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馋游记丨粤韵筵席,妙绝毫巅 —— 记佛山壹零贰小馆

莫狄骁 莫狄骁的山房 2021-03-30

我对壹零贰小馆神往已久。最早听闻,是他们与香港大班楼作四手联弹。须知大班楼用料精湛、技法出神,又脾气高绝,是港岛粤菜传奇。一家佛山小馆,能受邀联袂出品,实在是相当难得。


然而听闻日久,却直到年尾才初次拜访。由朋友组局,一行五人特意劳烦安排。一通下来,赞叹不已,方知岭南筵席菜之不绝。精巧悠扬,尽见于斯。



小馆藏身于佛山南海一个村子里,外围是各类工业开发区,其内多是独栋乡村别墅。看着平平无奇,小馆侧有一小湖,带些“桑基鱼塘”式的雅致。过玄关,得一小院,厨房便在院旁。内进是小厅,再上一大两小共三个房间,顶层则为仓库。


清清爽爽,一如他们做菜做人。


小馆主人是两位年纪不大的本地人,馆内物件都由他们搜罗。不算贵重,但颇见心思。而大门与内厅的门槛皆斜侧安排,因小馆方位正北正南,风水太盛。若是八字不硬,容易受不住,故斜侧门槛以示避让。谦和含礼,能遵阴阳。



正午到埠,先在小厅用茶。本次虽无特意强调配茶,但从餐前、正餐到用主食及餐后,用了三款茶。虽都是普洱,但格调不同,颇为有趣。从 tea pairing 的角度,甚至比上海福和慧出色。


餐前小叙,用的是云南勐海的新茶。茶色很淡,入口清雅带涩,略类白茶。小厅也有不少雅趣,除了石湾公仔等本地名品,还有一首题诗:


甘脆肥浓香满门

清宗手艺名声喧

山蔬看似家常菜

小炒原来出状元


—— 实在是相当别致。



入席,用了最大的红棉房。


酸枝椅配篆书对联,外带天台小院,看环境像是高端农家菜。但细察之下,暖气恰到好处,而香槟杯又刚刚冻好。主席正面是手写菜单,一旁的熟普也已沏好。在干脆利落的侍应招待下,一切准备就绪。


细节见真章,既然如此,不禁让人对菜品也更期待了。




第一道,是“碧绿响螺片”。


这道是快手菜,一定要趁热吃。菜心远爽嫩脆甜,大小均等,入口舒适。响螺片带韧劲,熟度恰到好处,能激其香美。两者碰撞,即水产之趣见田野之泽,使人唇舌通透,胃口大开。而胡萝卜与姜片等,皆薄片而起花边,可见用心。


作为筵席菜,摒弃了常见的酸香开胃,又不以豉香打头。遵循旧例,也能把人的脾性调整到粤菜审味上来,非常出色。



第二道,是“鸡丝豆苗”。


这道菜与前一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鸡丝对螺片,豆苗对菜心。但豆苗本就鲜嫩,用煸炒之法才能存其美。粤菜对煸用得不多,也与北菜有异。粤菜之煸,多在前期处理上,不似北菜会至熟成。正因用煸,才不必下重油,还能保持鲜嫩。


鸡丝也有讲究,用的虽然是鸡胸,但滑美非常。皆因拉低油,慢慢蕴熟,我们戏称要有这样的鸡胸,何愁减肥不成。两者相遇,不似前菜以鲜甜激撞,而是都成其淡雅。豆苗之清,鸡丝之嫩,把之前的开阖又压了几分。经此一役,身心已全部打开。


于不动声色间料理人心,实在是妙极。



第三道“鹧鸪粥”,是本次筵席的第一次高潮。


无论川粤鲁淮,筵席菜一般都有两至三道汤羹。本次的菜单上汤只有一道,实则鹧鸪粥便充当了第一道汤。


鹧鸪粥看似普通,却是一流名品。粥底不用米,而用参薯加上汤熬制,取其绵密带粉的口感,还略赋些许山野糟腥。鹧鸪去骨,按古法放在猪皮上用刀背剁蓉。此举一来可让猪皮的油脂渗透鹧鸪,更添丰腴;二来可隔绝砧板的木屑或泥胶,不生异味。猪皮自然弃置,但其精要已入鹧鸪。推入粥底后,再勾些许蛋白。最后,以金华火腿浸蜜糖七天,成糖火腿,切蓉铺于面上。


