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该抵制的是蠢货

秦鉴君 秦鉴 2021-07-04

2020年6月,印度街头,一群印度青年点燃了中国商品,欢呼庆祝。

这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一张照片。秦鉴君还记得许多国人的观感,有人嘲弄,有人不屑,亦有很多人百味杂陈。

中国传统文化,本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基因。

而这样的躁乱,于我们并不陌生。

“新疆棉”事件后,熟悉的味道回来了。

有人晒出刀剪衣服的视频,狂揽点赞666,甚至连北京某电台的主持人也下场录视频剪耐克衣服;网络疯转燃烧耐克球鞋的图片和视频,尽管后事主澄清是3月16日视频,与此次事件无关,但一片叫好的狂欢情绪,触目心惊。

但损毁、破坏自己的私物不足为惧,蜜汁操作的是,又一群国人举着键盘和U型锁,向另一群国人涌去。

线下来看:3月24日傍晚舆情刚刚发酵,晚上7点就有媒体冲到实体店,质疑H&M惹众怒,顾客照常购物,店员一问三不知?

碰瓷搞到这份上,就连长年混迹于马路牙子的行业高人,也得奉称一声:“大湿”。

各地又现义愤之士,或堵在店面门口,或直接在门店上贴大字报,高喊口号。有人一大早带摄像头区店面直播骂员工汉奸,有张口闭口“把衣服扔了”,还说自己是“为民除害”。

你说你举牌理性抵制挺文明,摆出个“牛二”架势什么鬼?

线上,道德绑架和围攻,已变得肆无忌惮。

有人冲到H&M官方店,勒令店员辞职,否则就是“卖国”,还自以为“苦口婆心”,就差给自己发朵小红花了。


在直播平台,一人一口唾沫围攻销售女主播,宣泄“正义”的大旗下,尽显自己英雄的威名,还有一部分肆意霸凌,而不怕担责的快意。



耐克女主播被骂哭,说自己昨天看到新闻整晚失眠,但早上还要硬着头皮开播,不然会被算旷工。

另一位耐克主播也被骂哭,她说我一件也不卖,但是我每天必须要上班,只请大家不要骂我。

无印良品的一位主播甚至被骂到崩溃,直播间里痛哭流涕,语不成句。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狂热“抵制”风潮下,一些相关品牌的销售异常火爆。



销售量不减反增,每分钟都有新的成交,还有人大笔买鞋。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他们一边大喊抵制,企图倒逼企业和店家降价和清仓,从而能低价抄底,秀一手另一种意义上的“做空”。

抵制H&M等,其实是重在抵制蠢货。抵制H&M们的蠢,也要防范自己人发昏。

世界行走到今天,意识形态之争、民粹主义甚嚣尘上,它们正在成为极端和反智的催化剂。而中国走到今天,最来之不易,也要持续推进的,就是多元与包容。它们是活力的源泉,文明的方向,更是一个国家焕发创新伟力的关键。

何况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关键词就是务实。君不见外企进驻的背后,联动多少中国企业,直接、间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就业效应是很可观的。

譬如耐克,其在我国发展高峰期,曾与151家工厂签约,雇佣19.1万工人,后生产转移到越南,但中国零售、营销间接产生的就业依然不可小觑。诸多涉事品牌,关联万千打工人,他们的悲欢,有多少本难念的经,并不为我们旁观者所知。

这大概是事情发生后,政府层面相对冷静,只是媒体下场并无行政“硬手”,甚至《环球日报》胡锡进总编都建议官媒不要下场的逻辑所在。

抵制是在可控范围内,有弹性的,有策略的,而非一上来就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更遑论“大刀向同胞头上砍去”。

任何时候,不以观者经验,挥舞道德大棒,叉着腰呵斥别人、责令别人、羞辱和强迫别人,甚至诉诸各种暴力,应当成为我们的底线。抵制H&M等犯蠢、极端化,不等于自己也沦为蠢货,自嗨成了自害。

希望我们能不断强化这样的常识:爱国的前提,一定是爱这个国家的人。因为没有人的国,一定只有一具空壳。目中无人的爱国,没有人味的爱国,其实是在掏空一个国家的内涵与支撑,是一种更具迷惑性的碍国。

我们不是一堆沙,看似集体之中,实则彼此离散。我们作为水分占比超过70%的,“水”做的人,我们更应该近似于一滴滴水,水滴的彼此拥抱,对同胞的保护、共情与包容,才能让我们汇聚成汪洋,达成映照天空的辽阔与博大,奔涌成无坚不摧,能够穿越任何历史艰险的洪涛。这才是最深沉最本质的爱国。

最后,分享一个曾经看到的一个很朴素的故事。

那是83年前的淞沪会战战场上,罗店南线阵地,90师535阵地侧面,日军发起了连续冲锋。

夜晚,随着双方距离接近,中国守军却听到了敌营中传来东北口音。原来敌营中竟有中国人。

中国守军出于民族情感,喊了一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声音传过去后,不久那边传来回音:“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守军再喊:“你们为什么到敌人的部队当兵?”

敌营回应:“没办法啊,我们是被强征来的!”

守军再喊:“为什不跑?”

敌营再答:“班长是日本人,看着我们,家中父母妻儿都被日本人监视!“

双方正在对话之时,突然敌营那边喊了句“班长来了”。

枪响了,两边火力都很猛。但却是朝着天上、空处扫射。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那是当时文化水平还很低,素昧平生,不知姓名的一群凡人留下的故事。他们后来都未必走出这场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战事。但他们狭路相逢、生死之际的这场对话,直抵人心,恒久闪烁光芒。

历经近一个世纪,两相对比,我们当有进步。

作者:酌月
编辑:所说倾听 审核:Linn


PS:很多人都说公号改版后找不到秦鉴君了,其实只要把秦鉴加入星标就OK了。只需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第一时间阅读火热出炉的文章。

  
 更多「秦鉴」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