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州布马舞① | 寻根溯源,探索布马舞的前世今生

饶平发布 饶平发布 2023-11-23



 潮州布马舞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音乐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历700多年之久,布马舞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艺术光芒,是潮汕地区人们津津乐道的民间艺术,更是省级非遗代表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展现其独特魅力,现推出“潮州布马舞”专题系列介绍。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一期《寻根溯源,探索布马舞的前世今生》





发轫之始

布马舞历史悠久。据称,康王赵构乘泥马渡河,后立为皇帝(南宋高宗),都临安(杭州),百姓遂视泥马为神物。时饶州(今江西上饶)陶瓷师傅捏制泥马数款,大者身长三尺,小者不及一尺,传教艺工大量仿制,运往临安,顷刻销售一空。临安富户即以绸缎装饰泥马,供放厅堂,以示吉祥。

比及文天祥(江西人)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荣,于元宵节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泥马上,供众观赏。此后,经发展而以竹片、竹篾扎制成马的骨骼,腰脊坐骑处留下空洞以便容人,而以绸缎布帛外披于躯壳当作皮毛,人立于空洞之中,“马”则系挂于人的腰部,空洞处则借着坐垫与袍衣下垂掩蔽,使人视之若人骑于马上,人动则马动,表演者按不同角色装扮,手执马鞭勒马辔,舞而蹈之,这是布马舞形成之发轫。现在饶平新丰镇还能看到以竹片、竹篾扎制成马的先前布马。

饶平县摄影家协会/图



方兴未艾

宋末元初,瓷乡九村(今新丰镇),每于春节、元宵扮演游行,欢度节日。扮演时,初为九骑,装扮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及其夫人,再加童子一名,概称为《状元游街》。其角色皆属文科出身,表达情怀光彩荣耀,文质彬彬,舞步徐缓,故布马舞又有步马舞之别称。

布马舞在九村落地生根,后来逐步传播到整个饶平北部山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上饶堡石井乡(今饶洋镇中先村)刘大力得中武进士,九村人以大力既属邻乡,况又同姓,为了光祖耀宗,遂将原来布马九骑增加了武进士及夫人,共十一骑,这一来,表演时更显得场面壮观,气派豪迈。从此,布马舞的表演风格便以阳刚美取胜,刚强为主,柔和为辅。

殷惠佳/摄



交汇融合

清朝中叶,嘉应州(梅州)汉剧流入饶北客区,道光年间,上饶堡也创办了“彩和香”汉剧班。布马舞受到汉剧的影响,模仿了《六国封相》,布马改为七骑,表演角色化装为苏秦及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将帅,表演时充满欢呼腾跃的热烈气氛。布马舞从传入至这一时期,已经成为既有音乐伴奏,又有较为固定的表演舞蹈程式,可以说是已经成熟了的具有饶平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施炜/摄


 潮州布马舞以现实生活和人文历史为依托,注入了浓郁的民间艺术内涵,突出饶平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特色,使人与自然相融合,编制出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共处的美丽饶平画卷。下一期,《走进非遗,揭开布马舞的神秘面纱》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潮州布马舞表演技艺及服装道具的介绍,敬请期待!




“饶平发布”编辑部

编辑:刘烨薇、林晓洪

责编:刘博瀚、刘钰洵

编审:林晓彬、许序兴

来源:潮州发布、县文广旅体局



关联推荐

1.【非遗文化】非遗美食“海石花”:舌尖上的消暑“果冻”

2.【非遗文化】“非遗”浮山手擀面:筋韧爽滑 百年飘香

3.【非遗文化】小朋友亲手做糕仔送长辈,我县举办“非遗糕仔进校园”系列活动


▽饶平县招商引资宣传片

▽《啊!饶平》城市形象歌曲MV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