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中国石拱桥》(八上18课)教学实录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14课)教学流程及评析(附教学实录)
徐杰老师《昆明的雨》(八上17课)教学设计及评析——兼谈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七上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思路(肖培东老师执教;附视频)
七上12课《<论语>十二则章》课堂实录(徐杰老师执教)及评析
程翔《中国石拱桥》(八上18课)
教学实录
师: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05年,在镇江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小桥叫文德桥。在5月5日大家都吃粽子的这一天赛龙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的人群已经来到了文德桥上,很小的一个小桥。由于人太多,这个桥啊从中间被压断了,站在桥顶上的人呢就跌落到了水里,那会游泳的就赶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人呢就被淹死了。这位十岁的少年站在桥的旁边,惊呆了。他就想:这造桥的人造的这个桥怎么就这么的不坚固!他就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位桥梁专家,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就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门学桥梁专业,后来就成为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叫做钱塘江大桥,后来他又主持设计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除此以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他写过《中国桥梁史》。在我们中学课本里面还有茅以升写的一篇《中国石拱桥》。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学生翻书,教师转身板书课题作者: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本前面有要求大家注音的,有没有注音的,带注音的这些字你们注注音,自己小声的读一遍。
(学生注音,教师板书:训练重点 1、语言准确 2、特点突出 3、顺序合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看能不能准确地读下来。这位同学你来读。
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教师纠正,学生读注音)“弧形拱桥、洨河、陡坡、和谐、饮涧、桥墩”
师:请坐,这里面哪一个字比较生疏啊,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是这个洨河的“洨”,你们用手比划着写一写。它的偏旁是一个什么?
生:三点水。
师:三点水,这边是一个?
生:交。
师:哎,交,洨,读几声呢?
生:二声。
师:好,我们把加点的字词再一起读一遍,一——二!(生捧书齐读)
师:好,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课文了,有的把课文读了三四遍,下面我们来明确这堂课训练的重点。第一,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准确的表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准确的语言,我们来训练同学们表达事物、表达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运用准确的语言。第二,说明文一定要突出特点,那么我们看看作者在写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是怎样突出特点的,从中体会一下怎样做才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第三,看看这篇文章的说明的顺序是怎样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来安排。在文体上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体啊?
生:说明文。(教师板书:说明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合死,老师画一个图。(教师画桥的简图1)。同学们看,(指着图)这个桥有一个大拱,还有四个小拱。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来,这位同学,你来说。用自己的话随便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说错。
生: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
师:好了,请坐。这个同学她这样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那我可以按照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样来画。(教师画简图2)。老师按照你的说法画的,老师画的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啊,你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上面有四个小拱,我不就是在大拱的上面画了四个小拱么?这是你说的呀又不是我说的(教师微笑的看着学生)。
生:我的意思是:这个大拱的上面的两个小拱是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
师:好,你请坐。这个同学纠正一下,说的是在大拱的两旁,而不是上面,是吧?那我再根据你说的来画一下。(教师画简图3)这是一个大拱,在它的两旁有四个小拱(边说边画)。你看,在大拱的两旁有四个小拱吧,对不对呀?还是不对,那你再说一说。
生:这一座桥……这两个小拱,一共有四个小拱……(教师纠正:这一座桥一共有四个小拱。)……不是,这四个小拱分别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每一旁有两个小拱,这两个小拱在这一个大拱的上边……
师:你请坐,请坐!(教师爽朗地笑)这个同学呢,她是想表述清楚。但是呢,说了在上面,老师就按照你说的上面画了,你说了两边老师就按照你的说法画在两边了,但是你总是不满意,这就说明这位同学在表述上不太准确。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茅以升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翻书)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噢,这个同学找到了!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好多同学没找到,找到的就举手啊,我相信咱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教师环视全班)找到了吗?好!这个同学还没找到,是吗?噢,找到了!我叫一个同学,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好,其他同学放下手。
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师:你说作者用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生:肩!
师:好!刚才那个同学你注意了吗?茅以升用的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他不是像你说的在大拱的上边有四个小拱,也不是说在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两肩(加重语气),这个位置点得太准了!桥本来是没有肩的,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桥说成像人一样还有肩膀,这个位置关系表述得非常准确。所以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这个语言准确了,读者就体会得清楚;如果不准确,读者就模模糊糊的,搞不清究竟在哪个地方,你看这语言的准确性重要不重要!我看咱们从这个地方可以总结出一点:他说两肩,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地来说明,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你们记下来。(学生记录。教师板书:1、形象化)。
师:(擦黑板)同学们都读了这个文章了,里面介绍了赵州桥,还介绍了——?
