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政治科学》编者寄语 | 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意识

阎学通 国关新青年 2021-09-10

专业意识、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在国际关系研究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关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的讨论已经很多,但有关专业意识的讨论却还少见。社会上嘲讽我国国际关系专业门槛低的常见说法是"出租车司机都能当国际问题专家"。国际关系学者可能对这个嘲讽感到不公允,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国际关系学者无专业。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媒体和职能部门会向一些国际安全问题专家采访或咨询关于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问题,但他们绝不会向外科医生咨询关于新冠病毒来源的问题。反思为何人们不知道国际关系学有专业之分,这有助于国际关系学者提高专业化意识。对此,笔者就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化问题谈谈管窥之见。

专业细化的必然趋势

国际关系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进程一样,都是从没有专业区分向专业不断细化的方向发展的。在古代曾文史不分,之后政论与史学有了区分。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初,内政研究与对外关系研究并无区分。20世纪初,国际法、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还是同一个学科,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才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形成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这三个专业独立性越来越强,现在已分属政治学、法学和史学三个不同的知识体系了(在我国称为"一级学科")。


随着国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国际关系学内部的专业化速度加快。先是依据地区与国别进行专业化,如美国研究和南亚研究等;以后依据功能进行专业化,如军控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被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发展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小专业。如今,国际关系学的专业分工已经非常细,例如美国研究分成了美国政治、美国外交、美国经济、美国文化等小专业,军控研究分成了核武、化武、网络、外空等小专业。


国际关系学专业细化不仅意味着国际关系学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国际关系学者的专业意识的提高。国际关系学的专业知识是对具体的国际关系现象的系统性认知和解释,因此对国际关系某一小专业拥有较深认识的人才会被视为专家,而没有专业的从业者只是国际关系工作者而非专家。在国际关系的学术会议上,人们通常以"美国问题专家""军控问题专家""国关理论家"等称谓介绍与会者,但绝不会用"国际关系专家"这样的头衔来介绍参会的人。也就是说,小专业的意识是学界判断学者是否为专家的前提。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已经有了专业意识,但缺乏专业意识的人还很多。这表现为,我国国际关系专业门槛较低。例如,一些学校招收的国际关系博士生没有本科或硕士的国际关系教育背景,一些从事国际关系教学的教师缺乏国际关系专业教育的经历,一些国际关系学术杂志发表非学术性的文章,一些出版社出版非国际关系专业人士写的国际关系著作,一些媒体邀请非国际关系专业人士评论国际形势,甚至政府机构有关国际关系的学术评审按政治学一级学科邀请专家。特别是国际关系研究者对国际问题不分专业地发表看法,使得社会误以为国际关系学没有专业区分。

国际关系专业意识的作用

专业意识有助于国际关系学者避免盲从阴谋论。国际体系的本质是无政府性的,国家行为体拥有使用军事和谍报手段维护安全的权力。由于一国的对外政策有时会伤害他国的利益,因此用阴谋论解释国际关系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例如,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两种阴谋论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疫情扩散是美国对华发动病毒战,另一种说是因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泄漏所致。前者在友华人群中流行,后者在亲美人群中传播。针对阴谋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不是居心不良,就是荒谬无知。"阴谋论的确是源于政治立场和缺乏专业意识。国际关系领域的专业意识强的学者,能敏感地观察到两种阴谋论与其信众的政治立场的高度相关性,并能注意到阴谋论都是建立在主观猜想之上而没有客观实证,从而不会随声附和阴谋论。而那些缺乏专业意识的国际关系从业人员,则可能从政治立场出发在两种阴谋论中选择其一。


专业意识还有助于国际关系学者防范经济决定论的误导。经济决定论也是一种社会影响非常大的认识方法。"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念使很多人认为国家必然将经济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首,因此把经济利益作为自变量分析所有的国际关系现象。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人说发动病毒战的目的是破坏他国的经济。专业意识强的国际关系学者都下意识地将新冠病毒扩散定义为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因此不会被这种经济决定论的阴谋论所误导。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专业意识强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分析疫情时都将经济利益视为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即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而非反过来分析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疫情扩散的。国际关系的专业意识并不排除从经济角度分析相关的国际问题,但反对将所有国家问题都归结为经济利益问题。


专业意识可以促使国际关系学者强化小心求证的学术态度。国际关系学者有了专业意识,一方面会不断深化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会纠正本专业中的错误认识。对错误认识的纠正需要小心求证和仔细认真的工作,从而形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小心求证的态度使得专业意识强的国际关系学者经常使用"非常可能""多数情况""大多数"等这样留有余地的词汇表达观点。相比国际关系业余爱好者,专业意识强的国际关系学者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显得不够自信,原因是他们担心问题超越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然而,正是这种小心求证的心态培育出了专家,而缺乏专业意识则成就了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增强专业意识的路径

维护学术自尊是增强专业意识的一个心理基础。当一个国际关系学者享受其小专业知识时,同时会形成一种学术自豪心理,即拥有其他国际关系学者不懂的知识的自豪感。有了这种自豪感,遇到自己专业的问题就愿意用专业的概念来分析问题。与此同时,这种专业自豪感还会阻止他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事务发表看法,因为担心说了外行话,有损自己的学术尊严。然而,正是这种维护个人学术尊严的心理,特别有利于增强国际关系学者的专业意识。


拒绝回答自己专业以外的问题是增强专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国际关系学者经常面临着朋友、媒体、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问题。此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来者不拒,什么问题都予以回答;二是以问题超越了自己的专业为由,拒绝回答自己专业以外的问题。第一种选择具有弱化学者专业意识的作用,第二种选择则有强化学者专业意识的作用。因此,将第二种选择从有意为之潜移默化地发展为下意识的行为,专业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敬畏学问是增强专业意识的一种精神信仰。"敬畏学问"是指相信学问是深奥的,不是谁都能懂的。因此,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深奥的,非本专业的人不懂;同时认为其他专业的知识也是深奥的,自己不懂。在专业问题上求教于专家就是一种学问敬畏。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制度就是以敬畏学问为前提的。例如,《国际政治科学》有近20位编辑,其专业各有不同,但却不可能涵盖国际关系学的所有专业。在每月的编辑部例会上,都有超越编辑们专业知识的稿件,需要找其他专家帮助审稿。敬畏学问的国际关系学者随时警惕自己所面临的国际问题涉及自己专业之外的学问,这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意识。


了解科学的本质是增强专业意识的一个认识方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是"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也具有科学的特征,即所有的认知都是有边界的而非无条件的,其表述式为"如果……就……"。"如果"是指条件,"就"是指结果/现象。例如,如果新冠病毒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由受感染者传染给其他人,在无人控制的条件下,其传染扩散速度就会以几何基数增长。知道了科学知识是有边界条件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判断问题时就会问,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判断具体问题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当不知道具体问题发生的条件时,就不会贸然做出关于"就……"的判断。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促成专业意识。


在2019—2020年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经验教训,即非专业人员介入专业事务或专业人员失去了专业意识,会导致社会危害。从小处讲,提高国际关系学界的专业意识有助于提高这个专业的门槛,有助于改变社会对国际关系学无专业的误解,从而为国际关系学界争取到应有的学术尊严;从大处讲,可避免误导大众,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本文原载于《国际政治科学》2020年第2期)

延伸阅读

编者寄语 | 阎学通:防范意识形态之争的冷战思维

编者寄语 | 阎学通:超越地缘战略思维

编者寄语 | 阎学通:反思为何结盟战略不受大国青睐

编者寄语  | 阎学通:美国遏制华为反映的国际竞争趋势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