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良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22课)课堂实录及品鉴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徐杰《狼》(七上18课)教学设计及评析(附课堂实录)

余映潮《梦回繁华》(八上21课)教学设计

吴如厂《谈创造性思维》(九上20课)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及肖培东老师点评)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九上12课)教学视频

余映潮《狼》(七上18课)课堂实录及评析

王俊芳《蝉》(八上20课)课堂实录

肖培东《怀疑与学问》(九上19课)课堂实录

部编初中语文各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师课堂集锦

徐杰《动物笑谈》(七上17课)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

余映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18课)课堂实录

余映潮《苏州园林》(八上19课)教学设计

黄厚江《猫》(七上16课)教学思路及点评(附课堂实录)

程翔《中国石拱桥》(八上18课)教学实录

曾伟《创造宣言》(九上21课)课堂实录


用古典的方式教古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实录及品鉴


执教/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品鉴/湖北荆州市教科院王佑军





一、读文导入


师: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师精彩的诵读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掌声雷动)


【品鉴】教师用古典的环境描述导入简短的导语营造了一种原始而静谧的古典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范读,听者有一种被经典包裹的美感。


师: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


生:孟子


师:(教师点示屏幕)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一下孟子其人


助学资料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做批注:名轲,字子舆,亚圣,《孟子》一书,“四书”之一,写下这几个关键词





二、学法推荐


师: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助学资料2: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8226;朱熹


师: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生: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师: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熟读篇章咱们主要进行两项活动,一项是对答式朗读,另一项是品味试朗读对答式朗读主要是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到原文中摘录语句,进行朗读式的回答咱们进行抢答,注意题目


【品鉴】教师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





三、熟读篇


师:第一问,有点难,三才者何?


(学生窃窃私语)


生:天、地、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


生: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


师:绝对读过《三字经》,掌声送给他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能告诉我它的意思吗?


生:有良好的天气条件,不如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不如人民齐心协力


师:“不如”是什么意思呢?


生:“比不上”的意思


师:那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何也”就是“为什么呢”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生: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它有一句话是说,“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帮我说说它的意思


生: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它围起来攻打它,但是却不能取胜然而把它围起来攻打它,是得到了……


师:“天时不如地利也”,正好反过来了,是吧?哪个同学能够把她刚才说的那个句子的大意很顺畅地说出来?她有亲友团吗?好,这位女生


生:把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师:嗯,一座城池仅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把他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得胜利,是何道理呢?那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接下来一个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出来了


生:(齐说)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师:请回答


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能解说一下吗?


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也并不是不深,武器也并不是不精良,军粮也并不是不多,然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


师:你的解说里面,有一个词解说的特别精妙,“米粟”解说为军粮,是作战要用的东西,很好!这里面的“城”作什么讲?


生:城墙


师:“池”呢?是池塘吗?


生:是护城河


师:很好!咱们继续往下走,考验还在继续得道者,何如?


生:得道者多助


师;我不大懂这句话的意思,你能帮我吗?


生: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


师: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


生:君主


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接着往下说: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是什么意思?


生:很少


师:你能说一个带“寡”的成语吗?


生:薄情寡义


师:还能说一个吗?


生:孤家寡人


师: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寡和众就是一组反义词,少的意思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


生: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这个字为什么读pàn?


生: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通背叛的“叛”


师:背叛的意思“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


生:内外亲属


师:老师重点提醒一下,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现在的“亲戚”是一个词,泛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人古时候“亲”专指父系亲属;“戚”专指母系亲属,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说皇帝的妃子,娘娘的兄弟,就叫外戚,他们扰乱朝政就叫——


生:外戚干政


师: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少到了极点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生:亲戚都会背叛他


师:我建议把“亲戚”解释出来内外亲属,前面还加一个连字,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其他不是亲属的人呢?


生:更会背叛他了


师:接着说:多助,若何?


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何解?


生: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师:最后还有一个难度系数稍稍大点的: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


生:凭借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品鉴】老师用文言的语言教古文,言简意丰;用古典的语言教古文,音韵忽而缭绕悠长,忽而铿锵短促,忽而低沉引人思考,忽而激越令人血脉贲张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又得夫子游学,坐而论道的神韵;用对话的方式读古文,避开了简单的朗读和串讲,学生是带着问题在读,碰到问题才讨论,教师则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教学有间苗拈花之致,疏密互见之美。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来系统地问,大家系统地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


师:三才者何?


