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嫣娜《朱德的扁担》(二上16课)教学设计及评析(附实录、视频)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10
更多小学语文名师课例,请点击阅读
部编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视频集锦3~6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吉春亚《日月明》(一上识字9)视频李晴璐《八角楼上》(二上15课)教学设计赵志祥《敕勒歌(上)》(二上19课)视频
赵志祥《敕勒歌(下)》(二上19课)视频陈静《 司马光 》(三上24课)教学实录
蒋军晶《灰雀》(三上25课)视频
虞大明《手术台就是阵地》(三上26课)教学设计及评析《一个粗瓷大碗》(三上27课)教学实录及评析林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上20课)视频朱爱朝《延安,我把你追寻》(四上24课)教学实录及评析冯栎钧《西门豹治邺》(四上26课)视频赖丽珍《纪昌学射》(四上27课)视频赵志祥《古人谈读书》(五上25课)视频姚寒梅《忆读书》(五上26课)教学实录(重庆市一等奖)
贾静《忆读书》(五上26课)视频
《我的“长生果”》(五上27课)教学设计
江海花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六上第五单元)罗才军《伯牙绝弦》(六上22课)视频王铁青《书戴嵩画牛》(六上22课) (评点:陈宝铝)吴勇《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六上第七单元) (评点:瞿涛)


许嫣娜《朱德的扁担》(二上16课)

教学设计、实录、视频及评析

      注:本教学设计根据微信公众号“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整理而成。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8年第11期“好课精选”栏目,作者是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许嫣娜老师。


      一、课前谈话
      (师生合作读儿歌,并做相应动作。)

      扁担扁担弯弯,挑呀挑着担担,

      嘿哟嘿哟上山,呼哧呼哧直喘。

      二、听写词语,引出“扁担”
      1.听写生字新词:扁担   战士   红军   同志   队伍   怎样

      2.对照大屏幕订正,师指导“怎”字的书写。

      3.师:为什么一根小小的扁担(指着听写纸:扁担),就让红军战士(指着听写纸:红军战士)那么敬爱(板书:敬爱)我们的朱德同志(指着听写纸:同志)呢?这到底是一根怎样(指着听写纸:怎样)的扁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了解背景,关注“扁担”

      1.故事发生在哪里?学生回答。

      (1)教师出示井冈山风景图并讲解:井冈山方圆五百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2)出示“会师图”,讲解:1927年,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着一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同志带着另一支队伍也上了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就是课文第1小节的一个词。什么词?(会师)

      (3)解释“会师”:“会”就是相会的意思,在这里,“师”就表示队伍的意思。两支队伍聚集在井冈山上,就叫“会师”。会师以后,人数就变多了,红军的力量就变大了。

      2.看看图上,大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他们开心的?

      3.用激动的感觉读好第1小节。教师指导。

      4.词语组合练习:

      教师出示一组词:“军队  红军  军长”,看谁接得最快。

      教师:(1)会合后,毛主席就把这两支——(军队)。

      (2)组合在一起,命名为——(红军)。

      (3)当时,朱德同志就任这支队伍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军长)。

      (4)就在这会师的时刻,咱们的红军在(出示课文第1小节片段)——(山上)。

      (5)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5.敌人是来给我们祝贺的吗?奇怪的是,红军战士不扛枪和敌人打仗,反而拿起了扁担,这是去干什么呀?阅读第2小节,找到原因就读给你的同桌听。

      (1)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去挑粮?(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他们要去茅坪挑粮)

      (2)教师补充资料:你们为红军战士担心吗?担心什么?(教师出示第1、2小节片段,生齐读。)

      四、情境朗读,凸显“扁担”

      1.出示朱德和红军挑粮的插图,观察人物打扮,相机强调“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挑着粮食”。

      2.教师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学生带着“累”和“辛苦”的感觉读好这句话。

      3.生完成课后第2个练习。

      教师订正:

      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挑起——粮食。

      4.他的打扮和后面的红军战士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板书:以身作则

      5.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这条山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几座高山;这条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6.可怕的是,这条路不仅高和陡,它还怎么样?(很长很长)

      7.教师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学生读出“艰难”。

      8.面对这样的困难,朱德他们有什么表现?(带着笑容、争着去)教师板书:不畏艰险

      9.这样的朱德同志你敬爱他吗?

      10.朱德同志还有哪些辛苦的工作?

      教师出示第3小节片段:白天他——(挑粮上山),晚上他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当他工作完毕,抬头一看,公鸡叫了,天要亮了。第二天白天,他——(挑粮上山),晚上他依然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第三天他又是——(生接完整的句子)朱德同志这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他有休息吗?

