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成为基金业并购第一案
一、华夏基金为什么要吸收合并中信基金?
2005年中信证券重组华夏证券之后,华夏基金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725%)、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5.725%)、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和中国科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55%)。
2007年9月12日,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分别收到证监基金字[2007]249号《关于同意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变更的批复》,根据该批复:
⒈中国证监会同意公司受让中国科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持的华夏基金3.55%股权,受让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持华夏基金35.725%股权,华夏基金应对公司章程作相应修改。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华夏基金100%的股权。
⒉批复要求华夏基金及相关各方及时办理股权转让事宜,尽快做好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工作,保证华夏基金的稳定运营,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⒊批复要求公司认真履行股东职责,尊重华夏基金的独立性,保持华夏基金稳定运作,并要求公司于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使股权比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这个时候中信证券实现对两家基金公司的100%控股:华夏基金、中信基金。
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及股权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华夏基金、中信基金合并势在必行。
二、合并前的华夏基金、中信基金
成立于1998年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是国内首批全国性基金公司之一。成立以来一直闷头前进、快速扩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华夏基金旗下共有19只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募资产净值总额达到1888.62亿元,市场份额高达9.74%,位居全部61家基金公司第一位。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无疑是一则基金业“象吞蛇”、做大做强的案例。
而相比之下,中信基金无论是行业知名度还是资产规模都相形见绌。2008年底,中信基金共管理着4只基金,中信精典、中信稳定双利、中信红利精选以及中信现金优势,净值规模为91.61亿元,位居全部61家基金公司第43位。虽然中信基金的排名并不靠前,但是从资产管理风格来看,中信基金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力还是相当突出的。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其旗下两只固定收益类基金中信现金优势和中信稳定双利基金的全年净值增长分别达到了4.65%和12.95%,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分别摘得了2008年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头名。一向以股票投资管理能力见长的华夏基金收编中信基金后,增强了其债券投资管理能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三、合并后的华夏基金
事实上,华夏基金的整个整合过程可谓旷日持久,大费周章。从吸收合并方案提出开始,整合历程持续了一年之久。
2009年01月中下旬,华夏基金称,“根据证监会有关批复,中信经典配置基金、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基金、中信现金优势货币市场基金、中信红利精选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更换为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将会同中信基金公司及基金托管人办理4只基金的投资管理、信息披露、会计核算、基金份额登记、销售和客户服务等业务的交接工作。”
至此,历时一年多的基金业首例整合落下帷幕,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在新年伊始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华夏收编中信之后,管理基金将增至25只,基金资产净值总额达到1980.23亿元,市场份额突破10%,进一步扩大与排名第二的博时基金(市场份额为6.67%)之间的差距,成为当时基金业中的“巨无霸”。
数据显示,2007年华夏基金公司全年基金管理费收入为20亿元,净利润为9亿。2008年上半年,基金资产净值1820亿元,管理费用收入16亿。2007年,净利润与基金管理费收入比为45%。从业绩贡献来看,2007年中信证券实现净利润118亿元,华夏基金贡献比例达到7.6%(列入合并报表中的其它业务收入)。
2008年9月,华夏基金公告显示,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任华夏基金董事长已获得证监会核准。可见,华夏基金在中信证券子公司中的分量无可替代。
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正式完成后,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基金公司的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出资额的49%(中外合资基金的中方股东则不受上述限制),中信证券持有的100%华夏基金又面临着股权比例过大的问题。市场人士也纷纷猜测,中信证券在维持控股地位不变动的情况下,可能倾向于以股权转让或增资的形式引入境外投资者,以在满足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对华夏基金最高的持股比例。
注1:本文学习、参考、摘录了2009年01月20日“股市动态分析”赵杨文章《华夏鲸吞中信:基金业并购第一案落幕》,特别感谢!
注2:本文封面照片取自王宝昌朋友圈,特别感谢!
注3:本文将归档在本公众号的“公募基金-基金历程”栏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