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耿峰贤《孔乙己》(九下5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九下2课《梅岭三章》教案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九下1课)课堂实录

九下3课《短诗五首》教案

王守松《海燕》(九下4课)课堂实录——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九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教学设计、课件



耿峰贤《孔乙己》(九下5课)

教学实录

(注:改课获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原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本人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孔乙己》。课前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很想 知道,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老师有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生(杂):读书、喝酒。
师:他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杂):爱面子、偷东西。
师:他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生 1:满口之乎者也。
师:他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生 2:长衫。
师:他有哪些优点?
生(杂):一笔好字、饱读诗书、品行好。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生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同学们课文看得很细致,对孔乙己了解得也很全面。那么鲁迅写作本文的目的只是告诉我们孔乙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生(众):不是。
师:那么,鲁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 1:反映当时社会迂腐的读书观念。
生 2:还讲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态度,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师:是啊,你的理解很深刻。鲁迅自己也曾经说过,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
薄。本文的课题是《孔乙己》,那么,文中除了孔乙己之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众):酒客、掌柜、小伙计、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看孔乙己是客观地看,那么众酒客 是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的?
生(杂):鄙视、嘲笑。
师:现在我们把当年的场景再现一下,你们就是酒客、掌柜、小伙计、孔乙己。酒客嘲笑孔乙己的有三句话,我们请三位酒客为我们展示一下。
(生演读课文。)
师:你们演得真好,老师好像真的回到了当年的咸亨酒店,不过老师也有些问题想问问这几位酒 客。给我们展示第一句话的酒客呢?你的这句话前面是“叫道”,这可是酒店,大庭广众的,“叫”多不好,为什么不用“说”呢?
生 1:“叫”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在嘲笑他。
师:你这样大声叫的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孔乙己脸上添了新伤疤吗?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 1:有,是告诉大家孔乙己又偷东西挨打了。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大家快来看哪,孔乙己又偷东西挨打了。第二位“酒客”,老师要问你,前 一个酒客已经在“叫”了,你为什么 还要故意地、高声地“嚷”呢?
生 2:因为他“叫”了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我要再大声 “嚷”,希望大家一起嘲笑他。
师(对着第三个“酒客”):老师发现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几个词,是哪几个词?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
生 3:“清白”、“亲眼”、“吊着打”,这说明孔乙己确确实实偷了别人的东西,“我”已经掌握了证据,所以……
师:那你把这几个词再夸张地重读一遍,读出你的证据确凿。
(生读,台下掌声响起。)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话是对孔乙己的嘲笑?
生 1:“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师:那么,这两句话是否也像前三句那样暗含玄机呢?
生 2:他们明知道孔乙己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的伤疤。
师:老师发现,他们问孔乙己是否识字时,孔乙己脸上浮现出了特殊的神情。
生 3:“不屑置辩”。
生 4:说明他对自己认识字很有信心,很得意。
师:那么,他得意的表情是酒客们希望看到的吗?
生 5:不是,因为酒客是想嘲笑他,自然不希望看到他得意的表情了。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是希望看到呢?
生 6:我认为是希望的,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飞得越高,摔得越重。
(全场掌声响起。)
师:我们来看为什么这句话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
生 7:因为认识字是他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
生 8:“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酒客们的这五句话,先是嘲笑孔乙己偷东西挨打,又嘲笑他没考中秀才,哪件事对他打击更 大?
生 9:是后者,此时他颓唐不安,“脸上笼了一层灰色”,刚才只是涨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灰色是面无血色,这明显说明后者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酒客们的这五句话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老师就在想,这五句话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还是即兴发挥呢?
生 1: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
师:是啊!他们经常嘲笑孔乙己,早就有了默契,无需商量,早已心领神会,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在《狗·猫·鼠》中提 到:“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现在你 们还觉得酒客对孔乙己仅仅是嘲笑吗?
生 1:不是。还有鄙夷。
生 2:拿他当笑柄,来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鲁迅曾说过的一段话,你们迅速浏览一遍,找出 一个词来形容酒客对孔乙己的做法。
(屏显。)
……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 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 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鲁迅《暴君的臣民》
生 3:是赏玩。