      11.当你在第四天的早晨看到朱德同志,挑着扁担又要去挑粮了,你就在他身边,你就是那个红军战士,你心里怎么想?

      12.有个聪明的战士,把朱德的扁担给藏了起来。这时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小节片段,生齐读,教师强调和解释“不料”。

      1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14.随便找根新扁担不就可以了吗?干吗还要在上面写上五个字呢?(他是要告诉大家,你们不要藏了,我是一定要去挑的)

      15.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队伍的最前面,你们心情怎么样?(朱德同志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但是他却觉得很快乐、很高兴。他就是红军战士心目中那个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朱德同志。教师板书:同甘共苦)

      五、布置作业,铭记“扁担”

      1.以后当你再看到“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提示,学生齐背:

      (1)你就想起朱德同志曾经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2)想起了和这样的好首长在一起,我们的心里又是激动,又是踏实,因为他是一个——(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同甘共苦)的好军长!

      2.直到今天,这根做了记号的扁担还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下一去这个博物馆,请你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以及周围的人。让他们也一起分享这个令你感动的故事。


      【评析】

      评析之前先介绍一下许嫣娜老师。

      许嫣娜老师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大队辅导员,常州市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她1979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99年毕业于常州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工作后继续进修,通过自学考试,获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她执教小学语文10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从教之初就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个性的最大尊重,智慧的充分闪现。她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曾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先后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40余节。她总是用“二次下蹲”看孩子,能蹲下来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他们“可爱的错误”,并站起来基于教师的立场思考背后的成长内涵,再第二次蹲下来回到儿童的立场。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和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女性、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并受到市政府记二等功表彰。

      这节课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上发表,说明它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比如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围绕“扁担”,设计了引出“扁担”、关注“扁担”、凸显“扁担”、铭记“扁担”等几个板块,整体推进,环环相扣;比如在教学细节上注重随文识字,将生字教学穿插在课文的“变式练习”之中,将字词教学与图画完美结合起来,扎实、细腻而有效,设计非常巧妙。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我想提几个建议与许老师商榷。也不一定正确,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1.存在包办代替。

      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靠后站一站,能让学生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教师不要代替。

      比如在第三板块“了解背景,关注扁担”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出示会师图)1927年,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着一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同志带着另一支队伍也上了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就是课文第1小节的一个词。什么词?

      生:(齐)“会师”。

      师:真聪明。“会”就是相会的意思,在这里,“师”就表示队伍的意思。两支队伍聚集在井冈山上,就叫“会师”。

      这里“会师”的意思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猜”出来,假如学生“猜”错了,教师再给予订正。可是许老师太心急了,自己直接讲了出来。

      类似的地方还有“斗笠”与“草帽”的区别等处,不再一一列举。

      2.问题过于零散,有的缺少思维含量。

      许老师虽然采用了“板块式” 结构,但每一部分的问题都太过零散,有许多问题缺少设计,没有思维难度。

       比如第四板块“情境朗读,凸显扁担” 部分,教师的提问达几十次之多,比如:“草鞋有你的鞋子结实吗”、“这是一担怎样的粮食”、“你们敬爱他吗”、“这条路难走吗”、“这条路怎么样”、“他们害怕困难吗”、“他们有人想逃避吗”、“他有休息吗”等。

      个人以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比较完整的时间去阅读和理解文本,应该以主问题作为引领,尽量避免用零散的问题“肢解”课文。   

      3..齐答过多。

      我向来反对课堂上的“齐答”——也不是不能有,但是一定不要过多。教师设计“齐答”的问题,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本身缺少思维含量,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容易从中获取重要信息,比如学生个性解读的信息。

      从许老师的这节课来看,感觉齐答太多了。比如第四板块“情境朗读,凸显扁担” 部分,有一段实录是这样的:

     师:对呀。有可能走一步还会滑下去两步。越直的山就越陡,而且这座山有1300多米,相当于小朋友要爬400层楼梯!这条路难走吗?

      生:难走!

      师:可怕的是,这条路不仅高和陡,它还怎么样?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生:有五六十里。

      师:这条路怎么样?

      生:很长很长。

      师:你读懂了五六十里。来回五六十里,那就是在你们的操场上跑200多圈。累不累?

      生:累。

      师:难不难?

      生:难。

      大家看这段“实录”,是不是“齐答”过多了?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1许嫣娜:《朱德的扁担》教学实录(链接)

许嫣娜:《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教学


附2许嫣娜:《朱德的扁担》教学视频

(链接;复制后在浏览器打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55630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