这道粥,尽显筵席菜不惜工本的特点。入口绵顺,毫不费嚼。筵席菜除非特意安排,否则应“上至八十下到三岁”都能入口,做粥更是。故上汤、参薯、鹧鸪、猪皮、蛋白、火腿,全都融汇一处,无影无踪。品一口粥,方绝逡巡于大千世界。万物在身边流过,却又未着色相。闻其声不见其人,知其味不见其踪,让人大开眼界。


一粥食罢,举座叹服。



用过第一道“汤羹”,便算进入主菜。因此,味道也更丰富了。第四道菜,是我期待已久的“荔茸香酥鸭”。


所谓“荔茸”,与荔枝毫无关系。皆因芋头以广西荔浦所产为佳,故久而久之无论是否出自荔浦,都叫“荔芋”了。一如山药以淮河为佳,故统称“淮山”。而所谓“茸”,即是芋头泥,简称“荔茸”。就像“山竹牛肉”里的是“山水腐竹”,与水果山竹毫无关系一样。


这道也是功夫菜,并不易做。鸭件去骨,略炸。芋头作泥,混上猪油,使口感更丰腴。尔后搭在鸭件上,裹薄浆再炸。处理不好,粉浆太厚或含油太多这种问题不说,要是芋泥太粉或鸭件太柴,也是失败。就连店东也承认,每次的芋头情况不同,很难有标准做法,只能每次下手前都仔细观察。后厨功力,本就不仅是上锅这一关,由此可见一斑。


当日的荔茸香酥鸭实在是好,我爱极了。芋泥绵密,毫不滞喉,又不发腻。薄脆赋味,又增添口感,含油极低。鸭件在两次炸后,还有肉质的鲜美风味。三者在口中翻滚,使鸭件被芋泥包裹,柔中带刚,间有薄脆撒欢。自绵而硬,自淡而咸,三者在口感与味道的光谱上各有其位。强强联手,不愧是筵席大菜。


如此美物,实在是动人心魂。



香酥鸭后,须有清甜之菜过度,但味道又不能太突兀。因此,迎来了第五道“虾子白菜胆”。


白菜胆即白菜取心,炖煮到极烂。看似有型,实则一夹便易化开。但唯有如此,才能逼尽白菜的鲜甜汁水。虾子在粤菜常用,以上汤同入,更添风情。食之,虾子咸香,白菜清雅。虽是大开大阖,却又终归平静。前后都是重味菜,以此为过度,再合适不过了。


若说法餐极重汁酱,则中餐则重汤底。尤其是筵席菜,是日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汤胆,但根据不同菜肴再配不同辅料。没有汤,则失了灵魂。都说中餐四大技艺,刀功火功还好,泡发与制汤则太失落了。用高汤带出的鲜美馥郁,绝非任何化工品能取代的。



咕噜肉是粤菜中相当为人熟知的一道菜,因此不少餐厅都有。但壹零贰小馆敢称“招牌咕噜肉”,自当一试这第六道。


咕噜肉的技法并不神秘,其要领无外选料与火候。小馆选肥头肉,即含脂颇高而不带筋膜的部分。二成瘦,八成肥,又切小粒,才有一口爆开的炸裂感。传统上咕噜肉用笋,皆因酱汁都是调好的,配菜其实不太有所谓,笋的甜度稳定而已。如今物流发达,可适时而配,冬季选的便是成都双流的草莓。


我此前吃的咕噜肉,在香港推甘饭馆为第一,在广州推向群总店为第一,在珠海推老饕食研所为第一,但无有能过壹零贰者。以我吃过的咕噜肉而言,壹零贰冠绝天下,堪称“招牌”。


酱汁酸甜,唇齿相接时,稍稍提味。咬爆脆壳,则肥膘化为高热量的冲击,在口腔中炸开。还未来得及反应,则有瘦肉部分,让食客在咀嚼中回味悠长。若以草莓清口,则酸香带软,与酱汁的绵甜相互唱和。虽是常见菜,但能胜于旁人,因此更见功力。在两道汤羹之间,以香酥鸭、白菜胆和咕噜肉为品,共同构成美妙的主章。



