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快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做什么?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并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3日下午,他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在村文化广场,习近平同参加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的群众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3226r9ak4d

贵州之行,总书记看了这条河

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

关于这条河

让我们一起跟着总书记长见识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

全长1044公里

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

乌江是“英雄河”

红军长征在贵州强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

以近四成的省内面积承载贵州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乌江是生态河

在贵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8.5%

干流水质达到II类标准

作为贵州第一大河

乌江横贯贵州7个市(州)、47个县(市、区)

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

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流域地区

也是国家重点流域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控制单元

乌江主要支流有六冲河、洋水河、息烽河、瓮安河等

是长江流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六冲河为乌江一级支流

干流全长273.4公里

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

天然落差1243米

有鱼类57种

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2种

由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

部分流域治污形势严峻

曾是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流

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

近年来,贵州掀起“铁腕”治污风暴,组合拳频出

乌江清,贵州水清

治理乌江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磷污染防治

实行总磷特别排放限值

在全国率先推动磷化工企业磷石膏“以渣定产”

加强生活污水治理

全部建成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整治贵阳市、遵义市黑臭水体

加强水生态修复

2018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

推进乌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苗乡巨变看今朝


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



  山水蕴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苗族农民分得了土地、山林、房屋、耕牛等生产生活资料,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然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曾经的化屋村被大自然的天险包围,村里房屋破漏,不通水、电、路,是个与世隔绝的“悬崖村”。198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214元,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年……由于缺水和石漠化,当地种植农作物的收益极低,用村里人的话说,一锄头挖下去全是石头。

  几十年过去,随着一项项惠民政策、民生项目的落地生根,化屋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乡村旅游飞速发展。如今,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育苗基地、乌鸡养殖场,民宿餐饮已成规模。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领略自然美景,感受苗族风情。

  2019年9月,黔西县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旅游新线路正式开启,“十一”黄金周化屋景区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有游客写下留言:没有想到,在毕节竟有如此旖旎的乌江景色。

  苗寨焕新颜
  “铁路修到苗家寨,青山挂起银飘带。”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交通条件日益完善,为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2004年,民建中央的对点帮扶开启了化屋苗寨改变的新篇。2006年,新仁乡集镇到化屋村的通村油路开始修建,打通了与外界的连接。

  然而,由于长期贫困闭塞,截至2017年年初,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313人,贫困发生率27.82%。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化屋村修建了沼气池和小水窖,进行民居改造、绿化整治和旅游码头修建等工作;同时发展起樱桃、枇杷等经果林产业和特色乌鸡养殖产业,建起了露营基地和苗圃基地等。

  有了产业支撑,当地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4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0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

  2019年9月,新仁乡开展“幸福小院话感恩”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化屋村老党员杨梅和大家坐在一起,回忆村子从“手扒岩”出行到家家户户通水泥路,从破旧的茅草屋、“杈杈房”到现在的独栋小楼,对党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到民族地区调研,与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大计,留下一个个动人故事。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亲切会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看望慰问,话别时乡亲们齐声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许多人触景生情流下热泪。

  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对大家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展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各族人民共携手,幸福日子有奔头。


苗族山村来了贵客



  春节将至,贵州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派喜庆。老乡们正忙着备年货、挂灯笼、贴对联,热火朝天之际,一位特别的客人来到这里,给大家送来了新春的祝福。


  “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个生日,比收到任何礼物都要开心。”2月3日,是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的38岁生日,年底村里有不少工作要忙,他顾不上回家吃顿生日团圆饭。下午,一队汽车突然停到了村委会办公楼前,张玉芝和村民们惊喜地看到,从车里走下来的竟然是习近平总书记。


  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峡谷地带,化屋村坐落在险峭群山之间,九成以上村民为苗族群众,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63.6%。从深度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化屋村的大变样,是贵州大地发生千年之变、书写减贫奇迹精彩篇章的生动实践。


  回忆起与总书记交谈的场景,张玉芝难掩激动之情。“总书记一下车就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是不是本村人,还夸我们年轻呢!”张玉芝说,总书记格外关心脱贫攻坚的情况,村里有哪些产业,村民们的住房、饮水问题有没有解决,驻村工作的情况等,都一一悉心询问。


  “排忧解难手牵手,党群服务心连心”,走进化屋村便民服务中心,墙上两排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总书记进来便翻看就业台账,看到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有340人,就问是采用什么方式出去的,我回答既有村民自发也有村里组织。”正在值班的驻村干部李腥对总书记的叮嘱印象深刻,当总书记讲到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用真情实意服务群众时,自己和同事们深有感触。


  来到化屋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墙上张贴着讲习员们为村民传授产业技术与文明风尚的照片,桌子上还摆放着生态乌鸡、土鸡蛋、小黄姜等农特产品。“总书记参观时,对产业发展很感兴趣。”27岁的新仁乡农技员池江江也是村里的讲习员,他告诉总书记自己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答疑解惑,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感到很自豪。


  2020年11月,贵州宣布剩余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与此同时,全省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至此,贵州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各族群众携手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分牵挂。


  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房前屋后围起一道道竹篱笆,门口挂起的红灯笼显得年味浓浓。总书记来到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赵学成和妻子正一起忙着灌香肠、包黄粑。“总书记把楼上楼下看了个遍,一边看一边问。”赵学成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他家还住在村里最偏远的高山区,水电路都不通,出门就是又高又陡的悬崖路,到乡里买包盐来回一趟就得三四个小时。2017年,他们一家搬到了村里的集中安置点,终于住进了做梦都不敢想的楼房。


  前不久,赵玉学俩口子刚从福建打工回来,村里的扶贫车间就向他媳妇杨鹏英抛来了橄榄枝。凭着一手苗绣好技艺,杨鹏英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车间就在家门口,干着自己熟悉的事又不耽误照看孩子,一天轻轻松松收入一百多元,她顿时发现这真是件美差事。“总书记问新年有什么打算,话语里满满的都是关怀。”对于总书记的突然造访,杨鹏英又惊又喜,她还邀请总书记一起包黄粑。总书记同一家人围坐客厅,边聊家常边制作黄粑。习近平总书记用粽叶裹着糯米、黄豆面包好一个黄粑,微笑着对赵玉学一家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离开赵玉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了化屋村扶贫车间,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习近平向村民详细询问制作工艺流程。他对大家说,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当时我正专心制作蜡画,没想到看到了总书记,他还跟我交流起蜡染制作技艺来,真的感觉特别亲切。”蜡染师彭艺告诉总书记,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村里,要用学到的知识振兴民族手工艺,帮助村里的妇女们有一份收入,让爱回家,让留守儿童有妈妈。”这一幕,彭艺非常难忘,她说要把刺绣蜡染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带动更多当地人在家门口就业。


  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化屋村选择将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种植经果林,养殖生态乌鸡,并正式开通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旅游线路,带动了村里文农旅商同步发展。2017年,化屋村顺利摘掉了深度贫困村帽子;2019年底,贫困人口清零。


  数百名各族群众在化屋村文化广场载歌载舞,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前和大家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暮色渐渐降临,小山村灯火点点,总书记在村民们的留客歌声中离开村庄,向乡亲们挥手告别。


End


来     源  | 黔微普法


责任编辑 | 孙洋  王鹏         执行主编  | 覃静黎  

审     稿  | 孟航宇                   编      审 | 项   蕾

2021年第28期(总663期)     实习编辑  | 杨吉佶

●思政头条 | 习近平: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召开 谌贻琴作批示

●2020年度贵州十大教育新闻揭晓!

●勤,改变命运;善,改变人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关注!快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做什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