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专题报告四
2020年1月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国60多个院校的80多位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教师莅临参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系主任邢悦老师做了题为“如何增强国际关系通识课的吸引力”的专题报告。
邢悦老师认为,任何一门通识课,如果想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首先要回答学生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二是为什么必须到课堂学习这门课。
针对第一个问题,邢悦老师认为:教师上课伊始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要与学生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发展联系起来,且必须说明此课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邢老师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来阐述学习国际关系通识课的意义:
1.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我们国家以及个人的命运(如安全、经济和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中美贸易战);国际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只把它丢给政治家和外交官去应对、处理是很危险的。
2.当前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政治民主化时代、全球公民社会时代,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国内政治、媒体、舆论或国际组织来影响国际关系,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禁雷运动和2019年16岁瑞典少女掀起的世界环保示威运动。
3.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增加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机遇,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成为国际公务员或全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如果想要在国际大舞台上施展才能,必须了解国际社会的性质和国际规则,而中国考生在联合国公务员招生考试中落选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国际组织的文化。
4.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需要我们具有世界胸怀和对全人类的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掌握世界知识、树立全球意识、拥有国际视角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针对第二个问题,邢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具有网络课程或自学无法实现的功能才能吸引学生来到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做到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和因材施教,而课堂教学主要就是要突出这三点。为此,邢老师强调: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应该是课堂上的听众或观众,而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教材开始。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能挑战学生习惯思维的、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且所有的问题要逻辑连贯、由浅入深。
3.课堂教学要以问答为主,而不是讲授为主。课堂的问答形式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可以是老师让学生提前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教师的讲解要围绕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而展开。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室主任徐少燕老师主持,武汉大学王佳佳老师、广西民族大学杨静林老师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兰州大学陈小鼎老师、国防科技大学董庆安老师、西南政法大学谢小庆老师分享了他们关于通识教育的认识。
陈小鼎老师指出,通识课不是拼盘,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应重视通识教育;董庆安老师在教学中会根据课程内容引入案例,结合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通过课堂提问、留作业等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谢小庆老师强调教材的编写应确保准确性,跨学科的课程教材编写难度较大;王佳佳老师和杨静林老师都指出国际关系通识课面临教材建设滞后的难题,很多课没有适用的教材,王佳佳老师还建议线上、线下的教材同步推出。
嘉宾简介
邢悦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科学》杂志编审,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文化与国际关系、美国政治与外交、中国对外政策。
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被列入“清华大学骨干人才计划”,曾多次荣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主持多项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并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国际关系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美国政治与对华政策”连续10多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
出版教材《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清华大学优秀教材)、《文化与国际关系精选文献导读》(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学术著作《权力是靠不住的:美国政治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