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编者按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的持续变化。因此,揭示人地系统的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组织了一次专题笔谈,力求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针对现实困境探讨解决策略,以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路径。本次专题笔谈由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召集,邀请来自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沿线各省区的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多元视角,系统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
本次笔谈的核心观点如下: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城市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区别对待以推进其健康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本次笔谈已经在中国知网予以优先出版(原文可至中国知网下载阅读),值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一周年之际,敬请分享。
参与学者及其核心观点
主持人简历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NSFC-DFG(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组长;《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编委、《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建成环境的地方性和适应性”,聚焦黄河流域文化景观开展工作。独著或第一著者出版9部著作,包括7部Springer英文著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国土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5)。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黄河分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致力于经济地理学、流域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信息
论文全文
《自然资源学报》于1986年创刊,现为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投稿方式:请登录《自然资源学报》官网(http://www.jnr.ac.cn)或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www.geores.com.cn)选“作者投稿”,根据提示在线投稿。
联系电话:010-64889771E-mail:zrzyxb@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