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章来源于文汇app,作者姜澎大学应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去的一个学期,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前任校长张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破题:他带领自己所在的前沿科研团队,投身本科教学一线,为上海交大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高级思维研修课程。这门连续18周的课程,师资阵容用“超豪华”来形容毫不为过,但教学难度与科研活动的难度同样也超高。面对一批平时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学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好学生”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蜕变?在张杰看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研究型大学必须在加快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有新的求解和突破。在上海交大开讲的研修课程,就像一次实验,却为当前的高校带来诸多启示。一场学术报告会,成为“见证奇迹的时刻”随着为期18周的高级思维研修课程画上句号,包括张杰本人在内,都很期待课程的成效。日前,他为首批完成课程的26名本科生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张杰开玩笑地称之为“见证奇迹的时刻”:26名大三学生分10组展示了10个科学报告。报告会现场部分导师和学生合影学生们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对研究结果的流畅表述,包括在面对现场评审教授提出的一连串的质疑时给出的淡定回应——可以说,表现着实令人惊喜。有参与现场评审的教授直言,“这些大三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视角和思维的深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更有三项成果,一些评审教授认为“可以直接写成论文发表在高等级的物理杂志上。”回过头来看,高“产出”和高“投入”密不可分。这门堪称上海交大师资阵容“最奢华”的本科课程:授课内容由张杰与意大利罗马大学的Atzeni教授这两位顶尖科学家共同设计,他们都是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最重要国际奖项“泰勒奖章”获得者。再看教学进程,由张杰授课并导读该门课程所涉及的重要科学文献,由9位青年教师担任课堂讨论的小组导师,另有12位研究生助教带领本科生开展讨论课。随着课程进入研讨阶段,张杰与这些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前沿研究课题的指导老师。据说,整个教师团队为这门持续18周的课程,至少开了14次研讨会。很多时候,讨论内容甚至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的对某些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某些问题思考的不足”,导师则定期讨论自己所指导小组的学生情况,针对每一位学生,教学团队都会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破解“钱学森之问”,大学教育要从“思维能力”切入张杰领衔讲授的这门高级思维研修课程,是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法的试点。致远学院自10年前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时任上海交大校长的张杰,也是学院的创院院长。如今他回归教学科研,身体力行地将自己多年来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付诸实践。在张杰看来,教育固然有其知识传承的功能,但这并非教育的全部,研究型大学教育的价值更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或教会学生思考什么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就需要聚焦培养学生“正确思维方式”,否则很可能的结果是:教育投入越多,教师和学生越努力,创新思维就被磨灭得越多,拔尖创新人才就越难以出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引领学生掌握这门课的核心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导读、研讨和对前沿物理问题的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即通过物理学的简化和近似、数学的抽象与逻辑,实现从学习基础知识到研究前沿问题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科研的转变”——这是这门课程的目标。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出并识别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开启真正的研究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杰告诉记者,这一课程从《激光聚变物理》这一专业课程切入,在国外,这一般是一门面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对于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最初的“畏惧”到经过18周、四个阶段的研修后,学生们开始意识到:只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他们可以高质量地研读任何课程、并进入到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而且,从这门课程习得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可用于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中,都能让人受益。打破思维定式:不仅没标准答案,连问题在哪都须自己找报告会上10个与激光聚变最前沿研究相关的课题,都出自这些大三本科生与导师的研讨,而他们在上课之前都未接触过相关内容。对大三的本科学生来说,从零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沿研究领域固然艰难,但更难的是要改变“学习目标就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思维习惯。这门研修课程不仅没有“标准答案”,连问题在哪里都必须自己找。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和科学文献阅读完成之后,从诸多的科学问题中选择自己认为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通过与指导教师多次研讨,开展研究并最终形成科学报告。“这门课程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改变了思维定式,从接受知识到学会研究、检验问题,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大三学生魏振宇说,为了完成这么课程的研究课题,他所在小组的三名学生准备了两个多月。其间,发现研究过程出现了方向性错误,重新推翻再从头开始,直到报告会当天凌晨两点多才完成报告展示PPT。“包括这次学术报告会,在现场被评审老师不断质疑,有一种被逼到墙角,要‘裂开’的感觉”,但当评审老师后来“复盘”整个过程,并表示是自己弄错了、研究结果并没有问题时,魏振宇感慨,这也许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即便报告会结束,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没有结束,学习和探索将仍然继续。”魏振宇说。能考高分能解题却没有发挥聪明才智,“应试思维”必须扭转我们的大学有一批最优秀的本科生,如何更早地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想,让这些“好学生”中更早地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的重要责任。张杰告诉记者,在给这些对激光聚变领域几乎一无所知的本科生上课时他也发现,没有专业的限制、没有了对固定答案的追求,这些学生发现问题的视野更广,提出的很多问题中有一些是很新、很前沿的科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也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相激发”。对不少全程参与的青年教师来说,这门课程也让他们受益良多。导师组的青年导师之一吴栋说,过去,他给学生上课时总认为应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但这次授课直接从最核心的物理概念开始,学生其实一开始就被“逼”上了一个山峰,经历了一些痛苦,但是两三次课程过后,可以发现,学生确实潜力无限,而他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在后续指导学生讨论课的时候,他们的思考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我们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以考出高分为目标,他们学会了解题,但聪明才智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约束。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他们原先的应试思维。这门高级研修课可说是一种前瞻性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现任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说,这门研修课程师资的“豪华”阵容虽难以复制,但是这种授课模式却可以给更多大学教师提供思考和借鉴,值得不断推广。在结束四小时报告会之后的当晚,张杰邀请全体老师与这些本科生一起晚餐,还邀请每位同学喝了一杯啤酒,并宣读了20多位老师认真讨论后给10组学术报告的评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科研的快乐不仅在得到成果时,也在与“同行”的交流之中。而这也是张杰在英国工作时就形成的传统,每次实验成功,由他邀请大家到酒馆里举行庆祝。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