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忠豪:语文课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更多教师成长精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
特级教师蒋军晶:给作文困难户的10个技巧
对学生或者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契机比方法更重要
于永正:学好语文,就一件事!
上公开课的10个“坑”,老师们千万别踩
从新手到名师的备课策略
薛法根:教学如何从模仿别人走向创新?
储朝晖:走好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六个关键要素
“数学王子”张齐华的魅力来自哪里——名师成长系列(4)


吴忠豪:

语文课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

(来自小语名师联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实践性”出发思考这一问题,指出了当下语文教学误区:过于强调语文知识,并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教学写作方法、阅读策略等。
他强调,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学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本期推送根据吴忠豪教授在2021年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暨阅读、习作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以期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我们经常说,数学是清清楚楚的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现在我们教材编写试图把语文课也梳理出这样清清楚楚的一条线,但是语文的本质规律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把这一大片变成清清楚楚的一条线,可能就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文学习对象是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习得语言规律。语文大量的知识是说不清的道不明的,他不是清清楚楚的一条线能讲得清。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课程。词语教学生字教学,一条线可以理出来,2500个生字可以搞清楚,但是词语能够清楚吗?词语不仅仅是他本意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衍伸的意思。
比如说“意思”:
循序渐进是什么意思?这是意思的原意。这个人真不够意思。这个意思和前面意思一样吗?过年了送红包意思意思。这就是另外一个意思。现在这个美女看起来好像对我有点意思,这时又是另外一个意思。
老师这个怎么教呢?真是无法教的,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去理解这个意思在不同语境当中不同的意思,这是没办法教的,只能学生自己意会。外国的学生们学中文很困难,为什么?没有语感,经验不到,语言没有积累到那个程度。
又比如:主观能动性
我是在小学四年级一篇课文里面学到的。当时我举手问老师主观能动性是什么意思?老师讲了很长一段话,解释主观能动性这个词。完了以后他问我懂了没有?我看老师这么辛苦就点点头,其实我根本不懂。主观能动性,他必须了解主观和客观,不了解客观怎么了解主观呢?还有能动性,小孩子动性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是很缺乏的,没有这方面生活经验的支持。那这个词什么时候懂,其实我大学以后才明白的。
所以阅读理解必须以知识经验为支撑,没有词语经验的脚手架,没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脚手架,很难解除阅读的障碍。
比如这两句话:
中国乒乓球队谁都赢不了!——赢中国足球队谁都赢不了!——输
这个句子,你首先要明白,这个句子可以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既可以表达输,也可以表达赢,您要有这样的语言知识,你还必须有背景知识,了解乒乓球队和足球队的背景知识。没有这个背景支撑,你这个意思理解不了。
阅读当中背景知识比阅读方法更有效。
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很重视方法策略语文知识的教学,理解策略确实是有用,不过只有当有限的数量和特定的内容相联系的时候才能完发挥作用。比如说动态和静态,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这个特定的文本当中它才可以发挥作用,你放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
理解文本首要的因素是什么?是拥有相关的背景。
语文课我们强调的是一个方法知识的学习,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语言词汇的经验和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可能比这些方法更重要。背景知识越多,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时障碍就越少。背景知识怎么丰富,不是靠老师给你讲课,靠他大量阅读。这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运用的课程,它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不是学理性课程。大家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把一门实践性课程上成了知识性课程、学理性课程?这是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不相符。课程标准几次谈到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也是语文实践。教育家之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律学习来得容易。而我们现在语文强调是规则学习。
再来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现状:


这是江苏的四年级的孩子写的推荐一个地方:我想推荐同里古镇,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好的。学生的文章里面他用词就是这么大白大话,好吃的好玩的。课文当中学过那么多好的词语,怎么不用。修改一下:那个小吃远近闻名,那里的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这个表达质量就不一样,这个语言水平就不一样。其实学生学的很多词语,都不会运用。再看下面,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小河特别的清澈。用了两次清澈。再看下面一个,我们接下来来到了一家小吃店,我点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我尝了一口,简直冰甜爽口。这个词用得不错,问题是尝了一口什么?下面再看:我们我来到了一家拍古装店的。前面是我们,这里变成我,人物对象有变化。还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拍古装店的?指的是拍古装的摄影店,拍古装的照相馆?交代不清楚。这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词语贫乏、句子不通、意思表达不清这些问题。像这些问题,我们教的一些方法总分总,先抑后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需要解决的是最基本层次的问题,就是遣词造句、文理通顺,文从字顺的问题,而我们教的是都是一些比较高级的方法。老师们关注的和学生最需要解决的其实有很大的差异。
看一下下面这个视频:


这是陕西名师王林波的一堂课,我评过这节课。学生的问题,我把它整理出来:现在的汽车加油是是很费钱的,但是现在就不需要汽油了。这两句话连贯吗?这两句话通吗?不通的。这里的两个现在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烧空气的那个汽车还需要有油箱吗,还有加油的盖子吗?当然是没有的,这是生活经验不够。刚才是如虎,还没有到添翼。说到添翼,给汽车添上翅膀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孩子没有展开。再想一想现在的汽车很费人力,尤其是下雪又很难洗,现在只需要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无人洗车的功能。是汽车费人力还是洗车费人力,他有没有写清楚,而且老师关注的什么?老师关注的是想象是否合理是否丰富。
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怎么把想象的内容表达清楚,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课的重点。表达清楚以后再来教高一层次的写作方法。
想象很丰富,意思表达不清楚,写不具体,有骨头没有血肉。这是什么原因?除了语言文字积累之外,很重要的是学生他缺少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展开想象和联想。当然我们老师要教我们现在的语文课老师教的这些问题和学生需要些最迫切需要写学的最重要的问题,有很大的落差,大家反思一下,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语言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知识中心的这条路,到现在为止,没有走通,这条路是很难走的。所以语文课程改革我们到底走什么路?下期接着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