稍事休息,便是第七道“香露炖北菇”。


所谓北菇,指的是粤北之菇。寒热交替,才有浓香之味。高汤炖菇,作为主菜的主章收官与主菜前奏,本不算突出,但妙在用了香露。香露即玫瑰露,粤菜中常见于豉油鸡的烹饪。玫瑰露的花味浓郁,甜中带酸。只需轻轻几滴,便能带来馥郁香气,与北菇刚好构成对比。浓中带雅,可谓相得益彰。



第八道,也是最后一道菜,是“蜜汁花雕鸽”。


花雕入馔,算是高端粤菜所常见。最有名的,应是广州北园的花雕鸡。但如今北园所传,与历史上的记载有出入,兴许是换了团队的缘故。北园的花雕鸡上桌香气扑鼻,这是最后用花雕烧制的结果,但入味不强。当然,或许是为了突显鸡的鲜嫩。而壹零贰的花雕鸽,则是把风味都逼入肉身,复合感更强。


酒受热带酸,糖分也不低,与蜜汁的比例把握本就不易。乳鸽皮滑肉嫩,处理起来更难控制。但小馆的这道菜,能丝缕入扣,使禽类之美与酒肴之香共冶一炉。虽是筵席,但备了茶水洗手,因此大可动手啖之。此举不显粗鄙,反是筵席意兴正浓的表现。成于礼而不拘于仪,这才是筵席的题中之义。



第九道是主食,“火鸭肉丝炒面”。粤菜有所谓“九大簋”之说,指隆重正式的宴客。除开主食甜品,一般是八道正菜,此处暗合其数。


火鸭即烧鸭,筵席菜上,牛鹅不备,因而火鸭才是正途。火鸭皮下脂肪要够,且肉质不能太柴,如此才带烧味之香。其余荤素丝等,除了够细,还要等长才好,否则刀章也不够到位。芡汁须厚薄均匀,倒完后毫不挂碟,说明够干身。更不用说细面炒制略带焦香,与辅料配合能生多少美味了。


细面爽弹硬实,是岭南独特的风味。与柔美的芡汁相交,刚柔并济。各类辅料的香气与口感不一,却能统于细面之下。所谓粤菜是以加法而成一体,尽见于此。哪怕不是汤羹,不做蒸煮,也能表现各类食材的融会贯通。以此等炒面作结,心满意足。


在用炒面时,茶也换为生普,是店家自己收的茶。生普的口感清冽,配主食、甜品相当融洽,餐后小叙也得体。本餐虽不强调配茶,但以新茶、熟普、生普,在普洱内都能玩出几款花样,与两款香槟一同构成全餐的另一条脉络,相当得体。



最后的甜品是“栗子奶露”,虽名字有些西式,却是调和南北之作。


栗子广布全国,但北多南少。论白嘴吃,自然以北方的板栗最为甘甜。此处选板栗为主,又加了广西所产者提香,再加些许糖,与珠三角名产水牛奶沟通一处。对我而言,其实不加糖都够甜了,但人各有好。这款奶路,入口是南栗清香,尔后是北栗甘甜,托底是水牛奶的脂味鲜腴。举重若轻,在略寒带风的南国,用上一口实在是使人心旷神怡。


细察之下,毫无废料。观其后厨,依然干干爽爽。问师承,答曰是佛山本地一位不太有名的师傅,菜肴更多还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所叹天份之高与努力之勤,方是“行行出状元”之表。




旧时中国烹饪,有官、商、民等划分。许多创新的动力,往往来自高端家厨或一流食府,这些筵席菜传出来,经简化改版进入千万家。民间的创新自然也有,但往往以市场与便利为取向,很难做耗时耗力的功夫菜。故此,几大酒家、太史府第等,才能在粤菜历史上赢尽风流。


可惜的是,如今这种筵席菜已经很少见。斗转星移,使中餐的创新一直缺乏一条规整的道路。壹零贰绝非唯一的方向,但他们恢复了筵席菜的研发传统,并可能逐渐影响他人。从历史上看,这是一条最有迹可循的路子。


壹零贰的水准非常高,他们也在努力谋求新的发展,譬如移居到广州。我衷心希望珠三角能有这样的好粤菜,并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与发展。我笑称,要是壹零贰去了广州,恐怕玉堂春暖的羊城第一要不保了(其实他们是不同的风格,很难说谁更好)


我们只能感恩,希望他们能在乐于做自己的同时,也能承担传承与发扬粤菜的使命。更衷心希望,粤菜,乃至整个中国烹饪,会有更好的未来。




注: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