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郧文聚:《坚守耕地红线》
新书推荐
郧文聚 著
序言
曹卫星
郧文聚同志长期从事土地管理工作,对土地科技的热爱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见之行动的。《坚守耕地红线》一书是文聚继《农村土地利用研究》和《生态良田思考》后的第三本个人著作文集,主要收录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评论和科普类文章,反映了他在耕地保护领域的一些独到见解和思考,在此表示衷心祝贺。
我到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工作后,曾分管科技、执法、耕地保护工作,与文聚同志有较多联系。据我所知,文聚同志的职业生涯是与土地行业发展、土地科技进步紧密联系的。他对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土地利用、土地调查、土地质量等方面有比较深刻的思考。近些年,他集中精力,勤于动笔,凝练成果,写出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和科普文章,耕地红线的研究是非常突出和发人深省的。
作为土地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文聚同志积极参与原国土资源部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工作,对“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发展布局贡献良多。他向国土资源部科技大会汇报了土地科技进步与展望,促进了国家土地科技战略的构思。他代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制,深受好评。
在做好大量行政工作的同时,文聚同志非常热心土地科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推动土地整治工程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土地整治工程成为国民教育本科专业、土地行业进入国民经济统计、土地科学列进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目录、土地科学与技术被教育部接纳为一级学科等重要工作进程中,文聚同志都发挥了积极的关键的作用。
希望郧文聚同志保持勤奋精神,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土地行业科学管理继续贡献聪明才智。
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
民盟中央副主席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2022年2月
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重点是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打通”。一个突破,是关键理论方法、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这需要科学家来完成。三个打通,一是产业(比如冬小麦)全链条创新要打通。在这个链条上,只要有一个环节存在拦路虎,就转不起来,就不可能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落地。二是技术体系(比如冬小麦+玉米,或冬小麦+花生)的全面创新要打通。在这面网上,只要有一个破洞,就难以取得基层重视、群众理解和支持,最终功亏一篑。一年两熟地区,要应对全年的气候波动、政策变化,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三是全区域系统创新要打通,科技上去了,耕地毁了、农民积极性没了、地方党委的支持踩点刹了……在这个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点位出瑕疵了,就不得不停下来修补,一年到头,忙不完的修修补补,忙乱不堪、效果不佳。梨树模式、邓州探索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破解这“一个和三个”的难题,值得推荐。
本书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第一篇 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
矢志守红线 一起向未来
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三问”耕地保护
建设生态良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褪色
积极审慎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保障资源安全 守牢耕地红线
有了 “路线图”还要绘细“施工图”
——从限制性因子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立足自然禀赋差异保护耕地
以硬核举措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敬畏耕地
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
——从耕地资源安全说起
为什么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这么难?
我国粮食总产如何稳跨新台阶
让生存资源之树常绿
——谈对自然资源可再生性的认知和管理
第二篇 耕地健康与生态保护修复
多给耕地生态系统一些尊重和敬畏
新时期耕地保护需要“生态良田工程”
黑龙江耕地生态保护修复情况调研
耕地质量优劣到底该如何评判?
关于加强优质水田资源保护的思考
夯实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基础
关于保护修复耕地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思考
“十四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展望
可持续发展要从资源源头抓起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
从源头发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藏粮于地”不能重用轻养
耕地保护的实质: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自然生态稳定
耕地退化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耕地资源利用须平衡生产和生态
创新运用“政府+市场”模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以哥斯达黎加为例基于“三生融合”视角的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耕地健康问题及防治对策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耕地的源头活水
呵护耕地健康 维系自然生态
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在于耕地健康
你知道5G通信,但你知道5G耕作吗?
耕地保护监督,更要读懂达尔文、巴斯德
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
尽快补上耕地产能评价考核这一课
从基本农田到智慧农田
耕地健康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把自然资源支撑生态产品生产摆到更突岀的位置
从生态文明视角看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影响
第三篇 土地利用实践与乡村振兴
开源引活水 复耕壮粮仓
——聚焦北京市大兴区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工作
执法有法度 也要有温度
从基层卫片执法二三事说开来
致公党中央调研黑龙江黑土地保护
乡村振兴的多目标协同与多模式实现
耕地破坏鉴定向何处发力
“占水田补水浇地”不可行
提高水土资源配置效率
突破水土资源认知束缚助力贫困地区创新发展
耕地管控与开发要讲科学
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
山区农村发展观察的“土地视角”
多种创新手段促进土地开发高质量发展
——对河南省资源统筹开发的调查分析
让先进理念传遍中国乡村
“非法占用耕地罪”的法释辨析
为全国城市“水质排名”榜点赞
探索非洲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路径
——《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书评
第四篇 土地科技创新
国土空间治理呼唤土地系统科学发展
“梨树模式”:耕地保护利用的重构性创新
“两个创新”协同驱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创新引领自然资源管理踏上新征程
向土地科技原始创新的新高度奋勇攀登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黑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利用的技术革命
中国共产党土地理论创新与发展
用科技力量破解耕地资源绿色高效利用难题
以创新引领土地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向前
土地科技大发展需要大科学
土地科技创新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第五篇 媒体访谈
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这样守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北京电视台《科普中国》:保护黑土大粮仓
《农主播朋友圈》系列访谈之一: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农主播朋友圈》系列访谈之二:10亿亩高标准良田不是梦
《农主播朋友圈》系列访谈之三:农田中的“大熊猫”
《农主播朋友圈》系列访谈之四:为高标准农田保驾护航
严守耕地红线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首都科学讲堂: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
“希望的田野上一不一样的耕地同样的珍贵”直播
节目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如何用?
保护性耕作保育黑土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北京电视台:我们的粮食够吃吗?
全国“土地日”央广访谈: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
科技日报:打造土地管理利用的“金刚钻”
《中国标准化》杂志:加强标准化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土地日”央广访谈之一:要破除粗放用地的思维惯性
全国“土地日”央广访谈之二:生态修复要从源头做好环境风险防控
全国“土地日”央广访谈之三:精明增长如何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第六篇 发言与寄语
梨树模式——耕地保护的革命性创新
用自己发岀的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土地学人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谨守良知、服务人民
路是用脚踩岀来的
人人皆可成为英雄
土地管理制度关系全局
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二级研究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组组长,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协、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40名杰出贡献人物。国务院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专家,获部省级科技奖励10项。
曾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技术组组长,“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组组长,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专项首席专家,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委委员。
《坚守耕地红线》一书是作者继 《农村土地利用研究》和《生态良田思考》后的第三本个人著作文集,主要收录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评论和科普类文章,反映了他在耕地保护领域的一些独到见解和思考。
♡♡♡♡♡♡♡♡♡♡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