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馋游记丨大时代中的新坚守 —— 访珠海老饕食研所

莫狄骁 莫狄骁的山房 2020-01-04

结识“老饕”的机会很偶尔,是从知乎文章而到公众号。


这几年冒头的餐饮媒体不少,我虽不是行内人,但也喜欢看有知识有考据的。目所能及内,做得比较好的公众号是“日料栈”(RyoriStack)。而在讲珠三角风味上,“老饕”(laotao811)也相当不错。


后来,又与老饕为核心的几位朋友交流过,愈发认可。因而他们在珠海创办餐厅后,自然想一试。毕竟平心而论,除了老牌的几家,珠海近来都没什么像样子的粤菜了。



门面招牌


老饕藏在珠海香洲老市区的一处大院里,正位于朝阳路与凤凰北路交界。该处既接近扬名广场、丹田广场等商业地区,也有各式老小区与居民楼。老饕的院子在朝阳路上,原是李姓华侨的豪宅,故称“李院”。


拜访老饕的当天,由吴所长亲自做东。我上午在广州结束工作,驱车赶往,自然是大快朵颐。下午又跟所长谈天论地,用完晚饭才回穗。本次探访,既是交朋会友,也是广受益闻。


午饭相对清雅,以鲮鱼为主。


捞鱼皮


鱼丸汤


鲮鱼算是珠三角人民最爱的鱼类了,各式做法皆有。在珠三角妈妈的手下,光是鲮鱼也能做出一桌宴席来。


因鲮鱼品性,最宜在珠江西段生长,故是串联广府地区的恩物。就算家里不善料理活鱼,豆豉鲮鱼罐头,想必也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不过既然来了餐厅,就要吃餐厅的出品,老饕先上的便是鲮鱼的两类名物。


我们所谓的“捞鱼皮”,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鲮鱼皮,个别情况是鲩鱼皮(陈添记以前在周日提供鲩鱼皮,不知如今有否保留)。鱼皮大多发腥,故须焯水把握极好。一旦过了,鱼皮发软,就没了“爽滑”的口感。故不少地方为图方便,都加了碱。然而鱼皮的生嫩鲜甜就被掩盖了,嚼之如脆塑胶。老饕的鱼皮坚持古法,且在花生、葱丝之外,加了些许柠檬叶。更添风味,也更古雅。珠三角天热的日子颇多,来一份这样的捞鱼皮,实在是舒爽。


鱼丸更是难得,号称“三无”,即无生粉、无食粉、无碱水。做鱼丸,下点生粉我还能接受,只要不要比肉还多就行。但许多地方猛下食粉(碳酸氢钠,即小苏打),还有加味精色素等,完全没了鱼丸风味。现在不少人,对鱼丸的印象就来自便利店,或更不如的街头小店,自然不知鲜甜的鱼丸如何。所长也感慨,有的客人来了,还抱怨他们的“鱼味”不浓,这都是被化工品纵坏了舌头。我不是原教旨主义者,像手工铁锅这种不太有意义的事,就不应该为之摇旗。但鱼丸本就是淡雅鲜甜之味,如果只是为了吃一团鱼肉味的面粉,何必要花那么多功夫呢。


所幸,老饕坚持探寻食物本味。以这两道菜看,他们肯定做到了。


冰镇咕噜肉


自徐克的《金玉满堂》后,大江南北都会说粤菜里的咕噜肉如何、炒牛河如何,“炒牛河乃粤菜试金石”之说,也越发多人知道。实则徐克也说了,熊欣欣和罗家英斗法中的“冰镇咕噜肉”和“脆皮炒牛河”,是他天马行空的想象,绝非真物。


不过既然广告效应打出去了,自然也有店家研究如何做这两道菜。脆皮牛河还好说,本身并不难实现。只是冰镇咕噜肉,是决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直接咕噜肉放冰块里泡,否则甜浆尽失,表皮也受潮发软,特别恶心。


因此,我对许多店家的“冰镇咕噜肉”都嗤之以鼻,直到我吃到老饕的。


老饕的咕噜肉以古法,肉选肥瘦相间者,这样吃起来才有油脂与肉的香气。外层炸薄壳挂浆,皆因温度降低,故甜度稍高,却浓稠降低。总体而言,比一般甜浆要更“汤水”些。咕噜肉虽与冰接触,但要速食,否则冰化开了泡在水里。即便薄壳依旧,温度和甜浆不及,味道也不好了。


吃这道咕噜肉,夹起后直接入嘴,不必吹拂。唇边接触冰感,却不刺痛。尔后酸酸甜甜,诱人胃口大开。咬爆薄壳,则温热的猪腩带着脂香澎湃而来。瘦肉、肥膘、脆壳、甜浆,冷热碰撞,真乃冰与火之歌。


