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4期目次及摘要
专 论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
龙花楼
土地管理
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中国逻辑审视及实现形式
崔久富,郭贯成,韩 述,等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土地要素对贫困影响分异识别研究
夏方舟,黄 晶
中国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新政研究——基于诺奖拍卖理论的准自然实验
张 杰,王 忠,范雨婷
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来自安徽金寨的证据
闫 啸,李录堂,李 晗
土地利用
种植类型变化对耕地系统韧性影响的关键阈值研究
祝锦霞,潘 艺,张艳彬,等
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
熊昌盛,梁雅嘉,胡宇瑶,等
“以人为本”视域下城市地下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以杭州为例
周 德,郑 星,钟文钰,等
土地生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与模式:基于排他性的理论分析
王 会,李 强,温亚利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桂江流域为例
潘 越,龚 健,杨建新,等
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
徐启胜,王金满,时文婷
土地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吗?——来自湖北省部分乡村的证据
何硕研,方 相,杨钢桥
黄河源区矿山开发生态受损识别诊断
许文佳,白中科,杨金中,等
作者:龙花楼1,2
单位:1.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土地系统科学;“冲突-协调”理论模式;结构与功能
作者:崔久富1,郭贯成1,2,韩 述1,陈思媛1
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引入“关系产权”理论,丰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理论支撑,优化不同功能产权的实现形式。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关系产权”理论契合中国逻辑,显化了农村集体地权关系,推动了土地财产功能与保障功能的划分,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在耦合“权利产权”理论优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与宅基地“三权分置”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视角出发,与“三农问题”解决相结合,为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关系产权”理论理清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佐证了产权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阐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实现“三权分置”的重要性。
关键词: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关系产权;权利产权
作者:夏方舟,黄晶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精准识别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不同时期土地要素对贫困的可能影响,评估土地要素对绝对贫困的帮扶效果,为推进土地要素更为精准地实现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对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均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2)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全面展开后,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地资本禀赋具有更为突出的未来改善潜力;(3)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资本禀赋相较于资源禀赋对于贫困均具有更强影响。研究结论:无论是在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治理中,均需高度重视土地要素的突出作用;在过去的扶贫攻坚战役中,一系列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来的相对贫困治理中亟待进一步促进土地要素禀赋改善,特别要着力重点提升土地要素资本化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更为精准的相对贫困治理。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本;贫困影响识别;广义多层线性模型;相对贫困
中国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新政研究
——基于诺奖拍卖理论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张杰1,王忠2,范雨婷1
单位: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2.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新拍卖理论框架,探究住宅用地“两集中”新政的政策效果,为优化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诺奖拍卖理论构建两阶段升价模型和多物品同步多轮加价模型进行均衡策略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两集中”新政对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短期内,“两集中”新政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087%~0.407%,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总价仅提高0.086%~0.394%;(2)竞拍起始价设置越高,住宅用地成交单价和总价也越高;(3)联合竞价人在住宅用地市场上比单一竞价人更具有优势,是提高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重要原因;(4)异质性研究表明,“两集中”新政主要影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住宅用地市场,使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949%,出让总价仅提高0.955%,“两集中”新政对二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和总价的影响均不显著;(5)城市供需结构和竞价人的短期非理性行为是抑制“两集中”新政平抑住宅用地出让价格效果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1)严格设置最高限价和最高溢价率可促使竞价人理性竞拍;(2)适当提高保证金额度可促使竞拍价格逐渐趋于理性竞争;(3)加大对竞拍企业的资金监管,控制供给水平,能够维护市场总体稳定和平衡;(4)规范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中的变相提价弥补财政的行为,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对出让土地收入的依赖性。
关键词:新拍卖理论;“两集中”新政;住宅用地出让;双重差分;异质性分析
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
——来自安徽金寨的证据
作者:闫啸, 李录堂 , 李晗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退出在脆弱性视角下的减贫效应,厘清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路径。研究方法:基于2019年安徽金寨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模型,基于期望贫困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宅基地退出的减贫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宅基地退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1)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有18.66%的农户面临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2)宅基地退出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3)宅基地退出通过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和改善生计策略来降低贫困脆弱性。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退出与扶贫的联动机制,改进返贫预警的识别机制。
关键词:土地经济;宅基地退出;贫困脆弱性;倾向得分匹配;减贫效应
作者:祝锦霞,2,潘艺1,2,张艳彬3,邱乐丰1,2,徐保根1,2,兰德举4
单位:1.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2. 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
3. 浙江省国土整治中心
4.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基于恢复力指数的耕地系统韧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探讨存量”非粮化”耕地系统韧性的变化、关键阈值、适应性治理路径,为存量”非粮化”耕地的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状态空间矢量模法、非参数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结果:(1)根据耕地系统种植类型变化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效应,构建“内部”本底质量保障和“外部”资源环境支撑为基础的耕地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耕地系统自组织性决定其韧性特性的理论,松阳县扦插茶叶耕地系统恢复力指数0.74和0.75是系统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关键指数,需要在关键时间节点(7年)适时回流保证粮食生产,保持系统韧性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研究结论:(1)耕地系统韧性变化具有阶段性,种植扦插茶叶的耕地在种植7年前后应及时复耕,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2)存量”非粮化”耕地系统韧性变化的阈值效应显著,建议优先治理已达到或即将达到耕地系统恢复临界点的存量”非粮化”耕地,避免造成耕地功能破坏。