生:卢沟桥。
师:卢沟桥。我们知道赵州桥一个大拱它的跨度是多少?知道的举手。好,你来说。
生:37.4米。
师:37.4这是个数字,作者为了准确地来说明,采用了数字这种说明的方法。这篇文章当中还有没有?光这一个地方吗?还有没有?还有,你来说。
生:桥长265米,宽8米……赵州桥宽9.6米,长50.82米……
师:好,不用多举例了,这些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这个数往上一标,同学们是不是就知道这个跨度有多少了?这是为了准确地来说明。采用的什么呀?
生:列数字。
师:对,列数字。所以第二点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一下了:为了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可以使用数字。(教师板书:2、数字。学生记录。)我相信同学们在以后写说明文的时候——比如你要介绍一下你家里使用的煤气炉子——你就可以用数字,这个煤气炉子长多少公分,宽多少公分,高是多少公分(教师边说边比划),这数字就出来了,出来就准确了;如果没有数字,你说大约一扎来长,这就不准确了,是吧?所以数字是准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师:这篇课文当中呢,我觉得作者有些话不够准确,是不是咱们给它改一改。打开书,看一下。(教师翻书)你们看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
(学生默默思考。一男生举手。)
师:好,这同学真不错,还支持老师呢。(许多学生笑)。你说这样的例子还有没有,这个文章里边?(该男生站起无语。教师拿过这个学生的书本)我觉得还有,咱俩一块找,咱俩现在是一样的,是吧?(该生笑),你看(凑近学生眼前,教师读)“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个“几乎”我觉得就不准确了,应该这样讲: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这样才准确!……不同意的举手!(教师作举手状)不同意老师观点的举手!谁来发表意见?
(学生纷纷举手)
生:因为它不是很确切。
师:为什么呢?
生:建于什么时候,确切年代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师:没有搞清楚……谁没有搞清楚?
生:作者。
师:没搞清楚就写文章,那行吗?(许多学生笑)这么大的学问家,这么大一个桥梁专家,你搞不清楚就能写文章吗?我觉得作者态度不大严谨吧。你请坐,谁来再说?
生:因为作者的这篇文章在这里是表示的一种估计。
师:估计就不准确了。你是桥梁专家为什么要估计呢?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嘛!究竟建于哪一年干吗还要“大约”呢?
生:嗯,因为他说的是282年,他不知道是……建在哪个确切的时间。
师:为什么不知道呢?……好,你请坐。那位同学急于要回答,你说。
生:因为历史的书里没有记载,所以他只能进行估计,来确定是不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
师:这资料全不全啊?
生:不全。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茅以升固然是桥梁专家,是很了不起的学者,但是很早的这个桥梁的记载啊……你想啊把所有的资料都找得这么全,而且古人对于桥梁的记载呢丢三落四,这些年来没有保存下来,现在人所看到的已经是很少很少了,找来找去找不到。找不到怎么办呢?就能写一个确切的年代了吗?不能这样写。估计一下,留有余地,说话有分寸。你比如说,“石拱桥我国几乎到处都有”,如果把这个“几乎”给去掉的话,那就是“我国到处都有”,这话准确不准确呢?
生:不准确。
师:我国有的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没有。你说这个“旅人桥”吧,如果你把这个“大约”去掉,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这话说得有点太什么了?
生:肯定。
师:太肯定了!太绝对了!那么人家就问了:你说建于282年,你把材料拿出来给我看看,哪本书上记载着282年呢?找不出来呀!那么,作者就根据自己的推测,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这话讲得留有余地,有分寸,看上去似乎是不准确,但是实际上是准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语言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反而是准确的。这就是语言准确的第三个方面:讲话要有分寸,说是留有余地也可以,不要太绝对。(板书:3、有余地)。实际上这种说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普遍的,你比如说我们要向你打听个人(一女生站起):张三多高啊?你呢没有给他量过啊,你怎么说呢?
