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春花最新演讲:谁将被替代?

春暖花开 2022-07-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正和岛 Author 陈春花

导读12月6日,陈春花教授在“第四届《清华管理评论》管理创新探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共生的逻辑」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作者:陈春花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内容,是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关注的话题——数字技术背景下组织发展的逻辑和状态。
 
我把这个主题定为「共生的逻辑」。


01
数字经济带来的根本变化
 
熊彼特曾说,“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只有将知识与发明实现商业化的成功,才意味着创新。”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时,我们会发现,当数字技术融入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产生出非常多的新组合时,就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改变。
 
1. 新范式已经开启
 
今天我们回看商业文明历史变化时,可以将它划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机器时代,第二次机器时代。虽然同为“机器时代”,但两者的底层的范式完全不一样。
 
过去,我们强调机器对人的帮助;但今天,机器和人之间已经是共生态的关系,我们更强调机器跟人之间的互动和共生。
 
 
而这种“共生态”包括四种情形:

  • 互利共生:机器和人的发展是协作共赢,互惠互利的。


  • 偏利共生:一方得到好处,另外一方没有好处也没有伤害。机器人仅仅为组织人完成工作服务,并无自身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 偏害共生:你跟它共生,它得到好处,你没有得到好处。比如机器与人共生过程中,机器得到智能化提升,进而逐步实现对人与组织的价值挤压,最终引发潜在的人的功能替代。


  • 吞噬取代:也就是说你被吞噬掉、被替代掉。比如未来很多工作可能不是人做,而是机器做,因为它的效率比你高。

 
以上这些完全不同情形的出现,也意味着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数字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会发现新范式已经完全开启,这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感受到:
 
  • IT化、SAAS化、移动化和智能化

  • 社会化、互动化、透明化跟娱乐化

  •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比如,数据资产既是生产力的工具,也是新型的生产关系。

  • 重构信任成本。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信任成本重构,全新的方式出现。

 
2. 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新范式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今天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个新的世界,是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共生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中,对于企业的要求完全改变。
 
2019年的8月,181家美国顶级企业的CEO联合签署「公司的目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首要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过去我们会讨论企业价值、商业价值,但是接下来,我们更要关注的点在于,企业能不能跟行业共生。


02
价值体系:
从“竞争逻辑”到“共生逻辑”
 
德鲁克曾说,“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在我们探讨数字技术跟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时,我们看到的范式的转换,而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价值体系来面对它。
 
我过去也常说,基于过去的认知无法走到未来,其实就是我们要有重构整个价值体系的能力。
 
1. 一种基本世界观的转变
 
在工业时代,我们按照笛卡尔的价值观去处理与世界外部的关系,形成了“整体即部分之和”的基本世界观,同时也内含着“部分决定整体”的内涵,通过识别、了解部分来获知整体。
 
来到数字化时代,我们发现,整体依然居于核心的地位,但它不再只是部分的简单之和,我们也不再能通过识别、感知各个不同的部分来认识整个世界。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2. 长期主义的基本假设
 
回到经营的逻辑,彼得·德鲁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经营理论有三部分:
 
第一,组织环境的假设。即有关社会和社会结构,市场、顾客及技术的假设。
第二,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也就是在你理解这个环境之后,你的特殊使命是什么。
第三,完成组织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设。
 
按照德鲁克的经营理论,在数字经济的状态下,整体范式改变,价值体系也会重构,这意味着对公司的评价也会变化。
 
以前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会关注它业务的能力,给客户持续创新产品的能力,为股东提供最好的回报率的能力。
 
今天我们还必须讨论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它必须担当如下的责任:对世界贡献,帮助改善每个人,长期发展。


当我们回到这个概念时,长期主义的基本假设也就被呈现出来,它明确回答了三个问题:
 
  • 企业与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和环境、供应商、顾客是共生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

 
  • 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论。数字化时代,组织在一个“强链接”的网络中,独立的企业难以存活。企业一定要能与周边、与整个环境、与其他的伙伴产生价值。当它能够万物一体、万物生长时,也就找到了自己生长和持续的空间。

 
  • 组织的使命是对向善的力量。当企业有向善的力量时,就有能力获取能量的来源。


3. 战略价值的重构:从“竞争逻辑”到“共生逻辑”
 