关键词:耕地社会-生态系统;状态空间;韧性;非参数检验;韧性阈值
作者:熊昌盛1,梁雅嘉2,胡宇瑶1,倪晓露3 , 栾乔林1
单位:1.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3.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评估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断点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使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提高了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战略实施的前四年,但存在高估的可能;(2)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各市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成长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更大;(3)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存在阶段性变化,前期主要是投资和产业发展驱动,后期则城镇人口增长密切相关,但在开发国际化旅游市场的目标实施上不甚理想。研究结论:为揭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机理与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能够为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关决策支撑。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政策净效应;断点回归;地理探测器;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
“以人为本”视域下城市地下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
——以杭州为例
作者:周 德1,2 ,郑 星1,2,钟文钰1,2,戚佳玲1,2,李翠珍1,2,周 婷1,2,王俊峰1,2
单位:1.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土地与城市治理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居民满意度”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杭州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旨在为相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满意度评价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基于以人为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地下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框架。(2)生理、安全、社会公平正义和审美4个维度的需求对地下空间的总体满意度均有积极效应。(3)相比安全需求和社会公平正义需求,生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对地下空间开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更大。(4)当居民的地下空间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加关注审美需求。研究结论:地下空间学科体系及研究范式亟待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多功能融合亟需加强,地下空间的人本化、生态化发展还亟待拓展,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关键词:以人为本; 地下空间; 满意度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与模式:
基于排他性的理论分析
作者:王 会,李 强,温亚利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生态产品的排他性为线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逻辑,从中构建分析框架以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模式。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理论演绎。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针对的是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具有稀缺性的那些生态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是“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排他性——消费主体是否明确——制度供给主体——市场或非市场支付机制”,排他性的建立意味着支付机制与制度供给主体分离。(3)从理论逻辑演绎出支付机制、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将实现机制的模式分为五个类型,并据此辨析了八种具体模式,最后对每种模式的交易标的、支付额度基础与普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1)生态产品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消费中的排他性,是其能否采用市场支付机制的前提;(2)从理论逻辑演绎出的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为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逻辑;模式;排他性
作者:潘 越1,龚 健1,2 ,杨建新1,杨 婷1,王 玉1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 %。(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本文合理识别生态源地并判别生态网络优劣,以部分新思路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了一个全面合理的范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生态安全及生态保护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重要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核心区连通性;网络结构;桂江流域
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
作者:徐启胜 ,王金满1,2 ,时文婷1
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2.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3)所选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力最强。研究结论: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应合理规划,使景观格局向着抑制水土流失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关键词:平朔矿区;景观格局;SWAT;水文响应单元;水土流失;RDA
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吗?
——来自湖北省部分乡村的证据
作者:何硕研1,方 相2,杨钢桥1
单位: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华中绿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乡村产业转型概念框架,并进一步揭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产业转型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结果:(1)乡村产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和农业经营范围转型三个方面;(2)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农业经营范围转型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分别通过了1%、1%和5%的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产业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措施;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与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转型发展。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乡村产业转型;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产业要素组合;湖北省
作者:许文佳1,2,白中科1,3,4 ,杨金中2,姚维岭2,蒋存浩2,王海庆2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2.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3.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4.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关键词: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遥感监测;生态受损;生态安全
♡♡♡♡♡♡♡♡♡♡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