生:大约一米七左右吧。
师:哎,对了,大约一米七左右就行了,就可以了,你看上去这语言不准确,但我没量过啊,你非要问我怎么办呢?大约一米七左右,这反而准确了。很好啊。你们看,这语言的准确,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来:第一,形象化的语言;第二,用数字;第三,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不要把话给讲绝了,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师:作为说明文,一定要突出特点。那我问同学们: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你们从书上找答案。噢,有的同学举手了,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还少,再多几个,(学生举手越来越多)这答案好找的!好,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师:嗯,很好!你们找的是不是这个答案呢?
生:是。
师:是,画下来,同学们画下来。(教师板书: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历史悠久这个话呢好像是还值得商量商量,中国石拱桥,中国古代有石拱桥,现在建的有没有石拱桥啊?也有,那现在建的石拱桥你能说历史悠久吗?不能这样说,是吧?因此前面说的(指板书“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是最恰当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就抓住了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作者用了什么话来表示,怎么看出它是形式优美?这书上写得很清楚,谁来回答?噢,有同学举手了。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师:虹好看吗?
生:虹很美丽。
师:请坐。结构坚固,赵州桥多少年了?看书上,赵州桥多少年了?
生:1300多年了。
师:1300多年了,快1400年了。结构坚固,历经风霜雨雪的侵袭,大自然地震的……侵袭,但是这个赵州桥依然雄跨在洨河上,你看“雄跨”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这就是结构坚固。所以作者啊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紧紧的抓住了这个特点。赵州桥是这个样子,卢沟桥呢?也是这个样子。形式优美,怎么美呢?你们看看作者怎么说的?(学生翻书)谁来回答?好,你来说。
生: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嗯,很好。“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师:“肖”是什么意思?
生:相似。
师:哎,“相似”。很好!你看这卢沟桥多美啊!那卢沟桥坚固不坚固?作者怎么说的?看书上。找到的请举手。卢沟桥坚固不坚固?你来说。
生: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师:对,对,非常好!请坐。你看,作者真是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举的这两座桥呢都符合这个特点。同学们写说明文呢,不管写什么事物,一定要突出它的特点,你抓住了它的特点,我给你说,你这篇说明文就基本上成功了;你其他地方写得再好,没有把特点突出出来,也是一篇失败的说明文。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记住了。那我再问同学们,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书!啊,有的同学举手了。大家看看书,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还有好多同学没举手。找到的举手。好,放下,咱们听听这位同学的回答。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
师:停,你是读的课本上的,这固然可以,你先请坐,找得很准,我知道这个同学就是按照书上一二三四找的,是吗?我想请同学们不用书上的话,自己说。下面你们先看一遍,看一遍之后用自己的话来说。(学生看书思考)好了,哪位同学说,请举手。大胆一点,讲不好不要紧。好,这位同学,来,请你过来。
(学生上黑板前边)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孙飞。
师:噢,孙飞同学,请你面对着同学们,你讲的时候这个样,(示范)“我给同学们讲一讲赵州桥的特点,我认为有四个特点:一、……”要伸出手来的啊。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是什么,当个小老师,行吗?
生:我给大家讲一下赵州桥的特点,第一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第二,有二十八道拱圈组成;第三,结构十分匀称,和周围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第四,桥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师:好,好,你请回。这位同学你说,一百分的话他可以得多少分?
生:80分。
师:那20分上哪去了?
生:他顺序颠倒了。
师:噢,顺序颠倒了,减多少分?
生:20分。
师:噢,就减20分?好像还有一个地方他搞错了——
生:应该是大拱的肩上有两个小拱,他说成了桥上有两个小拱。
师:对,对,很好!哪位同学再来说一遍?噢,那位同学你来说。(学生上前)刚才那个同学我觉得还是够大胆的,上来一二三四,不过一呢把小拇指都给伸出来了,(教师比划伸小指,生笑),是吧?还是伸这大的啊!
(笑,比划伸大拇指)由大到小啊。
生:我给大家讲一讲赵州桥的结构:一,……
师:不对不对,不是讲讲赵州桥的结构,是讲讲赵州桥的特点(“特点”加重语气)。
生:赵州桥的特点:赵州桥有世界上……有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桥拱,大约长达37.4米;二、还有……(教师比划提示:大拱的两肩上……)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力,而且可以使桥上变得非常平坦;三,大拱是有28道小拱组成的;四、……(教师提示:桥的结构……)桥的结构与周围的景色搭配得非常和谐,而且桥上的石栏石板都雕刻着古朴……非常好看的花纹。
师:好,好,请回。这同学说啊那桥啊大约是37.4米,这话准确吗?
