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杰老师《昆明的雨》(八上17课)教学设计及评析​——兼谈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10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精致语文徐杰老师


徐杰老师《昆明的雨》(八上17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兼谈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自读课文如何教?自部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强调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明确分工后,许多老师在自读课文的执教方法上存在着困惑,本文就以徐杰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为例,谈一谈如何执教自读课文。

       这是徐杰老师2018年呈现的课例,教学实录发表在2019年第3期《教育科学论坛》(教学实录图片附后)上。


      徐杰老师是这样呈现的:


      一、初读,技经肯綮

      静静地读书10分钟,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这个字或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学生读书后交流:想念、雨、情、喜爱、美……

      教师归纳:“雨”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读一篇自读类的散文,抓住这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就够了。

      二、品读,玩味雨趣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雨的句子,说说如果没有了雨,表达效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举例:“”如果没有了雨,倒挂的仙人掌就不会开花,昆明人家的屋檐,就缺少了绿色的生机与情趣。

      生读书、圈画,5分钟后交流(略)

      师总结:雨,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参与了事件,也渲染了氛围,更成了抒情的载体。

      三、美读,读出美感

      再读课文,用笔在空白处写一写,你读到字里行间渗出了怎样的美?

      师举例:开头第一段,“仙人掌倒挂着,还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情趣美,所以我写了“情趣美”三个字。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写,就写三个字,写在文中相关语段句子的旁边。

      学生自读3分钟,前后左右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达成共识之处,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事件美、人文美、诗意美、风俗美、气势美……

      师提示:有没有写“不美”的?再读课文。

      生答,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第7小节“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这东西虽然长得不美,但是吃起来很美,衬托了后面的“美”。

      教师补充:“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这里的鸡呆呆的,“呆若木鸡”好看吗?它们与“氛围美”是不是不协调?

      生答:我觉得是协调的。这些鸡其实是在睡觉,加上一点小雨就更显得静谧。

      教师接着引导:有哪一处的“美”是作者着力表现的?(生:滋味美)

      又由滋味美引向“氛围美”:写“滋味美”很容易,但写“氛围美”就比较难了。请同学们读倒数第2段“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段文字,用“淡淡的伤感、淡淡的凄凉”这样的句子,说出你理解的“氛围”。

      生自读后按老师要求的句式交流,并说出理由:

      淡淡的悠闲、淡淡的自得、淡淡的诗意、淡淡的惆怅、淡淡的乡愁、淡淡的失落……

      教师补充资料,联系《夜雨寄北》,明确不是“淡淡的乡愁”。

      教师归纳:读一篇散文,首先要了解散文描写的对象,还要读出这一对象的特征,尤其要关注的是“情”,这是散文的土壤。


      通过徐老师的课例,我们不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归纳一下“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


      第一是学生层面,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读。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必须得由学生“自读”,而且是大段的时间完整地教给学生去“自读”。

      读什么?如何读?

      这个问题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编写说明中有明确要求:

      “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

      “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教读课文重在教“法”,自读课文重在用“法”。至于用什么“法”,可以教师提示,亦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     

     本课,徐老师设计了“初读”(10分钟)、“品读”(5分钟)和“美读”(3分钟),把大段的时间完整地教给了学生,突出的“自读”的特点。另外还运用了“找关键词”“品关键句”等阅读方法。

      个人以为,自读课文“贵在用法”,但许多老师对“法”的重视仍是不够,没有达到教师用书所提到的高度。


      第二是教师层面,必须“插手”学生的读。

      “放手让学生读”,教师不是无所作为,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应该适时“插手”。

      教师的“插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点火”,即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本课,徐老师利用“设计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阅读,便是一种常见的“点火”方式。在“点火”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富有创意的设计。

      比如宁洪彬老师执教《七根火柴》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在你的面前摆放着六根火柴,你怎样给观众解说?

      学生听到之后可能会想:题目是“七根火柴”,老师却说有“六根火柴”,那一根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读课文的兴趣便被激发起来。

      二是点拨,指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进行指点或启发。教师的三言两语,使学生能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具体可以包括学生理解错误时的纠正、存在困惑时的释疑和出现“缺位”时的“补位”。

      所谓“缺位”,指教材的一些关键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候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提示、提醒学生,将学生的目光引领到这一问题上来。这方面徐杰老师做得相当出色。

      三是建构,指通过学习和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置于更大范围的知识网络之中。这一环节首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果学生做得不够完善,教师宜作适当补充。本课,徐老师结合散文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对象、特征、情感这三个方面去阅读课文,这种“插手”,便是引领学生建构。

      需要注意的是,教读课文也需要教师的点火、点拨和建构,但两者的不同是,自读课文更应该多放手,少“插手”,甚而至于学习目标、学习流程、效果达成情况,都让学生自主完成。


      附:徐杰老师《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余映潮老师《诫子书》教学设计(七上15课)

黄厚江老师《背影》课堂实录(八上13课)

余映潮老师《背影》教学设计(八上13课)

魏书生老师《背影》课堂实录(八上13课)

七上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思路(肖培东老师执教;附视频)

七上13课《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王君)

七上12课《<论语>十二则章》课堂实录(徐杰老师执教)及评析

徐杰执教《论语十二章》(七上12课)课堂视频 (上)

徐杰《论语十二章》 (七上12课)教学视频(下)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