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芳芳《西游记》整本导读课堂实录及谭晓云教授点评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熊芳芳《西游记》整本导读课堂实录

及谭晓云教授点评

(来自正道语文)


为什么读经典

——《西游记》整本导读设计说明及课堂实录






《西游记》整本导读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看投影上的这段对话,知道它的出处吗 ?(幻灯片课前展示文字)





师:好,那么我们来看看,起初那个肉身的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点击幻灯片)请大家填空。








师:他们之间的感情很真实。除了真情,还有什么很真实呢?我们继续往后看。点击幻灯片——









你们可以任选其一来完成,好吗?

生:好!



总板书







谭晓云评点——

名著导读:用教师的 “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 “自我成长”




谭晓云,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师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培计划”送培下乡、国门项目首席专家,昆明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从事语文教学论及教师培训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教学深受学生和在职教师好评。主持及参与完成8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厅课题和校级课题;5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出版2部专著,在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其中,《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被评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荣获“2011年度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

在强调整本书阅读的今天,名著导读课导读什么?怎样导读?或许是最为困扰一线教师的两大问题了。熊芳芳老师在昆明第三中学的一堂《西游记》导读课,恰好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示范。

 

当我们评价一堂名著导读课时,理性而科学的做法首先是明确名著导读课的评价指标和维度。为此,我们需要厘清这几个概念:什么是阅读?什么是导读?什么是经典名著?什么是名著导读?

“阅读就是一个凭借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阅读有两种目标: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为增进理解而阅读,真正的阅读目标常常在后者。”“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区别开来。要区分得更清楚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称指导型学习为‘辅助性自我发现型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按照查尔斯.范多伦的说法,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理解力,获得自我成长的学习过程,而导读则是一种依靠教师引导,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理解力,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声符不相上下的书。” “‘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为什么读经典》)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经典名著就是包罗万象,蕴涵丰富的书,就是能够唤醒读者内在深层力量的书。阅读经典的目标就是一个把经典变为“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努力追求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探寻,产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而教师对经典作品的导读就是对学生潜在的理解力、个性化的自我创造进行唤醒。

由此出发,我们发现,评价一堂名著导读课,既有外在维度的显性指标,又有内在维度的隐性指标。如果说“导读了什么”“怎样导读” 是判断“导读效果如何”的外在维度的显性指标,那么,“指向了理解力的提升”,“对自我创造和个性化阅读预留空间”就成了内在维度上的隐性指标。

一堂优质的名著导读课,必须同时满足内外两个维度的指标。它必须通过“导读什么”“如何导读”等内容的合理确定,重点的有效设计,来实现“指向对学生理解力”的最大提升和“对自我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最大激活。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视野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名著导读的课堂上,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自己在阅读中亲身体验所获得的“自我成长”,去唤醒、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成长 ”。

 

《西游记》作为一部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包罗万象、包蕴丰富的长篇小说,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究竟从何入手,导读什么?怎样导读?先来看熊老师的课堂流程,是如何进行导读的内容确定,导读重点的有效设计的。                 

1、出示小说原文,引出本节课导读的作品——《西游记》;用同学熟悉的广告词“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引出同学们的讨论,概括《西游记》的内容:这是一个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历经阻挠,但因为坚持信念而赢得帮助的故事。

2、以“唐僧是个怎样的人?”引出本节课的导读重点——唐僧人物形象:徒弟们都是神、仙、妖,而唐僧是个肉身,“除了信念一无所有”;出示题目,追溯唐僧的身世、小名和法号,提醒学生关注重要人物的关键信息;拓展补充唐僧在现实中的原型,引出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引导同学们关注内容的变化,主角的变化,从现实到创作,再到二度创作的变化;以“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和“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的提问,引导同学们感受西游记中打动人的力量——真情和真理。