生:(齐答)天、地、人


师: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生:(齐答)天时、地利、人和


师:很好,我说过,孟子的文章适用于铿锵一点去读


师:三者轻重厉害若何?


生:(齐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生:(齐答)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语气还可更盛一点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生:(齐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得道者,何如?


生:(齐答)得道者多助


师: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助若何?


生:(齐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多助若何?


生:(齐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齐答)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品鉴】教师用文言的对话达到反刍效果这样的对话,使课堂古典的气氛更加浓郁,学生隐然进入到雄辩者的角色之中,强化了学生对中华经典的感情;这样的对话,使文气更加贯通,学生隐然领略到了文中坚实的逻辑链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师:这一番对答让老师感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很好,咱们接着进行品味式朗读同学们请回看课文,你最喜欢读的是哪一句?挑出来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好好地把它读读看


生:(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比较喜欢读这个句子吗?


生:因为这句话很有哲理,它揭示了战争当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师:揭示了一个哲理,就是君主施行仁政,你一下子看到句子里边的意思里去了,很不简单,老师还想为难你一下,这个句子老师也很喜欢,并且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


屏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生:我觉得原句好


师:为何?


生:寡助之至,它没有直接说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先是说自己的亲戚会如何对待,众叛亲离后,国家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师:也就是说原句比改句说得更加的详细、具体、透彻,咱们讲道理就要讲一个“透”字儿,然后从句子的句式上来看,还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生:原句的对仗十分整齐


师:嗯!原句非常整齐,属于对偶句式其实从句式上说是对偶,从意思上说还形成了什么?


师:得道——失道,多助——寡助


生:对比


师:这样对比对比的好处?


生:“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


师:很好!同学们,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构成对比关系的句子,除此之外,你还发现有其他特点的句子没有?


生:我觉得第一句用了顶针的手法


师:你还知道顶针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生:读来琅琅上口


师:一种回环,琅琅上口的感觉,你能读出来这种感觉?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还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还运用了排比“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还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里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很有气势,而且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地利的优势,从而得出了人和的重要


师:说得非常好,很有见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有一个不良嗜好,特喜欢改句子,请看——


屏显: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师:我把你说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还是我的好呢?


生:孟子的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用的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


师:我又作了一个改动,你看,哪一个好呢?


屏显: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生:原句更有气势原句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


师: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来吗?老师建议你在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一个排比句,我读给你听: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师:老师读的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域民”“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的意思


师:说得好!老师把它叫做层递式排比句,咱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经过一番品读,我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请做笔记


助学资料3: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品鉴】教师用读的方式教古文孟子的文章,往往一气贯注,猛浪若奔但是,如何读出这种气势,如何读懂这种气势背后的道理,却是十分困难的执教者采用“选择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有感觉的句子;用“改句读”的方式让学生琢磨并领悟文章气势背后的句法结构;用“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层递语势的构段方法;用“回味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每一种变式朗读都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





四、精思篇


师:接下来进入精思环节对这篇文章,老师有三种变形,请你琢磨一下,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显:


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


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


四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生欲言又止,老师提示别急三分钟等待之后,学生仍面现难色)

师:不大好说是吧?好,请看看老师的提示——


屏显:


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


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四分法:起——承——转——合


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再思考


生:二分法,前面写打仗的道理,后面说治理国家的道理


师:如果说,话题一主要论述的军事,那么话题二主要论述的就是政事两个话题各自的核心句是——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各自的核心词是——


生:和、道(板书两个核心词)


生: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揭示论点的句子和论证的句子分开,第一段摆出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论证了论点,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有点像平时说的“总—分—总”的结构


师:很好!至于四分法,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个课后研究的话题,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同学讨论来完成最后请同学齐诵课文作为本课的结束


【品鉴】用分段法探摸文章的结构古人写文章在形式上是不分段的,这就给今人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执教者通过不同的段落划分方法,给学生提示出议论文不同的结构方式三种划分方法,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二分法在教学目标上是总体把握文章要义,在教学层次上是为三分法作铺垫;教师重点教学的是三分法,有前面的教学铺垫,加上屏显提示,教学难点很快就突破了;四分法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说法,执教者只是点到为止,作为一个拓展延伸的话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处理教学显得有轻重,有留白,有张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