,拉比犹太教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做“Pilpul”,这个词的意思是“争辩”,词根却是“调味品”,也就是用不同味道之间的交锋来比喻犹太贤哲之间的辩论。
希伯来语的pilpul已经进入英文,成了一个英文词。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简单的比较可以让我们看出两者最大的不同:儒家思想无论如何强调“不同”的重要性,总是有一个“整锅汤”的概念在那里,每一种味道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最终大家都为那锅汤的整体味道服务,而那锅汤便是“和谐”,恰如君子尽可以“不同”,但每个人都是“和”的一部分,这个“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反观犹太教的Pilpul,所讲的只是不同味道之间的冲突,至于这些调味品是用来做什么的,最终要制成什么食物,每种调味品在这种食物中的作用,则完全不存在。这是和谐的世界与不和谐的世界之间的最大差别:和谐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部分不仅考虑自己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而且考虑到大家合在一起的那个世界的整体性。而不和谐的世界则是一个分离的世界,只有各方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整体性则无关宏旨。
更深一层说,拉比犹太教的“不和谐世界”根本上来源于“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分离。与儒家传统强调“天人合一”不同,犹太传统强调人与神之间不可逾越的界线,强调神的世界中的主体部分是人所完全无法理解也永远无法达到的。《圣经》里有一个约伯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事事敬神处处行善的大好人约伯无端遭到天谴,弄得家破人亡,身缠恶疾。约伯以泪洗面,怨天尤人。结果上帝出面,告诫约伯说神的世界别有洞天,远非约伯所能理解,要求他不得以凡人之心,度上帝之腹。上帝甚至为此处罚了约伯的朋友,因为按照常人观念解释约伯的苦难,虽然是在替上帝的公义辩解,实际上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不相连贯,不存在中国人相信的“天理人心”那样把两个世界整合为一体的统一原则和规范。
说到这里,有必要分辨一下“和平”与“和谐”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的确,犹太传统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和谐的世界,无论在哪个层次上,你都无法把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因此犹太传统中根本就没有“和谐”这个概念,连现代希伯来语中的“和谐”这个词都是从英语音译过去的。不过,这并不是说犹太人就会整天惹是生非,到处引起冲突,因为“防止冲突”是“和平”的概念,这个概念犹太教不仅有,而且还很重视,《塔木德》的《天下通道精义篇》就有专门的一篇《和平卷》,而“热爱和平,追求和平”则始终是拉比犹太教的旗帜性教导之一。
因此,犹太传统对“不和谐”的追求并非挑起冲突,而是保持自己的个性,顽强抗拒任何导致个性湮灭的做法。我们不妨看个《塔木德》的故事。
不少介绍犹太思维的书,直接用pilpul做书名。
图片来源:网络。
拉夫卡哈南是巴比伦的一位犹太大学者,以能言善辩著称。有一年他来到以色列,寻找当时以色列的两位大贤哲——拉比约哈南(延展阅读:为学而生——拉班约哈南•本•扎卡伊)和雷实•拉奇实师徒。他见人就放风,说你们去告诉他们说:如此这般,这些雄辩都是我发表的。雷实•拉奇实听到消息,便约拉夫卡哈南来经堂会面。会面前一天,他警告座师拉比约哈南说:“从巴比伦来了一头雄师,请老师为明天的会面做好准备!”拉比约哈南听了,自然是不敢懈怠,认认真真地准备了一天。
第二天拉夫卡哈南驾到,经堂众生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请他坐在了经堂第一排,跟坐在讲台上的拉比约哈南面对面。辩论开始,拉比约哈南连发七个论证,拉夫卡哈南却像个锯了嘴的葫芦,一声不吭。按照规矩,他每错过一个论证就要朝后移一排,七轮论证过后,他老兄已经坐在了经堂的最后一排,无处可退了。
原来拉夫卡哈南离开巴比伦之前曾受到座师拉夫的警告,说是到了以色列万不可与约哈南师徒争论,至少七年之内不得发表不同见解。因此一向雄辩的他此时竟无话可说。不明真相的拉比约哈南扭头对雷实•拉奇实说:“这哪里算得上雄狮?顶多算只狐狸罢了!”
拉夫卡哈南受此侮辱,心有不甘,心说:“当初老师叫我七年不争,如今后退七排,也可以充数了。”想至此,他站起来,对拉比约哈南说:“请先生从头开始,好吗?”
从这时起,拉比约哈南每提出一条传统论证,拉夫卡哈南便提出一条有力的反驳论证。七条下来,拉夫卡哈南已经坐回到第一排去了。
再接下来,就轮到拉比约哈南受辱了。原来那时候犹太人没有椅子,老师在讲台上就坐在一摞坐垫上。拉比约哈南身下坐了七个坐垫。按规矩,学生到了第一排,如果再能提出反驳,老师就要撤垫子。就这样,第二轮七个论证过后,拉比约哈南的坐垫全部撤光,只好坐到了地板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平行逻辑背后的“不和谐”概念。巴比伦的拉夫,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和谐主义者”,他劝拉夫卡哈南“七年不争”,是为了让他能融合到拉比约哈南的圈子里去。但是对于拉比约哈南来说,“不争”不仅毫无价值,而且并非事物应有的正常状态。因此他极力引发双方的争辩,尽管这“争”的结果是他自己坐到了地板上,他也觉得这比大家都和和气气,平平淡淡的状态要正常。而《塔木德》里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则根本不在乎两人间争的是什么以及谁更有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描述两人间达到的一种“不和谐”状态,而这种状态在他看来是“本应如此”的世界。
张平 2011年7月16日 于特拉维夫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延展阅读:
1/ 我们怎样与犹太思维相遇
2/ 虎刺怕的故事
3/ 虎刺怕续谈
4/ 智慧无禁区
6/ 思想的起源
和张平一起,探寻以色列文化
关注“平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