若是担心味道太重,招架不住,则有糖丝圣女果清口。圣女果选酸香者,但不能有臭青味。最得体的是包裹的细糖丝,须师傅煮糖到一定温度,用勺子慢慢滴落,圣女果转动定型而得。丢一颗入口,清清凉凉,酸甜爆汁。既能清口,又没有打断咕噜肉的格调,实在是妙绝。


都说外国人认识的中餐里,咕噜肉绝对排上号。别说中国人了,要是让外国人吃到这道菜,说不定也会连连赞叹吧。


青瓜炒鱼松


蟹粉翡翠


午餐最后还有两道菜,青瓜鱼松与蟹粉翡翠。


鱼松跟鱼丸相似,但有微妙差别。尤其是炒鱼松,要微微起焦,才算“有锅气”。而青瓜与鱼松大小、形状相近,要炒出融合滋味,又不能太过火,水汪汪。老饕的炒鱼松,用料与手法都是一流,已可跟玉堂春暖的鱼松媲美。


蟹粉翡翠说是蟹粉,实则是蛤喇膏,与寻常说的江浙地区的蟹粉不同。但广东人说的蛤喇,又不是北方说的“蛤蜊”。蛤蜊是一种贝类,而广东的蛤喇实则是一种小蟹(但又不是蟛蜞)。到底是什么,我查了一些资料也搞不明白,还是要请方家见教。而为方便表述,下文还是叫“蛤喇”,但要知道这是一种小蟹,不是贝类即可。


蛤喇这种蟹,味道浓郁,还带些许土腥。且一只蟹就一点膏,要用手指顶出来,慢慢剥才行。故除了珠海的部分小市场,在个别月份有,别处也很少见。如此重味的食材,却用清甜的节瓜去配,实乃妙韵。入口时,蛤喇膏的味道冲天而来,却迅速划过,露出了雅丽的节瓜。节瓜炖煮也恰到好处,不会糊烂,却也非脆爽。由瓤到肉,层次渐变。此时,蛤蜊膏在口中翻滚,与每一份节瓜都尽情沟通。好似渔家嫁妇,先是河童吹奏开道,再掀开新娘头盖,露出清水出芙蓉的真容。此时又有童男女逡巡左右,热闹异常,顾盼生姿。一道蟹粉翡翠,让人仿佛经历了一场疍家的咸水人生。


午饭收官,心满意足。肴核既净,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又到晚饭时节。



曼妙黄鳝羹


广东人吃饭,不能没有汤。比起中午的鱼丸汤,晚上的黄鳝羹更有神采。


鳝羹是名物,但如今做的不多。皆因羹汤本来就不好做,须带粘滞而不留喉。若是用鱼肚等食材,还容易些,但黄鳝本是嫩滑之物,与羹汤的交错便很难把握了。


偷懒的做法,是在羹汤里加各类化工品,但老饕肯定不屑。因此,他们的羹汤老老实实用鱼鳔熬制,黏滞中带有鱼鲜。同时,瑶柱、肉丝等物,更添了不同的风味。但这一切,都让位于煮到软滑不烂的鳝丝。特意让鳝丝较粗,就是为了突显主角地位。一羹入喉,馥郁难收。间有韭黄丝与白木耳丝提供爽脆口感,使全羹有高低起伏。羹底绵顺,鳝丝滑嫩,味道清雅,真当得上“曼妙”二字啊。


鳝羹一定要趁热喝,否则冷了生水,就变成汤了。试想古楼民院,瞑目饮羹,真是风雅极了。


梨花一口肉


杏鲍菇爆牛肉


梨花一口肉也是一道很有风格的菜,是用小块的炖煮猪肉,配上白木耳和豆芽菜等。所长在起名上向来很有创意,这道菜与梨花无关,或许想到“一树梨花压海棠”,就这么叫了(不过肥腻的花肉配爽口的木耳豆芽,还真有点老翁新妇的恶趣味)。如同上面的咕噜肉,所长想叫“山楂冰肉”,但实则完全没有山楂,我还是按我的理解命名了。所以,在老饕吃饭有时也得问一下,看看这道菜到底是什么。


炖煮猪肉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道美味,从名馔东坡肉,到各家自制的菜品,都属于这个大类。老饕用珠三角常见的豉油糖处理,逼出肥膏,使肉香浓而不霸道。白木耳和豆芽菜,不但在视觉上清丽,口感上也爽脆,还添了些许醋。这道菜要把配菜与肉同食,如豆蔻少女与关西大汉唱和,生出些柳屯田见苏子瞻的味道来。