师:确实是这样!他们在欣赏、玩味孔乙己的痛苦。所以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所以我们可以给这群酒客换一个称呼,称他们为“看客”。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人在赏玩孔乙己的痛苦,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作者在后文中却对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进行了特写,详细描写了他对 孔乙己无情的嘲弄,这个人是———
生(众):掌柜。
师: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屏显课文相关部分。)
师:首先看掌柜对孔乙己说的第一句话,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杂):势利、贪财、冷血。
师:为什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啊!
生 1:知道孔乙己腿被打折,没有关心他一下,直接就要钱,很冷血,没有情义。
师:是啊!和酒客相比,掌柜的眼光里更多了一份冷酷。当掌柜要钱不成,他就———
生 2:取笑孔乙己。
师:是哪句话?
生 3:“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师:这句话很熟悉啊,在哪里出现过?
生 4:之前酒客也说过。
师:同样的话,他们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 5:酒客是纯粹的嘲笑,我觉得掌柜说这些还有招揽客人的目的,因为他知道酒客们对这些事都很感兴趣,这样可以留住酒客,使自己生意更好。
师:是啊,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中也有这样的话:“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从中可见,掌柜这样做是—
生 6:利用孔乙己。
师:即使孔乙己的腿断了,用手走路,掌柜还要利用他。他对孔乙己除了赏玩,还多了一份残酷的利用。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 7:达到了,前面说没有一个顾客,而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 人。
师:但是,和之前相比,人数变少了,笑声也小了,说明孔乙己身上什么重要的价值失去了?
生 8:被取乐、被嘲笑的价值。
师:是啊!当这些人发现孔乙己被取笑的价值失去之后便不再关注他,甚至连他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现在,我们回望整篇课文,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孔乙己造成了哪些伤害或影响呢?
生 1: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性格就发生了改变。他之前被酒客嘲笑时,会说“之乎者也 ”之类的话,后面掌柜的又一次嘲笑他时,只是低声说道,“跌……跌…… 跌……”说明他的自尊已经完全丧失,他的精神支持或许已经消失殆 尽了。
师:他的腿都被打断了,但是别人对他没有一点同情,所以,他对生活确实已经近乎绝望了。其实,即使他就在街头乞讨,人们也可能看不到他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乙己已经死在了人们的心,所以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己 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死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是看客们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这些看客的行为还对文中的哪些人产生了影响?
生 2:对孩子们。那些孩子们本来是纯洁的,但是看客们这样取笑孔乙己的话,孩子们也会人云亦云地跟着凑热闹,看客把小孩子的想法也改变了。
师:你的理解非常深刻。“我” 本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慢慢被同化成冷漠的看客。可见,看客现象是多么可怕!它不仅摧毁了弱者的精神,还形成了一种冷漠的氛围,使周围的人也受到影响、同化,甚至连原本纯洁、善良的孩子也慢慢变得冷漠 、麻 木。刚才我们看到了这群愚弱而冷漠的看客赏玩孔乙己的不幸,那么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呢?
生 1:我们。
师:我们通过谁知道这些呢?
生 2:作者—鲁迅先生。
师: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
生 3:不一样。鲁迅的心情是悲哀的,既对社会现状感到悲哀,也对孔乙己这个人感到悲哀。同时,他对孔乙己周围的人是鄙视的。
师:我们常用八个字概括鲁迅 的心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能够用这样的心情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这样的人是肃然不笑的看客,他们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作为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在 1933年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 存在一种社会现象,他说:“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屏显鲁迅原文。)
师: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这种社会现象是否完全消失了呢?
生(众):没有。
师:确实。这种现象甚至在我们的校园也是存在的,当有同学摔倒时,围观取笑的人确实是多于伸手援助的人,其中可能还有一个我,一个你。在2010年11月8日的《人民论坛》杂志上,倪明胜也发表文章明确指出“看客现象”在当下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看客,但现在大家应该有所感触。那么,在下面的场景中,你们也问问自己,如果身在现场,你会是一个冷漠的看客,还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呢?
(出示视频 —2003 年湖 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
师:没想到鲁迅在半个多世纪前看到的一幕在今天重现了。老师不禁想起鲁迅当年和他的挚友许寿裳讨论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 题,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性”中“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因为缺少诚与爱,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幸灾乐祸的看客、冷眼旁观的看客、恶意相向的看客。虽然这些看客们的本意可能并不是真的希望别人死去,但是他们的言行却无形中给别人造成了伤害甚至直接导致了他人的死亡。
当今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冷漠的看客却还在。他们的存在不仅对弱者造成了伤害,而且还将这种冷漠向社会蔓延。当冷漠、麻木日益充斥某些人的灵魂,当漠视他人的生命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心理,我们的生命 安全能不受到威胁吗?我们的社会 和谐又如何得以实现?
面对别人的不幸,我们在肃然不笑、伸手相助的同时,还要用我们自己的诚与爱去融化那些冷漠看客心头的坚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啊!
最后,老师把这段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屏显。)
“但愿这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 我们震醒,让我们时时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丝欢笑,更多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课文学完了,但是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愿你们这些中国的脊 梁能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强大的中国!你们能够感受到肩上的那份沉重吗?”
“也许,这节课结束了;也许,还没有结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