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益民《穿井得一人》(七上22课)课堂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王益民:

《穿井得一人》,可以这样“玩”

(来自悦读共同体)

课堂提要

文言寓言《穿井得一人》怎么教(学)?这节课一改传统课堂疏通字词、背诵全文的模式,选择了“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


王益民

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王益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南理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国培班”导师。出版专著七部(含散文集、诗集各一部),发表文章300余篇,多家杂志封面人物。近年专致课堂改革和课程开发,《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京江晚报》等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时间:2016年12月3日上午

地点: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

班级: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七(3)、(4)班部分同学

活动:“初中语文新教材(部编本)课堂观摩研讨会”



01

“玩”诵读


师:大家预习了,是吧?额?这位同学没批注嘛,预习要留下痕迹哦。读一下课题。

生:穿井得一人。

师:“穿”什么意思?

生:“挖”。

师:看书上的解释。

生:“挖掘、开凿”。

师:不过,翻译的时候直接用“挖”就可以了。题目怎么翻译?

生: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师:有歧义。

生:挖井如同得到了一个人力。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

师:哪位同学评点下?

生:太快了。后面几句还不太熟练。

师:断句有问题吗?

生:“及其/家穿井”应该读为“及/其家穿井”。

师:很好。大家标注下。

师:你们看看我用红色标注的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是人说的话。

师:那么读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生: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吧。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生:“吾穿井得一人。”

师:你这是什么心理?

生:很高兴。

师:再高兴点。

生:“吾穿井得一人。”

师: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

生:“丁氏穿井得一人。”

师:你想表现的心理是?

生:激动。

师:其实有时候传播小道消息的时候喜欢……

生:悄悄地说。

师: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

生:“丁氏穿井得一人。”(生笑)

师:第三句,谁来?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师:你是在?

生:辩解。

师: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哦。

师:好。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都会读了吧?(生点点头)会读?我请一同学来读。(生纷纷举手。屏显没有标点的原文,生读。再屏显竖排没有标点的原文,生再读。)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竖排)。

(生齐读。)


02

“玩”翻译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会翻译了吗?(生不确定)你们这样,把翻译讲给你的同桌听,王老师左手边讲给右手边听。书上有一些注释,王老师又补充了一点。翻译有困难可以看看屏幕的提示。(屏显)

宋之(的)丁氏,家无井而出(到外面)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有人)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寻到的消息)之若此,不若(如)无闻也。
师:哪位同学来翻译?(很多学生举手,找了位角落里没举手的女生。)生:(断断续续)宋国有家人家姓丁,家里没井,要到外面去,一个人住在外面。师:哪位同学帮帮她?生:是“姓丁的人家”,是“灌溉浇田要到外面去”,“常常”没翻译出来。师:现在请你(角落里的女生)再把第一句翻译下。(生翻译)接下来的内容哪位同学试试?(一生翻译,基本正确。)师:我们来做点积累。你们看看这三句话中“闻”怎么解释?(屏显)1.有闻而传之者。2.闻之于宋君。3.求闻之若此。生:第一个“闻”是“知道,听说”。第二个是“使……听说”。师:不错,使动用法。生:第三个是“消息”。师:很好。批注下。师:还有两个句子,你们翻译给自己听。然后我请你们汇报。(屏显)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生:我翻译第一句: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生:我翻译第二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师:这两位同学翻译得都不错,现在请大家把全文以故事的形式讲给你的同桌听,这次倒过来,右手边讲给左手边听。(生讲故事。)


03

“玩”故事


师:大家刚才讲故事了,你们是遵从原文的,对不对?
生:对!师:用的第几人称?生:第三。师:好,那我们用第一人称再讲故事好不好?(生茫然)这一大组,你们是“丁氏”,讲故事的时候用“我”(丁氏);这一大组是“国人”;这一大组是“宋君”。准备下。师:丁氏先开始(无人举手),有困难吗?那我们改从“国人”开始吧。生:“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师:没了?你跟谁在聊天?他又是怎样回答你的?结果呢?重来一遍好吗?生:“爸爸、妈妈: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你瞎说。”“真的。大家都这么说。”过了几天,宋君派人问丁氏,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师:对呀。这样故事就完整了。“宋君”谁来?生:今天有大臣告诉我,说城东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我才不相信呢!就派人去打探,原来是丁氏挖好一口井后,井就能灌溉了,这如同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师:你的故事采用叙述的方式,很简洁。最后是“丁氏”。生:我是丁氏,最近挖了一口井,田里的灌溉方便多了,也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我很高兴,就跟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没想到这句话被大家传为我“挖到了一个人”,连宋君都知道了,还派人过来核实。我赶紧告诉了他们真相。师:换个叙述角度讲故事,尤其是“宋君”和“丁氏”,都讲得不错。这篇文言文是一则什么?生:寓言。


