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媛《杞人忧天》(七上22课)课堂实录(宜昌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梁媛媛《杞人忧天》
课堂实录
(来自语文方)
本课获得宜昌市2016年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湖北省当阳实验中学 梁媛媛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就在刚才,我还在担忧,我们之前素未谋面,彼此生疏,未必能够配合默契。但是,一旦走到大家中间,我就被你们的真诚和热情所感染,我发现我的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究《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请大家齐读课题——《杞人忧天》。
生:(齐读)《杞人忧天》
师:大家想一想,课题中的哪个字应该重读呢?
生:忧!
师:好,“忧”就是这则寓言的关键词,今天,我们就抓住“忧”字来学习课文。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小声地读课文,遇到生难字词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希望大家能够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生:(小声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大声朗读)
师:现在请一名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个性朗读)
师:我们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吧。
生:我觉得她声音洪亮,吐词清晰。
生:我听出她是饱含着感情在读书,他读出了“忧”的感觉。
……
师:同学们评价很到位,这是他的朗读经验,也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掌握的要领: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师:刚才我们说了“忧”字是本文的关键词,那么,现在请你们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原句吗?老师还希望大家找到后,能用白话文翻译出来。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杞人为何而忧呢?
生:对应的原句是:“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翻译为:他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的身体无所依托。
师:他忧成何状呢?
生:对应的原句是:“废寝食者。”意思是: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
师:谁来帮他解忧?
生:晓之者。意思就是“开导他的人”。
师:“何以解忧?”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完成。
生:他首先解决了杞人担心天会塌的忧虑,原句是:“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它的意思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生:然后他帮杞人解决了担心日月星宿会坠下来的忧虑,原句是:“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生:最后解决了杞人担心地会陷下去的忧虑,原句是:“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这句话翻译为: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师:最后,杞人“是否解忧”呢?
生:从文中最后一段话可以看出来,杞人的忧虑解决了,原句是:“其人舍然大喜”,意思是:杞人放下了心中的忧虑,非常高兴。
师:刚才同学们找得较准,翻译得也不错。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了很大的差异,有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在翻译疏通、疏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变化。
师: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思路,读懂了文章,下面我们齐声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老师希望同学们像讲故事一样读书。
生:(齐读课文)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老师已经听到了故事的情节,本文是在对话中推进的,对话的双方是杞人和晓之者,你能揣摩他们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模仿他们的口吻对话吗?请同学们自由搭档,两人一组,一个扮演晓之者,一个扮演杞人,模仿对话。
【对话材料】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因往晓之。
晓之者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杞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杞人)曰:“奈地坏何?”
生:(认真训练)
师:大家练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所有扮演杞人的同学来对话所有扮演晓之者的同学吧。
生:(分角色练习朗读)
师:声音宏亮,但老师觉得大家没有读出味道,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没有读出语气?
师:那你觉得晓之者说话是什么语气?
生:我觉得他应该会是耐心劝慰的口吻吧。
生:晓之者自认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天地崩塌的事不会发生,他是充满信心的来劝导杞人,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自信。
师:同学们对晓之者的分析很在理,那我们如何读出杞人的语气呢?
生:杞人很忧虑,很担心、害怕。
师:这么忧虑的他,是怎样的神态呢?
生: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一副苦瓜脸。
生:愁眉苦脸。
师:你们分析的很好,那愁眉苦脸是什么表情?
生:(做出愁眉、苦脸的样子)
师:那现在就带着我们的体会,用刚刚分析的人物的神态和语气,大家再读一读。
生:(分角色对话)
师: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展示。
生:(两组展示)
师:两组同学已经分别展示,同学们更喜欢哪组选手的表演呢?
生:我更喜欢第一组选手的表演,我觉得他们读出了晓之者的自信,表现了杞人的忧虑。
师:是的,同学们表演的好,分析的也挺有道理,读故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表现出表情,也要模仿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师:现在我们全班分角色将这个故事朗读一遍,老师当叙述者,刚才的晓之者和杞人分别读自己的内容,看我们能否配合默契。
(全班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的表演读,我感觉杞人已站在了我的面前,因为担心天地会崩塌,他这等的忧虑还真是让人揪心。如此忧虑的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同情?是不是值得安慰?可是,他可以在作者面前求抱抱、求安慰吗?
生:哈哈哈……
师:同学们笑了,从你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意思,因为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有些不齿,有些讥笑,作者在讽刺哪类人呢?
生:为不必要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
师:是的,在作者的笔下,一直以来,杞人就是个被嘲讽的对象,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种眼光看待杞人未免片面,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他、分析他,可能发现亮点。让我们深入地走进杞人,发现别人没有的发现。
生:(再读课文,思考。)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一直在考虑天塌地陷这样的大事情。
师:是啊,我同意你的看法,杞人的确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思考别人不屑思考的事,与众不同;思考尚未发生的事,与往不同,他是在居安思危呢。
生:我认为他敢于提问,他问得穷追不舍,他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得答案不罢休。
生:我看他乐于放下,接受劝解,心中的包袱一旦解除,便“舍然大喜”。
……
师:同学们刚刚联系原文,让我们看到了杞人是一位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居安思危、乐于放下的人。其实,如果稍稍联系一下杞人以后的、有据可查的天灾地难的事实,天塌地陷的事情早已发生过,如:彗星撞击地球、天上掉下陨石,地震等,我们就发现:忧者该忧,杞人是一位有远见的预言家。他的担忧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须的。他的忧虑,不仅不应当被讽刺,还应当被点赞,他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师:刚才我们说杞人是忧者,他该忧,是真正的智者。那么文中还有一个智者,你怎样评价他?
生:文中的那位“智者”应该是晓之者,他热心解忧,助人为乐。
生:我觉得他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他在帮杞人解忧的时候,有些自以为是,他的解答欠准确,似是而非,自己糊涂,还想叫别人清白 ,害人不浅。
师:是啊,晓之者表面看起来他是一位智者,其实非智也。由此看来,重新审视杞人和晓之者后,我们是否从中获得另外的启示呢?
生:我们应该学习杞人,学习他的居安思危。
……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已经拥有了思辨的精神,你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看待问题。这则寓言也在提倡我们学习杞人的深忧远虑,敢于问“天”的精神。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师:忧者该忧,智者非智,故事就这样流传着,上演着,变化着。你们看,远在天边的杞人之忧,如今已经近在眼前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杞人忧天新篇》的故事:
【材料】杞人的后人杞某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点赞、吐槽。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某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的后人张某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师:故事中的杞某的忧虑有作用吗?为什么?
生:正是因为杞某有了忧虑,他才想办法去解决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生:杞某所担忧的事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他敢于直面,这种姿态促进了他的事业的发展。
师: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生:我忧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的前途。
生:我担心我们的生活环境,现在污染有些严重,像什么雾霾呀,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生:我忧虑的是我们的饮食,希望能吃到最健康、环保的食品。
……
师:大家有近忧,也有远虑,有些忧虑的事情眼前还不能马上解决,但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师:看来今天的学习,大家都很有收获呢。同学们可以安静地想一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我从杞人的身上学到了,人要善于忧虑,敢于忧虑,要居安思危。
生: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学习寓言时,也要学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寓意。
……
师:那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收获,再次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师:老师推荐一些寓言故事,同学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伊索寓言》。
本文已在《语文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