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峰《孔乙己》(九下5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九下2课《梅岭三章》教案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九下1课)课堂实录

九下3课《短诗五首》教案

王守松《海燕》(九下4课)课堂实录——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九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教学设计、课件



秦峰《孔乙己》(九下5课)

教学实录

(注:该课获2014年连云港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小说的结构。
(屏显。指名一生读小说的结构。)
第 1~3 自然段,序幕: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第 4~9 自然段,开端和发展: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第 10~11 自然段,高潮: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悲惨遭遇。
第 12~13 自然段,结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教学活动二:围绕“的确”,把握人物形象
师:老师注意到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有看似矛盾的句子,我们来看几个。
(屏显。生齐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阿Q正传》)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父亲的病》)
师:文章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你看到了吗?
生:“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矛盾。
师:在理解这句话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当时孔乙己死了没有?认为死了的请举手。
(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看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孔乙己死了,那我们现在脱离这篇文章思考一下:一个人的命运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社会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
师:自身因素有哪些?
生:自身的习惯、品行、道德。
师:除此以外,还会有哪些因素呢?
生:经济因素。
师:经济因素也可以归结到社会因素中。
生: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
师:比如天灾人祸。有没有外力的因素呢?
生:还有个人的遭遇,也就是遇到外来的由于别人的行为造成的经历。
师:很好,一个人的性格、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能会决定他的命运。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看看孔乙己会不会死掉。
(师板书“的确———性格、遭遇、社会背景”。)
师: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已是在第 4 自然段。作者是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动作或神态来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的?
(生默读,讨论。)
生: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经济条件还行,但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师:嗯,性格懒惰。这位同学说他经济条件还行,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如果他经济条件还行,长衫怎么会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生:他偷人家的东西也说明他家境贫穷。
师: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主顾,说明什么呢?
生:孔乙己有才华,想维护自尊。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上层阶级,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
师:有点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还有哪些外貌描写呢?大家可以围绕其他方面继续赏析。
生:“他身材很高大……”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的。
师:所以,他过成这样,是跟他的性格有关。
生:“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师:“青白脸色”说明他时常处于什么状态?
生(齐):饥饿状态。
师:我们来齐读一下这几句话。
(生齐读外貌描写。)
师:孔乙己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想表明自己是个读书人。
师: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生:“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特别传神。
师:孔乙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排出这九文大钱的呢?是在什么语境下做出这个动作的呢?
生:“排”这个动作是孔乙己在被人们嘲笑陷于很窘迫的境地时做出的,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
生:“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意在表现他的“清白”,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师:现在,我们可以对孔乙己作这样的概括———
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要面子却又被人嘲笑欺凌、有偷窃懒惰的恶习却也不乏善良 的社会底层知识分子。对孔乙己的性格,可以用“悲” 概括,不能简单地用“丑”来说明。
(屏显。)
迂腐、贫穷落魄 自视清高、要面子、被人嘲笑欺凌、有偷窃懒惰的恶习、不乏善良诚实
师:那么“善良”这个词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孔乙己在我们店里从不拖欠。
师:你说的是诚实,我说的是善良,再思考一下。
生:课文写孔乙己教“我”写“茴”字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师:这两件事仅仅是为了说明孔乙己的善良吗?
生:想表明他有才华,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
生:他能平等相待小伙计和孩子们,说明他很善
良,同时他也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师:说得非常好。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但他的悲惨命运还有一种外因,请同学看文章的高潮部分,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合作交流讨论。)
生:他的脸色后来变得“黑而且瘦”。
师: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断了,只能盘着两腿爬行。
生: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
生: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分辩”,现在是“不十分分辩”。
生: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极大伤害,他的命运、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更不如过去了。
师:他的动作有变化吗?
生: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喝,但这个“坐”不是长衫客的坐,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
