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上好生命教育课?——以任秀波老师的生命教育课为例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3-18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任秀波老师执教的生命教育课


如何上好生命教育课?

——以任秀波老师的生命教育课为例

  在昆明年会“生命教育课论坛”上,我根据任秀波老师的课堂设计,总结了上好生命教育课的四项原则,即针对性、情境性、参与性和实效性。当时因为时间太紧张,没有结合课例展开来说,今天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一、针对性


  生命教育必须突出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生命教育课在设计上必须凸显“针对性这一特点。

  针对什么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或者针对某一与学生紧密关联的社会现象。

  缺少了“针对性”,就好像闭着眼睛走路,不但磕磕绊绊,摔得鼻青脸肿,而且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

  任老师设计这节课的针对性是比较强的。

  一是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引发亲子关系日趋紧张,造成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暴力倾向。 有调查表明,25%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13.3%浙江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4.2%考虑离家;上海市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

  二是丑小鸭中学的孩子都是所谓的“问题生”——请注意,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只是社会认知的一种偏见;按詹大年校长的说法,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我深以为然。这些孩子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或许是共性问题。

  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任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丑小鸭中学的孩子们。到了会场后,她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从课堂孩子们的表述可知,任老师的设计是有针对性的——现场的五个孩子都曾经想到过自杀,有两个还曾经实施了自杀——考虑再三,我还是这样表述出来;我觉得这些无需回避,因为丑小鸭中学的孩子们在家庭交往或学校生活中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问题不在他们,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出了问题。

  如果老师们在自己的班级执教生命教育课,也应该具有这样的针对性。如此,才能将“扫射”变成“点射”,获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二、情景性


      记得林崇德教授在谈到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时曾说,未来的课堂,应该突出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生命教育课也是这样,应该力避空头说教,多一些情景设置。

  两相比较,空头说教不是没有效果,可能因为主体是教师,所以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缺少了内心体验,当然也就很难受到触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情景教学则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主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根据情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教学情景可以分为真实情景、仿真情景和资源情景。因课堂时间空间所限,不容易创设真实情境,任老师主要运用了资源情景和仿真情景。

  比如开头出示的图片,请学生阅读后猜测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事,猜测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运用了媒体资源,属于资源情景。此外,“讲一个故事”也运用了媒体资源,同属资源情景。

  “绘制生命之网”活动则是仿真情景。

  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深入思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参与性


   张志勇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主要是看“两度”,一是参与度,一是思维度。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发生在学生身上。但如果学生参与度不高,“发生学习”的面太小,课堂效率当然不会太高。   

  生命教育课也是这样,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为“学习发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无疑,创设教学情景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策略,这方面任老师做得非常出色。

  但还需注意的是,情景教学与参与度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好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好的教学情景便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说,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恰当、合理。


四、实效性


      一堂课有三个“是必须要把握的,那便是课堂“三问”,即“想要使学生获得什么、“如何使学生获得、“学生获得了吗”。“学生获得了吗”应该是教师课后对自己的追问。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说明这节课具有实效性;如果相反,则应该反思自己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并找出原因,思考解决或者补救的方案。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便可以看出来。比如任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知道了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程度。再比如任老师通过学生板书自己对未来的愿景,可以了解学生的收获,等等。这方面任老师做得非常好。

  需要注意的是,生命教育课上,学生课堂的表现与他的内心想法不一定划等号。有时候,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在“配合”教师表演,他们说的、写的,不一定是他真实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了解和沟通,想方设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正接纳自己,以此获得学生的真实感受。

  也就是说,好的生命教育课可以解决共性的问题,但不一定解决个性的问题。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同样,生命教育课也不是万能的。

2021年7月29日夜

============================

更多昆明年会文章,请点击阅读

成长,在一次次历练中悄然而至
如何点评?做好“三个一点儿”

做得好,就能讲得好

詹大年“把教育办成了哲学”

李镇西老师新生命教育金句来啦!

见面会:金句频出,火爆异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