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评论,我不想埋怨家长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不想埋怨家长(2021004) 2020年12月9日,我在本公众号贴出几则面向学生的征稿启事(链接:2020年12月上旬中旬面向学生征稿启事)。评论区的几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见下面图片)。 贴出图片,并没有指责之意,只是拿出来讨论一下我们的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若有冒犯,敬请见谅!
家长甲的评论
家长乙的评论
家长丙的评论
针对其评论,我是这样回复的:
您咋这样说?首先这是自愿参加,没有谁逼迫你。其次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有眼光有兴趣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平台。您说呢?
这位家长紧接着回复“道德绑架”“自愿个毛线”之类。
家长乙和家长丙的评论内容差不多,认为让学生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浪费”。
那么,这是一则什么内容的征稿呢?内容如下(只贴文字,配图略去):
《少年科普世界》“超级科学课”最新征稿,水果会发电,欢迎参与——《水果会发电》
实验材料:铜片、锌片、导线若干、LED灯、两个橙子(其他水果也可以)
实验步骤:
1. 如图,在每三根导线两端连接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
2. 将LDE灯连接在两根导线上,在导线的两端分别接上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如图所示。
3. 把橙子清洗干净,分别切成两半。
4. 将连接好的锌片和铜片插入橙子中。看,接在导线上的LED居然真的亮了,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很神奇吧!
投稿要求:爸爸妈妈将孩子进行实验的过程详细地用照片记录下来,照片需要用相机拍摄,保证画面质量及清晰等。(照片背景不宜太复杂,即,最好选择比较大的空间,孩子背后东西不要太多。照片有整体拍摄、亦有局部特写。拍摄孩子时,保证头部完整~)再配上孩子的实验心得,一并发送至小编邮箱。
将征稿内容与家长的评论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其实家长朋友哪里是嫌用几个水果做实验就“浪费”!看来是有的老师将“征稿启事”当作作业布置下去了。家长们厌烦的仅是有的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式的“乱摊派”罢了。这则启事其实不过是家长朋友的“恨屋及乌”后的“躺枪”。
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无疑是好事;为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当然也是好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好事做好”,让家长和孩子真正的“自愿”参加呢?我们为什么非要通过“硬性摊派”的方式让家长反感呢? 说到底应该还是“育人理念”问题。 从课标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学生达不到,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条件,甚至施加压力,促使其达到。这次征稿的内容显然是在课标要求之外,那又何必强加给每一个学生呢?
从学生的个人爱好来看,有的孩子喜欢动手,乐于探索,而有的孩子则相反。与其让不爱好动手的孩子“勉为其难”,哪有让孩子自由选择,完成教材上、课标上规定的内容呢? 从家长的实际条件来看,许多家长为生计奔波,整天忙忙碌碌,而这次征稿,需要家长为孩子准备实验器材,还要按要求拍照。有的家长可能没有时间做这些工作。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孩子们都喜欢“神秘”“猎奇”。与其将征稿启事原文转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反感,哪如制造点“神秘气息”,吸引学生参与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苏洵引导苏轼、苏辙读书的小故事:
苏轼和苏辙两个孩子自幼都十分顽皮,尽管苏洵极力着意地耐心引导,但他们却始终不喜欢读书。
正在万般无奈之际,苏洵忽然想起了一个颇为特别的方法,试图改变一下方式,来达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目的:他首先精心准备了几本容易让孩子感兴趣的书,孩子们在一旁玩耍时,他就拿着这些书有意躲在一个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当孩子们围拢来时,他却又故意将书“藏”起来。
苏轼和苏辙感到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书。好奇心的强烈驱使,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就悄悄地把这些书“偷”出来认真地读。
渐渐地,两个孩子都对书产生了兴趣,也养成了勤奋读书的好习惯。等他们长大的时候,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和父亲一样,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苏轼还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苏氏文章擅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后来被人们并称“三苏”,都列入了“唐宋八大家”。
写出上面的文字,或许对老师们有所冒犯,敬请海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既然我们“一刀切”式的征稿方式出现了问题,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能不能像苏洵吸引孩子读书那样,设计一个更好的征稿方案布置给学生呢? 教育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这样的“设计”之中! 期待老师们的“奇思妙想”! 借此机会也想向家长朋友说几句。 我们有时候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孩子为啥不爱学习?是天生的吗?不是!其实是家长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时机!其实是有的家长格局不够! 请理解老师们的苦衷。他们很忙很累,整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压力山大,并没有您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们不可能将每一项活动都设计得那么精细,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理解万岁! 请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时机。或许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就会激发起孩子的探究热情;几次活动下来,或许孩子就爱上了学习。——孩子爱学习不是天生的,是家长和老师给予的!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长
按
解
锁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