生: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孔乙己的手在抖抖索索,很迟钝,看得出来他经受的折磨太多了。孔乙己出现这样悲惨的现状,直接原因是什么啊?
生: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三)教学活动三:围绕“大约”,体会社会的冷漠
师:那是不是我们就能确定孔乙己必死无疑了呢?
生:不是。
师: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词语“大约”,大约是推测、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呢?
(师板书“大约———不确定”。)
生: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死了,也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了。
师:除了推测,“大约”这个词还说明了什么?还有种什么味道在里面?如果人们关心孔乙己的死活,去刻意打听,其实还是能确定的。但为什么用了个模糊的“大约”呢?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没有地位。
生:说明没人关心孔乙己的死活,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
师:课文中其实还有一句话也能体现这一点,哪一句?
生(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孔乙己使人“快活”吗?文章里哪些句子直接
写孔乙己给看客们带来了快乐?
生:第  4 自然段。
(屏显。)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 空气。(第 4 节)
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 6 节)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第 11 节)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第 11 节)
师:其他还有孩子要茴香豆时候的笑,掌柜见到打折腿后的孔乙己的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么多的笑声说明了什么?
生:表现了世态炎凉,孔乙己没有地位,所以大家嘲笑他。
师: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帮心目中认为“学而优则仕”,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自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在封建秩序中同样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 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为他们劳 累而苦闷的生活寻求片刻的快乐。这麻木的笑,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孔乙己确定死亡的原因之一,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有过精彩的分析。
(屏显。生齐读。)
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不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狼狈,越是狼狈越是笑得欢乐,而弱者却笑不 出来。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越是残酷。残 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残。孔乙己虽然潦倒、沦落,却仍然在维护着残存的自尊。更为深刻的是,发出残酷的 笑声的人和孔乙己,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 知其理屈、予以原谅的意味。在鲁迅看来,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但是,却是对孔乙己的残余自尊的最后摧残。从一开始,他的全部努力就是讳言偷,就是为了维护最后的自尊,哪怕是无效的抵抗,也要挣扎的。这是他最后的精神底线。但是,众人,无恶意的人们,却偏偏反复打击他最后残余的自尊。这是很恶毒的,但又是没有明确的主观恶意的。这种含着笑意的恶毒,这种貌似友好的笑中,包含着冷酷。
———孙绍振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师:笑声的发出者是什么人?
生(齐):短衣帮。
师:他们嘲笑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读书没有读出什么出息来,他是读书人中的劣者,所以他们就要笑他。但是他们忘了自己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自己也是不幸的人。社会环境、命运遭遇、个人性格这三个因素,使得孔乙己无路可走,逼得他不得不死。“不一会,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里的“走”,也是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走 向了人生的尽头。学到这里,我们再想想,鲁迅是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还是写了一个社会的悲剧呢?
(生思考。屏显。)
何以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孔乙己》呢?我简括地叙述一点作者当年告我的意见。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孙伏园
师:如果作者主要是为了写孔乙己的“悲”,应该
重点写什么?
生:重点写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情节。
师:可是,作者重点却写了咸亨酒店内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默然无声。)
师:请大家看看钱理群教授的分析。
(屏显。)
鲁迅没有正面叙述“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打”这个悲惨的故事,而是通过“我”怎样听酒客和掌柜如何议论这件事,侧面讲出来的。由此而点明:鲁迅最关心的,或者说他最感痛心的,不只是孔乙己受拷打的不幸,更是周围的人对他的痛苦的冷漠态度,以及孔乙己这样的自命高人一等的读书人却在人们眼里毫无地位的尴尬。
———钱理群
师:哪位同学能对这种情节设计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作者把这两个场面当作重点来写,是为了突出封建文化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丧失了起码的同情心。作者着意揭示这一“病苦”,说明他要“疗治”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师:其实这是鲁迅一贯的写法和主题。现在,我们
看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屏显。)
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看到日俄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俄国人当间谍,在被执行枪决之前示 众,中国同胞却麻木地当看客。在鲁迅看来,为他国做间谍送死固然是悲剧,但是,对同胞之悲剧漠然地观看,更是悲剧。
师:看来,那“对同胞之悲剧漠然地观看”的看客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麻木,才是真正的悲剧。那么,社会发展到现在,这种悲剧还会重演吗?
生:不会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这个社会真的这么美好,到处
充满了对不幸的人和事的同情吗?
(屏显。生齐读。)
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 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是 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上他也同时 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但是,最根本的底线是我们要有同情之心。
师: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悲悯的心,为那些不幸的人和不幸的事。感谢同学们,下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