生:不准确。
师:不准确。37.4米是人家作者茅以升亲自拉着线量的,这能“大约”吗?不能“大约”。那旅人桥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这该“大约”的时候“大约”,不该“大约”的时候能“大约”吗?记住了吗?记住了啊!这个地方是实实在在的37.4米啊!一点都不含糊的呀!搞清楚了。好,同学们讲得挺好,四个特点,讲出来了。在讲这个特点的时候呢注意,里面有一个词,作者说赵州桥啊巧妙……什么呀?
生:绝伦。
师:哎,绝伦。谁来解释这个词?什么叫做“巧妙绝伦”?好,你来解释。
生:“巧妙绝伦”的意思就是超过同类。
师:哪个字是“类”的意思?
生:伦。
师:哎,“伦”。请同学们记下来,“巧妙绝伦”的“伦”意思是“类”。这一类当中,它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赵州桥的特点,你看,作者介绍的是多么得好!我再问同学们,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呢?噢,有的同学举手了。这个同学你来回答。
生:卢沟桥的特点也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师:太笼统了,赵州桥有四个特点,卢沟桥你总结一下有几个特点?
生:……
师:作者没有用一二三四来标,你看能不能给它来分一分,分成几个特点呢?
生:第一个特点是,卢沟桥它的形式很优美;第二个特点是,卢沟桥很坚固……
师:(笑)请坐,这位同学请坐。大家想一想,这个卢沟桥的特点怎么总结?那个同学举手,(凑近他)好,你来说说。
生:卢沟桥有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这是第一点。二,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师:两个特点,是吧?好,请坐。作者虽然没有用数字来标,但是我们在总结的时候呢可以模仿赵州桥的那种说法:我认为呢这座桥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呢是相比赵州桥来的,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比划),这叫做独拱桥。那么相比之下,卢沟桥是什么呀?
生:联拱桥。
师:哎,联拱石桥,这个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卢沟桥第一个特点是联拱(伸大拇指)。第二个特点(伸食指、中指),卢沟桥上的什么特别多?
生:狮子。
师:哎,狮子特别多,这都是全世界有名的,全国人都知道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过来啊!实际上数得过来的,你知道有多少吗?
生:486个。
师:也有说485的,我看一个资料说485,可能你看的那个资料是486,是吧?狮子特别多,而且狮子雕刻的呀作者用了一个词叫“惟妙惟肖”(一字一顿),非常的生动逼真。你看,这是卢沟桥的两个特点。好,我问问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够抓住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来介绍?为什么把这个特点突出的那么清楚?你们说他是做了什么工作啊?
生:桥梁……
师:再想想。他做了大量的什么工作啊?好,那位同学,你声音大一点说。
生:研究。
师:哎,对了,研究!再加上两个字,什么研究?好,你说。
生:桥梁研究。
师:桥梁研究,他要实地去干什么?
生:测量。
师:测量,调查研究(一字一顿,比划)。我对你们讲啊,茅以升为了研究赵州桥,多次到赵州桥去啊,他去了就被赵州桥这种优美的形式和坚固的结构给震惊了。后来,著名的一个画家叫李琦要画茅以升,因为茅以升太有名了,他想画茅以升。李琦想我怎么画他呢?我怎么表现我们国家这位最优秀的桥梁专家呢?他想来想去,哎呀,茅以升对赵州桥倾注了那么多的感情,好吧,我就前面呢把茅以升放在主要位置上画他的头像,在茅以升后面的背景呢是彩虹一样的赵州桥。作为背景,衬托着这位桥梁专家。你看,茅以升对赵州桥多么的熟悉,他多次去进行实地调查,那37.4米是他拿着线一点一点量的。还有卢沟桥,多少个孔?多少个孔?
生:11个。
师:11个。而且每一个桥的桥孔距离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那说明他每一个桥孔都怎么样了?
生:量了。
师:都实地测量了呀!而且桥面宽多少,两边宽多少,都量得非常准确。因此,同学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写说明文的时候,你想要突出它的特点,必须得怎么样?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对你所介绍的对象,你非常的熟悉,这样才能够抓住特点。
师:那好,我问同学们,书上他讲了,就是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桥,中国的石拱桥很多,它只是讲了两个桥,这是因为这两个桥具有——?
