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亚静《雁门太守行》(八上25课)教学设计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于修影《富贵不能淫》(八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李良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22课)课堂实录及品鉴
崔丽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22课)课堂实录【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徐杰《智取生辰纲》(九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追求简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
王君《范进中举》(九上23课)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八上23课)教学实录
王亚静《雁门太守行》(八上25课)
01:58
>>>>>>>>>>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是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诗歌用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前预习提示,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歌行体体裁。2、深入认识李贺,理解诗歌奇特的想象与用典手法。3、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读标题,识诗体。该环节对题目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相关知识。第二,展其画,临其境。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大意,品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战场画面。第三,感豪情,悟其志。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以感受战争画面为基础,理解战士们兵临城下时慷慨赴死、严阵以待、义无反顾的伟大精神品质,了解“黄金台”、“易水”典故,感受诗人李贺的智慧与胸襟。通过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几次教学实践,我个人有以下三点感悟与收获:一、立足学情,理解文本 诗歌语言本身在表达上具有含蓄性、 凝练性、跳跃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诗歌阅读与鉴赏一直是一个较大挑战《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诗歌,诗歌中的典故、奇特的想象给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造成了一定困难。在最初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立足学生学情,忽略了初二学生诗歌理解水平,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直接让学生概括出画面特点。对于没有完全理解诗歌大意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思考发言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发言仅仅是将教参上的翻译照搬,无法概括和总结出特点。之后,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立足诗歌的字里行间,抓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战争画面。这样的调整,将概括特点变成了场景描述,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大意。二、深入研究,吃透文本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文本。在备课过程中,我认为《雁门太守行》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需要钻研和突破,从而才能更好的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问题一:诗歌题目为“雁门太守行”,但是诗歌内容却看似与此题目没有关联,如何理解这种“文不对题”的现象?学生在读诗歌后,很可能会产生“为何诗歌中没有提及雁门太守”的疑问。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解题。教师通过解题,突破问题一,让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向学生介绍古人套用诗歌题目的现象,补充 “行”这种诗歌体裁相关知识。问题二:黑云如何压城?王安石曾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怎样理解这种现象?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教师通过突破问题二,让学生感受李贺诗歌的奇特想象与比喻,同时在色彩对比中进一步感受战士们严阵以待、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问题三:如何理解“半卷红旗”?“半卷红旗临易水”描写的是将士们半夜行军,准备深夜奇袭敌军的场景。学生容易忽略“半卷红旗”的细节,不能联想到旗帜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而无法理解“为何是半夜行军打算袭击”。教师可以抓住“半卷”二字,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战士们深夜奇袭的勇敢与坚毅。问题四:“易水”、“黄金台”的典故有什么深意?李贺诗歌喜用典故,常常用特定的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典故的运用让诗歌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但也给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旁边注释,补充荆轲易水诀别、燕昭王招贤纳士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战士们慷慨赴死的悲壮与忠君报国的豪情壮志。 三、立德树人,深化文本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渗入德育,进行情感熏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单元导语中提到“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故人的胸径与智慧”。学习《雁门太守行》不仅要感受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报国情怀,还要通过诗歌读懂诗人,感受李贺伟大的胸襟和不凡的志趣,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受到感染与启发,坚定自己个人理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补充李贺生平资料,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李贺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感受他始终不曾凋零的英雄梦,之后设置开放性思考讨论题,让学生谈谈在李贺身上感受到的伟大精神品质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三个教学环节流程比较清晰,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作为一名步入教学生涯不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时过于关注自己预设好的流程和答案,缺少了对学生的倾听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更多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者简介>>>>>>>>>>
王亚静,长沙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中共党员,201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热爱文学,能够从咬文嚼字中捕捉快乐;热爱语文教学,能够在斟酌推敲中收获满足。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促进,用真情、真心书写自己的教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