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洋门”反转: 被骂“洋奴”的他们,原来是最可爱的人
上海“崇洋门”最近传得沸沸扬扬。
主要是这两件事。
一是“洋女婿”事件。
一位英国籍女婿,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最终从台北转机回到上海某小区。洋女婿拒绝去集中隔离,最终居委会让岳母、女儿和孩子离家,把房子留给外籍女婿单独居住,居家隔离。
另一件是上海青浦为德国人“送温暖”。
他们有人要咖啡、面包,有人要刀叉、红酒,半晚上要喝矿泉水,未得到满足还打12345投诉。为满足这些德国人要求,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基本上连着三个晚上没睡好觉”。
表面看,“老外作威作福”令人愤慨,这不是“超国民待遇”是什么?
结果最近两天反转了。
先说说“洋女婿”,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中新网报道,早在3月11日,上海出台政策如下:
所有中外人员,凡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即一律隔离14天。
而这位英国女婿反沪日期为3月14日,依据此政策,他是符合居家隔离的,不属于定点强制隔离对象。
对此,家人想让洋女婿去集中隔离点隔离,更省事安全。而英国女婿未知出于什么原因不同意,这就吵吵起来,僵持不下。
典型的家事。
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调解下,英国女婿居家隔离,家人去亲戚家住。
你可以说英国女婿很巨婴很任性,但也可能他像很多英国人一样对疫情过分乐观认为是家人多虑。我们不在现场,只能推测不好定论。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社区工作人员,忙着防疫还要帮着调解家庭矛盾。如果这位女婿是国人,可能大家对工作人员不但没有批评,反倒会理解——他们挺不容易的。
现在我想重点说说第二件,这些工作人员非但不应该被批评,反倒应该被表扬。
我查了原始报道,原来“给德国人送温暖”这件事,就埋在《解放日报》关于青浦区隔离点的专题报道中,是被人有意挑出来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为德国人准备食品和刀叉,这里的工作人员,更为国人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人性化服务。
他们的用心,令人动容!
比如:
第一批集中隔离人员里,有个小伙子一直在上海,却因为“武汉籍”被强制隔离,他觉得不合理。
在别地,可能根本无人搭理。
但在这里的集中观察点,却有人帮他想办法。
因为隔离点没法核实,负责人倪春芳想到:看他最近微信、支付宝付款记录。结果一查最近消费记录都在上海,而且是持续记录的。
但还有一种可能:万一小伙不在上海,是别人用他手机消费呢?于是,集中观察点又联系公安部门,核实小伙最近确实在本地。于是,当天就对他放行。
你看,是不是又兼顾安全,又很贴心?
还有个妈妈,带着6个月大的婴儿一起被隔离。由于此间喝不到汤水,不产奶,孩子饿的哇哇大哭。工作人员很心疼,于是商议,能不能给这位妈妈开个小灶,熬点鱼汤?
但问题又来了:当时春节假期,疫情正重,市场上很难买到鲜鱼。于是隔离点一个员工就想到办法:他有鱼竿,隔离点的农庄里刚好有个小池塘,可能有鱼,为这位妈妈钓鱼试试看?
忙活半天,果然钓到小鱼,就立马熬了汤,把新鲜的“定制鱼汤”给这位妈妈送去。
但是,池塘不是鱼塘,鱼也不多,熬汤也就几顿的事。了解到这位妈妈住在宝山,隔离点便又和宝山的属地街镇联系,用救护车把这位妈妈送回家,最终居家隔离。
我本来是看报道“找罪证”的,却不禁看得眼睛一热。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三八节时,他们主动统计妇女人数,然后每人送一块小蛋糕、一束康乃馨、一张小卡片。
有孕妇独自被隔离,怕她洗澡出危险,就送了一个鞋底防滑的拖鞋过去,怕她摔跤。
由于最开始集中的隔离人员,许多是从湖北返沪,车辆后备箱有不少老家带来的蔬菜和禽蛋等,怕这些东西坏掉,工作人员又帮他们清理后备箱,把保存完好的东西送到隔离房去。
而从3月18日起,所有集中隔离人员开始收费。有个女孩回国看妈妈,她妈妈得了癌症,家里条件也不好,于是她申请扣除餐费。工作人员听了心酸,但没有权力为她减免,便向上级汇报,如果情况属实,想要帮她一把。
想问大家:读了这些事迹,能把他们和舆情中的“跪舔”“洋奴”联系起来吗?