生:代表性。
师:代表性!我觉得作者完全可以把两个桥的顺序给颠倒过来,先介绍卢沟桥,再介绍赵州桥。同意我的观点的举手!(教师举起手掌)没有!不同意的举手。哎呀,大家都反对我。你来讲讲道理。
生:作者是按照从古代往现代延伸的顺序。
师:噢!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作者为什么把赵州桥放在前面介绍,把卢沟桥放在后面介绍?什么原因?你说!
生:赵州桥是最古老的。
师:卢沟桥呢?稍微的晚一些,是吗?很好,你请坐。赵州桥距离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而卢沟桥呢,建于什么时间?看书!
生:1189到1192年间。
师:对!对!是金代,写上!金代!它们相差的时间比较长,赵州桥在先,卢沟桥在后,那么确定这个先后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什么呀?你说。
生:时间。
师:是时间的先后。很好,你请坐。请同学们记下来,怎样才能确定说明文的顺序呢?我认为第一点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说(边说边板书:1、时间),一般的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这叫做确定说明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好,我再问同学们呢刚才第一个同学到前边来他介绍赵州桥的特点的时候,他把顺序给弄颠倒了,没有按茅以升的顺序来说,我觉得也可以。你们觉得可以吗?你们觉得可以吗?你看,赵州桥的特点是这样介绍的:第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是吧?第二,大拱的两肩上个有两个小拱;第三,大拱有28道拱圈组成;第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和谐。我觉得顺序颠倒一下也可以:第一,大拱有28道拱圈组成;第二,大拱的两肩上个有两个小拱;第三,全桥有一个大拱;第四,结构匀称。也可以啊,只要把事情讲清楚了不就行了嘛,四个特点我只要讲出来不就行了吗?同意的举手。没有,大家不同意。谁来讲道理?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还有举手的吗?两个同学举手,三个,噢,噢……下面同学们交流交流,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交流意见,同桌前后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个理由怎样来讲?为什么不能够颠倒?
(学生前后左右讨论,教师巡视)
师:我看有的同学早已经想好了,好,谁想回答举手!这个同学你来说。
生:因为它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
师:从局部到整体?那我要问你了哪是局部哪是整体呢?前面三个是局部,后面一个是整体,是吧?前面三个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大孔才连接到小孔……
师:你请坐。你这个回答,还不能完全把老师给说服。哪位同学……好,你再说。
生:是由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那个大拱和那个小拱啊实际上没有什么上下之分,它就隔着一层皮实际上就是,那个大拱和那拱桥那就是一块的,一回事。我觉得这个道理也不能把老师说服。你请坐。谁再说?噢,你来说。
生:因为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这是最主要的。
师:其他的是——?
生:次要的。
师:这是什么顺序?
生:主次顺序。
师:这个顺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是由赵州桥的特点的主次来确定的,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所以同学在写说明文的时候注意了,怎样确定说明文的顺序呢?先说主要的,然后再说次要的,这个顺序一定要注意。在这篇文章当中呢还有一个这样的顺序,先主后次的顺序,文章当中讲到了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啊,作者从几个方面回答的呀?从几个方面来回答的?
生:两个。
师:两个?三个!这个顺序也是先主后次。写下来!(学生记录。教师板书:2、主次。)主次顺序。我再问同学们,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的时候,介绍完了赵州桥之后,讲了赵州桥的主要设计者是谁啊?
生:李春。
师:李春。我觉得作者这个安排就不好了。应该把李春放到前边去,介绍赵州桥首先讲它的设计者李春,然后再讲四个特点。作者把李春放到后边来了。你们同意吗?谁来讲讲道理?谁来讲讲道理?好,那位同学,你来说。
生:本文主要是……(教师提醒声音大一点)主要是讲出桥的特点,而不是主要说桥的建造者。
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顺序?作者写作的……写作的……?你请说!
生:写作目的。
师:哎,对,非常正确!你请坐!这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的目的主要是讲赵州桥的特点而不是给大家讲李春。(板书:3、目的。学生记录。)好了,同学们看,怎样来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第一,按照时间的先后;第二,按照主次;第三,按照写作的目的。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