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抗抑郁药物你所不知道的事
精神疾病的药物种类还挺多的,我们先谈谈最常见的一大类:抗抑郁药物。
你知道最早的抗抑郁药物是什么吗?
大多数书籍以及百度百科都写到,最初临床上的抗抑郁药是三环类药物。
但其实,在好久好久以前,人们对于医疗在我们看来还很愚昧的年代。第一个抗抑郁的药物叫做苯丙胺,也叫做安非他命,它于1929年被合成,起初被用于治疗鼻塞,之后转而用于治疗轻度抑郁症。
这个东西有个非常通俗的名字——叫做冰毒(甲基苯丙胺)。
结果后来,1970年,苯丙胺因为成瘾性强、致幻等作用被严格限制。
后来,20世纪50年代,真正沿用到现在的抗抑郁药物才刚刚出现。
到20世纪晚期,治疗抑郁的药物及其应用都迅速增长,各种类型的药物相继问世。同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迷走神经刺激和深部脑刺激这些物理治疗方法也日趋成熟。
如今,抗抑郁药主要被分为五大类。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西酞普兰、依他普仑、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这是除SNRI类药物以外最新且应用最广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了。它们的疗效并不比其他抗抑郁药更好,但副作用小,而且安全得多。
但它们仍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有恶心、腹泻、失眠、震颤、性功能障碍、日间嗜睡、激越/坐立不安、增加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
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它们是最新的药物之一,作用是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水平。可能因为它们影响两种神经递质,所以它们在防止抑郁复发方面要比SSRI类药物更好。
同时,它们的副作用范围也略广。有恶心、腹泻、失眠、震颤、性功能障碍、日间嗜睡、激越/坐立不安、增加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多汗、口干、心跳加快、头痛。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安非他酮
它对治疗有精神运动性迟滞、快感缺乏、嗜睡、认知迟缓、注意缺陷和渴求症状的患者尤其有效。此外,安非他酮也能克服SSRI类药物带来的性功能失调的副作用,因此有时会和SSRI类药物一起使用。
它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失眠、头痛、惊厥。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平、丙咪嗪、三甲丙咪嗪、脱甲丙咪嗪、去甲替林、阿莫沙平、麦普替林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是最早表现出缓解抑郁症状的药物之一,但它们现在的使用频率要低于其他药物。因为它们的副作用很多,其中很多副作用被称为抗胆碱作用。
它也相对危险,剂量过大会危及生命,而超过平均每日处方量的三至四倍即过量。因而,医生开药时会很谨慎,对于可能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尤其如此。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异卡波肼、丙乙肼、反苯环丙胺等
这是另一类不太被用来治疗抑郁的早期药物。它同样有很大的副作用和潜在危害。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在食用陈年干酪、红酒或啤酒时会造成致命的血压升高。它还会造成肝损伤、体重增加、血压严重降低等副作用。
在文拉法辛的说明书上,我看到文拉法辛与MAOI类药物合用同样会引发致命危害。
令许多人迷惑的是,抗抑郁药物在服用前期会增加自杀意念或行为。
首先,不是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有诱发自杀念头的副作用,目前数据表明仅限于 SSRI 和 SNRI 类药物会有这样的作用,也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增加自杀意念。SSRI相关的在青少年中更加突出,而在老年患者中呈减少趋势。
抗抑郁药物是否能增加成年人的自杀风险是尚不清晰的。
此外抗抑郁药的平均起效时间是2至8周不等,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患者同时还要承受或大或小的副作用。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患者在抑郁期的行动力较弱,服药后一些机能有所恢复,于是增加了自杀风险。
但是,尽管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繁多,患者仍有必要服用药物。
因为,空气中有雾霾,我们也仍然需要呼吸。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参考文献:荒诞医学史[美]莉迪亚·康,[美]内特·彼得森 著 王秀莉,赵一杰 译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 [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著 邹丹 等译 钱铭怡 桑志芹 王登峰 苏彦捷 徐凯文 高隽 审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假如你想看看往期?
——————————————
👇听说你想关注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愿每个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还有还有,你想和我聊聊天吗?
👉🏻微信号:Thecya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