相比于面对德国人的“被动式服务”,面对许多同胞,他们真的是主动式出击。如果把这些被照顾的同胞,换成“洋人”,不知更会为他们招来多少口水呢?
不但没表扬,反倒大加鞭笞和围骂,不该,不能,也不忍。
这里想说一个概念,叫部分真相。
也就是当我们只看到了真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局,如果草率下结论,很可能得出盲人摸象的谬误。
有这样一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九寨沟地震现场。
当时有网友配文字,大意是:危险来临之际,一名游客惊恐万分,提着行李逃走。而一名军人却为了人民安全,向危险地方挺进。
而事实却是:这位被认为逃走的“游客”,其实是抗震救灾一线的一名司机,他冲入乱石区,是为了帮游客取行李。那一天,他救了很多人。他不是“逃难者”,他是“最美逆行”的平民英雄。
还有一个这样的段子。
有大学生名校毕业,出去应聘时,告诉对方他学习4年,当中学习了哪些功课,这些对于他的专业帮助有多么巨大。
事实却是:这位名校生4年中,大部分时间沉溺于恋爱和电脑游戏,学习科目到毕业时还需要补考,勉强取得毕业证书。
这位大学生撒谎了吗?他没有,但他选择性描述真相,却比撒谎更有欺骗的特效。
甄选过的真相,比因为无知而传播部分真相,更为可耻和可怕。
想说什么呢?
在今天舆论场中,有太多媒体为流量,已习惯于罔顾事实(包括部分主流媒体),它们选择性曝光、一哄而上的围攻,在鼓呼口头道德的同时,却让碎片化的真相,如碎玻璃渣在人心上穿插,所制造和收割的,只能是被刺痛的戾气和偏狭。
另一方面,贴标签、扣帽子、上纲上线的风气甚嚣尘上,也让很多人不敢实事求是。现实远比口号复杂,当你简单贴标签时,可能就在制造无心的伤害。
这两起上海“崇洋门“不就是这样吗?
不能因为存在别的崇洋事件、“差别化对待”现象,就把板子也打在这两起事件中的工作人员身上。
说到“超国民待遇”,现实因素很复杂。有政策性的,比如说针对国外留学生的优待,有培养国际友人的心愿在;还有的是考虑“国际影响”,在治安等社会事务中,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底层执行者往往成为背锅侠,这也导致了执法方面区别性对待。当然,社会中涉及到崇洋媚外、人种歧视的心理也部分存在。总之一码归一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一有事,就针对某个具体的人砸过去U型锁。
如何改变人们对“崇洋媚外“的激愤?其实也很简单,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从来在意的是机会和地位“不对等”。反对的,也未必是外国人,而是“双标”,是“一碗水端不平”,反对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却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呼唤的是人人都能被当作大写的人来看待,收获尊重与关切。
就此来说,我们反倒需要像上海青浦区的倪春芳,这样对同胞春风化雨、“无差别人性化服务”的为公者,越来越多。他们“以人为本”的温情与柔软,配得上多的多的掌声和奖掖。
如果我们希望倪春芳们多一些,我们就该给他们大大点赞,而不能让他们被误解、被嘲讽和围攻。对他们的伤害,就是对我们追求“以人为本”的打击,对我们社会文明的自戕。
我们希望的是:
未来外国人的待遇,向国人看齐而不是相反。
当下湖北人和湖北以外的人,也都能收获相同的拥抱。
今天这篇文章不为批评和鞭笞,也不犀利。我很明白,举凡反转、辟谣类文章没有流量,但我仍想写这篇文章,为“以人为本”的倪春芳们鼓劲加油。更希望更多朋友传递起来,多帮她们洗刷误解甚至侮辱,让漩涡中心的她们看到,收获鼓舞和安慰。
我想我们应该有着守护“好人终有好报”(无论他是民众,是公务员还是其他身份)的勇气。
真善一直都在,人间依然值得。
想和秦鉴君聊聊?长按扫描下列二维码↓
ID:x19991216349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
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
邮箱:85332446@qq.com/15829003127(同微信)
往期回顾
◆李文亮“吃不起”车厘子,蔡莉女儿狂买爱马仕?◆一篇“通稿”的世界级翻车现场◆女大学生游13国被隔离:比病毒更凶猛的,是同胞的羞辱如果您赞同我们 请留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