价值体系的创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展开。在战略上,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在组织价值重构上,从传统的组织形式转向共生型的组织形式。
 
战略价值的重构和组织价值的重构,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已经有非常多的企业在做价值重构、升级愿景和使命。
 

腾讯2019年正式发布:“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是新的使命愿景,“正直、进取、协作、创新”是新的价值观。

微软决定做智能革命和数字的技术赋能。
华为要求自己能够实现推动全连接的概念,让智能走进千家万户,帮助社会个体走进智能和数据化的时代。
 

03
利他共生:
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非常多的企业能够在今天取得优异的绩效,都是源于「利他共生」的价值逻辑。
 
2020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其中七家是平台价值型公司,四家公司市值过万亿美元。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但今天它就成为了事实。
 
这些企业构建了整个平台的价值,帮助到更多的人借助于数字技术转向新的可能性,这是它们在今天能够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
 
而退回到2010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更多是技术创新驱动型;再往前退到200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是资源和规模导向的公司。这些变化其实就意味着,今天需要调整基本价值逻辑。
 
1. 百年老店的“长寿基因”
 
李新春老师的著作《日本百年老店:传统与创新》中,介绍了日本学者后藤俊夫所做的有关日本百年老店的数据研究,这些数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日本超过500年的公司有168家,超过100年的公司有25000多家,超过200年历史的公司有3937家。
 
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后藤俊夫总结了日本百年老店的“长寿基因”,源于以下六个要素:
 
  • 立足长期视野的企业经营理念

  • “量力经营”,重视持续成长

  • 构筑和强化自身优势

  • 长期重视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 确保自身的安全

  • 让下一代传承下去的强烈意志


他认为支撑这六个“长寿基因”的,是日本文明或日本精神的三种核心价值观:
 
  • 共同体意识。即买方、卖方和社会三方共赢的“三方良”以及社会价值共生导向。

  • 文化相对主义。即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调整。


  • 进取心。即“在世修行”的职业精神和儒家文化的“诚敬”之心。

 
李新春老师总结说,大量日本老铺企业存在的事实,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两件事:第一,百年老店是一种作为传统和地区嵌入的组织存活下来,即百年老店能够和整个传统、生活和地区融为一体;第二商人形成的一个共同体,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来寻求商业的社会正当和社会认可。
 
利他共生的逻辑,保证了企业的长期存在。
 
2. 价值共生:伙伴关系、生活意义和共生进步
 
接下来讨论人与世界、商业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的方式大体上是两种方式:

  • 一种方式:主体、客体方式。把人当成是主体,外面世界万物当成是客体。

  • 一种方式:人和世界的方式。人构成世界,世界构成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则认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西方近代的主客式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的道路。
 
网络世界有两个特点,既强调自我的自由、独立,又强调万物一体,所以它是一种后主客二分式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光明的前景。”

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融合天人合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今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用了一个概念叫价值共生。价值共生其实是在讨论伙伴关系、生活意义和共生进步。
                    

在研究和企业实践当中,我强调三个最基本的假设:
 
1. 人在生活中不是“消费者”,而是“生活者”。所有的商业一定是跟生活共生,给生活提供意义,才可以持续。日本的老店,今天好的生意模式,其实都回答了生活的意义。
 
2.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承担多元责任。企业一定要跟社会共生,寻求自己创造的价值贡献。
 
3. 技术是人类进化的合作者,它可以帮助人类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但是技术本身必须是向善利他的,如果它不能够向善利他,寻求更大可能的共生,那技术可能就会是负向的作用,不能给带来更好的价值。
 
所以无论是商业跟人的关系、企业跟社会的关系、技术跟人的关系,最后一定回到价值共生的部分。
 
为什么我要强调共生的逻辑?
 
我引用奈斯比特的这段话来回答,他说,“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于技术,而是源于对生而为人的意义的更加开阔的理解。”
 
我也相信如果能够用共生的逻辑去看待技术跟人、人与世界、企业与社会、人与未来的关系,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开阔的理解来推动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成长。(本文完)


·  转载授权、演讲资讯,请联系花小蜜  ·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