04

“玩”寓意


师:寓言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简短的故事,故事后面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师:也就是“故事+道理”啰。(生点点头)师: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第一个特点:简短。生:是好笑的,假的。师: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生:各种东西都可以说。师:也就是拟人啰。好了,寓言一共有三个特点。生:简短、假托、拟人。师:是的,“道理”呢?生:通俗易懂,还很深刻。师:通俗易懂,往往就不深刻了;深刻了,往往就不通俗易懂。生:劝人做好人。师:这个说法很通俗,也就是带有“劝诫”的意思。有时候,还有讽刺的意味。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屏显)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师:《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又是什么呢?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师:还有别的寓意吗?生: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生: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生:国人的视角,“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传播传言”。师:有的基于——生:“宋君”的角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05

“玩”改编


师:下面我们自己来编故事好不好?(生不解)我们根据《穿井得一人》,改变情节,形成新的故事,然后告诉别人新的寓意。我来举个例子:

丈夫对妻子说:“东城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大美人。”妻子说:“鬼才相信呢!”于是夫妻二人争执起来,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丈夫一生气,休了妻子。(生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夫妻要和睦为上。

(生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后四人小组讨论。)

生: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当然是空手而归。宋君一气之下,杀了丁氏全家。

师:够恐怖的呀!你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生:自己悟。(生笑)

师:那你先“悟”一下。

生:说话要清楚,否则就有杀身之祸。

师: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

生:因言获罪,只能说明君王无情。

师:就是。还有谁编了新的故事?要直接说出寓意,不能“自己悟”哦。

生: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士兵发现真相后,为了向宋君交差,把丁氏抓了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上瞒下,害人不浅。

师:也可以从丁氏的角度说,说话严谨很重要。继续。

生:我是从丁氏的角度编的。他挖好井后,为了防止别人到他家打水,整天闭门不出。邻居十分奇怪,于是有了各种猜测,最多的一种是他挖井挖出了一箱金子。这事传到了土匪的耳朵里,土匪趁着夜色摸到丁氏家里,结果……

师:你可以当编剧了。你想告诉我们?

生:帮助别人,手留余香,否则后果很严重。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身上充满着阳光,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寓言是个好东西,当你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不妨来则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穿井得一人》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了,叫“穿井得人”。最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齐读。)

师:下课。


【教后反思】

文言文,为什么要这样“玩”?


现实是,文言文学习只有一个方法——翻译,能够翻译,大功告成。其实,这是只见“言”而不见“文”的偏见。2016年12月3日,我和西安市长安区兴国中学七(3)、(4)班部分同学(周六,路近来校的同学)一起学习“部编本”新增篇目《穿井得一人》。按照黄厚江老师上《黔之驴》的说法,就是“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第一,这是以文言的方法学文言。学习文言文,少不了字词翻译与积累、句子翻译。如果选择“串讲”,表面上看,完成了文言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一步,但因为是“教”,而不是“学”,所以很难在“串讲”时让学生“走心”,最好的办法是改“教”为“学”。课例分为三步:第一步,三句话的人物心理体会——“吾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这是为掌握全文内容服务的。第二步,提供一些补充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这一步很关键,从实际落实来看,差异还是蛮大的,但我在课堂“死磕”那个不怎么熟悉的学生,第二次翻译果然有进步。第三步,两次积累,一次是“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三句中“闻”的比较;一次是两个文言句的再次强调。当然,这些翻译是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诵读相连的。


第二,这是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比如“诵读”,是贯穿这节课始终的方法,从整节课来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文本阶段,通过一学生的读学会断句;通过“三句话”的体会,概览全文;通过自行翻译与对话,熟悉文本。第二阶段,“玩”了三次——去标点读,去标点竖排再读,去标点竖排齐读。第三阶段,讲故事、说寓意、编故事过程中的读和最后一次齐读。三个阶段,读的形式有别,作用也有别。


再如这节课中的“讲故事”,由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我”(丁氏、国人、宋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也为后面“编故事”张本。


第三,这是以寓言的方法学寓言。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文本的文体特征。现在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是不管文本体式特征的,统一“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分析”“主题把握”“词语揣摩”。正因为如此,《背影》被误读为写“父爱”,几十年如此,殊不知散文有“自叙传色彩”,《背影》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写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我们读《皇帝的新装》忘记了童话的普遍意义,只认为是讽刺皇帝和大臣的虚伪,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人们,只是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


所以,当把故事“玩”熟了以后,从“寓言”体特征开始,问孩子们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四五种,最后总结出三种典型的,更重要的是找出了三种寓意的不同角度——从丁氏的角度、从国人的角度、从宋君的角度,由陈述性知识过渡到程序性知识。


第四,这是以“这一篇”的方法学“这一篇”。最后一个环节是“编故事”,依照原文,重新创作,一开始学生有点不解,我就举了例子,孩子们的思维很快被打开了,于是各种创意就出来了。这是一次“运用”,孩子们不仅享受了创造的快乐,还能“亲身”体会寓言是如何通过讲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表达劝诫的用意的。我们以为,这也是整节课的一个核心、一个高潮,前面自然有其独立的价值,更有为此作铺垫的味道。


“玩”,不是“玩玩”的,“玩”只是表象,承载的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寓言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还有儿童学习的规律。


(摘自王益民:《相遇语文好课:好学好用的课堂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