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一次会面,影响了几十万中国科研人员
1984年5月,一位中年人坐在北京饭店精致的桌子前,凝神思考着什么。
北京饭店是国家招待外宾和举行大型宴会的国家级宾馆,新中国建国以来无数重要宾客在此下榻。
为了理清思绪,中年人拿起笔,在酒店提供的便笺纸上一条一条地书写:(一)、(二)、(三)、(四)……
为了突出重点,他又特意换了红水笔,在便笺上进行补充和划线,那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变得尤为突出:“博士后流动站”。
写好后,李政道对照着便笺,思考着即将到来的重要会面。
当然,眼前的便笺无法详细展示自己的思路,只是临时参考。李政道很清楚,自己对“博士后”的介绍和提议已不是第一次,甚至用酒店便笺来写“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议,都已不是第一次。
1981年2月11日,李政道给邓小平写长信,信中主要介绍欧美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次提到“博士后”的概念。
01
02
1983年3月5日,身在上海静安宾馆的李政道同样使用便笺纸,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详细提出“科研流动站”的建议。信中虽然没有提到“博士后”,但其建议内容实际上就是博士后的模式。
01
02
当年的5月16日,李政道还在撰写相关建议,从中国国情和需求出发,提议让一部分博士人员先流动起来。信写得极为恳切,甚至从博士后的户口、编制、工资、住房等具体方面都给出了落实建议。
01
02
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李政道决心在这次会面中再次向邓小平建议。
40年前,1984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亲切接见李政道。会谈中,李政道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不同,说明了博士后阶段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意义,得到了邓小平的明确赞赏。
邓小平说:“这是一种新的办法,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看准了就行动。”并当场安排相关负责人予以落实。
一言定鼎。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得到加速推进。一年多后,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文件(国发〔1985〕88号),该文件构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从此,一个保证人才流动、帮助人才专心科研的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了,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7月16日,李政道又在会面中向邓小平提议将每位博士后每年的科研及生活费用提高至12000元,邓小平当场爽快答应。
根据相关材料,1985年一斤大米的平均价在0.15元左右,每年12000元的经费待遇可以说在当时非常具有竞争力。可以说在李政道的建议下,国家向科研人才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和尊敬。
而1984年5月21日,也被众多媒体和单位所记载,认为是中国博士后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之一。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近770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约34万人。穿过时间长河,4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有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艰难探索,也有李政道忧心如焚不断坚持的赤子之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参考文献 >>>
[1]李政道:《李政道文选(科学与人文)》[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新华社.图表: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EB/OL].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306/content_6889065.htm
来源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李政道图书馆
责任编辑 | 周衡 刘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