3、以“哭”为细节,和同学们共同阅读15回、47回、77回、49回、20回、86回、65回、75回、77回等回合的作品细节,引导同学们关注唐僧的哭、悟空的哭,一个本该超脱淡定却动辄恐慌落泪的唐僧,一个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是有人间情义的悟空,一个在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的唐僧,从这些充满了矛盾的细节,引导同学们比较唐僧和悟空的性格,从而对作品有更丰富的思考:《西游记》中的人和事虽然是极幻之人,极幻之事,却传递出了极真之情,极真之理。

4、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阅读鉴赏,完成一篇小论文:如何看待孙悟空的皈正?如何评价猪八戒?分类研究小说中的妖魔鬼怪的来头、性格和目的;二度创作,故事新编:补写猪八戒、沙和尚从前在天界的故事,改写“真假美猴王”等经典情节,续写四人成佛之后的故事。

显然,熊芳芳老师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基于她对《西游记》的阅读体验和相关拓展作品的阅读体验,她深知对学生的引导,需要确立合理的内容,她找到了“唐僧”这个容易被阅读者忽略的人物,并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分层级的导读活动。

从现场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在课后的访谈中,有的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我要自己去读完整版的原著,我要有自己的理解的话语。导读的效果显然达成了。


如果从内在维度上进行评价,《西游记》导读,显然是一堂开放的,充满活力和指向各种隐性成长的导读课。熊老师不仅有着深厚的阅读功底和宽广的阅读视野,还是一个懂得教育智慧的语文老师。

首先,熊老师对名著导读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是了然如心的。第一模块的概述性导读,旨在帮助学生概述、归纳和提炼整本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概述提炼能力;第二模块的分层级导读,以三个问题的研讨逐层展开。第一个问题,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主要指向的是对信息的记忆、提炼和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主要指向学生感受、想象、分析等理解力的提升;第三模块,细节导读,引导学生通过细节阅读,进一步强化感受、想象、分析等理解力;第四模块,练习设计,强化学生的理解力的创造性实现。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有意识地指向学生不同层级的阅读理解力的提升。

同时,熊老师的课堂引导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她一直试图用她丰厚的阅读体验和广博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营造各种自我成长的可能。她懂得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懂得经典作品的导读应该让学生的成长走向何方。在引导同学们理解唐僧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入了与《西游记》文本相关的诸多作品,拓展补充唐僧在现实中的原型,引出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发展,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有意织就的这个千丝万缕交互发展的“脉络”,从而引导同学们从今天的“位置”出发,面对这个“世界”,关注各种变化,最终发现和探寻各种自我成长的可能。

节选出多个回合的“哭”,引导同学们关注唐僧的哭、悟空的哭,在这里,熊老师与学生分享着她的阅读体验:一个本该超脱淡定却动辄恐慌落泪的唐僧,一个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是有人间情义的悟空,一个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的唐僧,从这些充满了矛盾的细节发现,作品的人物变得有意思了,作品的内容变得有意思了。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相类似的有价值的生长点。实际上,这样的阅读导读潜在着各种关于《西游记》主题的多元解读,每一个学生从自身出发,都可能获得一个个性化的解读思考。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就必须看《西游记》。有人说,《西游记》表面上写的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其实是一个人,他们分别代表人的身,人的心,人的情欲,人的本性和意志力。身是有很多限制的,而心是无限自由的。还有人说,《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人生成长记,人生本来有很多人性的弱点,懦弱、自私、无能的唐僧,必须经历磨难最终才会到达人生的境界。正如卡尔维诺所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为什么读经典》)越是经典,越是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越是具有考验人的力量。只有最优秀的阅读者才可能无限接近它。

怎样让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读者?这是名著导读课的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名著导读课是最考验教师素养的,一个教师要上好名著导读课,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阅读的高手,深厚的阅读体验,广博的阅读视野,加上教育的智慧,赋予教师以“自我成长”,这样的“自我”才有力量唤醒学生的“自我”,最终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熊芳芳老师的《西游记》导读恰好给了我们这种示范。


END


来源:正道语文(zhengdaoyuwe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