杏鲍菇爆牛肉倒是寻常菜,要义在于牛肉的处理上。一般中餐家常牛肉,为表嫩滑会用生粉抓过,我也不例外。但老饕在这方面比较原教旨,坚持少用生粉,却又要让肉不老。因此,他们的师傅采用冰水拍打之法,还真别有风韵。比起吃惯寻常牛肉的人而言,这里的牛肉会更柴一些,也还在接受范围内。但对肉汁的保留很棒,加上用爆的方法处理,使肉汁的鲜美更加突出。吃一口香脆的杏鲍菇,再配一件牛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难得普通食材也能出新意,还是很贴地气甚至很家常的新意,太有趣了。


八仙过海


既然论及寻常菜肴的创新,便不得不提这道“八仙过海”。命名依然体现了所长天马行空的风格,实则是豉汁泥鰂,拆骨后分八件。


鰂鱼是珠三角深爱的家鱼,实则就是鲫鱼。鲫鱼鲜美而多刺,众所周知,泥鰂更甚,何况还有土腥味(这也是名字的来历)。泥鰂能做到硕大鲜甜者,此前我只在松记见过。为避免问题,老饕用拆骨法,把泥鰂肉全片出来。既有蒸鱼的鲜甜,豉汁的咸香,又免了多刺的苦恼。这种做法,源自顺德,却又有所发展。一道菜摆上来,鲜香扑鼻,早已让人食指大动。


一勺送入,泥鰂的鲜甜尽在其间。且一般蒸鱼要好,除了火候与尺寸外,不少还在上桌前拉油,使鱼鲜嫩。老饕这里免掉拉油,但丝毫不改鱼的本色,符合他们尽量还原食材的宗旨。若是吃完肉还有闲情逸致,当然可以慢慢吮食头尾骨腩。物尽其美,物尽其用,不正是我们的精神么。



白玉蛤喇膏


午饭吃了蛤喇膏,晚饭也不能少了他们。比起蟹粉翡翠,名字更贴切,就叫“白玉蛤喇膏”。


所谓白玉,指的是蛋白蒸蛋,再铺一层蛤喇膏再其上。蛋白清淡,点点腥味在蛤喇膏面前也不算什么。而蛤喇膏没了节瓜的包容,更是张牙舞爪,牛气冲天。不过,他们本来就不是走小家碧玉的路子,要的就是这种大风大浪的野性。白玉蛤喇膏不是单品,更不能学江浙文雅之地,配点浙醋慢慢品尝(这反而会突显蛤喇膏的土腥味),而是要配全宴。


今晚除了鳝羹,可谓样样都是重味。当然,店家可以来一份寻常的蒸水蛋,但那也太寡了些。白玉蛤喇膏不然,既能用蛤喇膏顶住每样荤菜的肉味,又能用蒸蛋白抚慰我们的口舌。一顿饭下来,不知不觉这盅蛤喇膏就吃完了。这样的搭配逻辑,的确罕见,让我非常意外。但不得不承认,这符合老饕的整体格调,选择很棒。


炒芥兰


猪油捞饭


自制猪油


晚上胃口大开,吃了主食,用的是自家制的猪油捞饭。


猪油可是世间珍馐,懂得吃猪油的人,才能理解中餐(除开回民风格影响的部分)。然而,如今的好猪油不多见,往往能用切方块的肥膘炸油炒菜,已经是了不起的出品了,孰料在老饕竟有如此上等的猪油。


“温泉水滑洗凝脂”,这是白居易写杨贵妃的句子。所谓凝脂,指的就是猪油。以前读着,没什么感觉。长大后吃到的猪油,要么是透明状(如:捞竹升面),要么是发黄。直到看到老饕的猪油,才知道什么叫“肤如凝脂”。这样一罐猪油,除开它的标识,我要说是上等的护手霜,估计也会有人信吧。


挖一勺猪油,焖进热腾腾的米饭里,加上一点豉油。猪油慢慢融化,拌开,这才是猪油捞饭最本质的味道。我虽也盛赞永利饭店的猪油捞饭,但他们用煲仔饭的方式,是一种思路,不过也贪了些许香口风采。只有老饕这里的猪油捞饭,最能体现本味,也最考验食材功夫。有了这碗饭,还管什么碳水关脂肪关,人生得意须尽欢,吃了才是快乐事。


星光熠熠,交相辉映。所谓平淡中见异彩,不过如此。


老饕存在的意义,绝非只在多了一家好餐厅。他们所代表的,是对资本主导下、只重社交不重出品的部分餐厅的反叛,更是对只懂化工不求技法者的控诉。他们很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舌头,应该由我们自己照顾。所有试图毁坏味蕾的行动,或任何诱导我们自暴自弃的行为,都应被唾弃。


我曾说过,毁掉口味是很容易的事。当市面上再也没有像样子的出品,那这个地方的人审美品味必然也会随之下降,甚至万劫不复。作为关注餐饮,关注口腹之欲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些堕落少一些罢了。


因为,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共同记忆。保卫他们,是天经地义之事。





注:本文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谢谢!)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