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学术║杨钋:数字鸿沟与家庭教育投资不平等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家庭信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但在数字化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会产生“知识鸿沟”。本文的研究发现:母亲的互联网使用显著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投资,同时,互联网的使用存在城乡异质性。互联网的使用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解决信息不对称来促进教育投资。本期带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杨钋的《数字鸿沟与家庭教育投资不平等》。本研究原文载于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4期。
作者:杨钋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互联网为个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为消费者带来了福利。然而,并非所有社会群体都能平等的从互联网普及中获益。国内外经济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化技术普及过程中的“知识鸿沟”效应,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接触新技术的时机与受益程度的差异。对新技术普及过程的研究指出,社会经济背景优势阶层在新信息的探索方面也具有优势。互联网普及产生的知识鸿沟可能会加剧社会分层。卡斯特率先提出了信息鸿沟的概念,指出网络拥有者和未拥有者之间的差异可能扩大不平等、增强社会排斥。
鉴于信息技术与社会分层的密切关系,大量实证研究也讨论了信息资本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渗透,有关信息资本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研究也不断涌现,聚焦于在学校和在家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对教育成就的影响:互联网使用未必能直接提高以标准化考试成绩来测量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且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未必缩小学生群体中的学业差距,甚至有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
对东亚国家的研究发现,各国家庭教育投资数量庞大,家长的教育投资意愿比较强烈。当免费的公共教育质量不能让人满意,公立学校的师资水平、硬件设备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来自家庭的额外教育支出会不断增加,择校、择教、校外补习的现象会持续出现。迟巍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外支出增长。
优势阶层不仅垄断教育资源,而且可以通过持续的高额教育投入,不断巩固其教育优势,即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再将人力资本转化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实现社会阶层的固化。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教育不平等不仅表现为教育机会和学业成就的差距,更体现在家庭教育投资的群体差异。教育投资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不成比例的变化,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规模较低,但是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更大比例。
互联网使用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研究,以及家庭教育投资不平等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已有研究关注计算机网络接触和使用对教育成就的影响,忽视了其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第二,以往研究过于关注互联网使用对学生成绩的直接影响,忽略了互联网可能通过家庭教育投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尤其是通过择校或者课外补习来改变学生成绩。第三,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父母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若要考察互联网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应该关注父母亲的互联网使用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第四,以往对中国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较为狭隘的聚焦于社会阶层、儿童特征和能力、地域、城乡等对总教育投资规模的影响,较少关注信息技术使用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信息资本差异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分层的新来源,对家庭教育投资差距的讨论应纳入对父母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考察。第五,我国政府致力于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种做法是否能缩小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距尚未得到系统性的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拟填补上述研究空白。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追踪数据,本文讨论了母亲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家庭教育投资规模和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信息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是否存在城乡、户籍等维度的差异。本文采用的泛精确匹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母亲互联网使用的内生性。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互联网投资拉动效果的异质性与稳健性,并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不同机制。
研究发现,母亲的互联网使用显著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投资。使用互联网母亲的子女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较其他人高20%, 说明互联网使用具有显著的教育投资拉动效果。该效果不仅仅是家庭收入提高带来的“收入效应”:即便在控制家庭收入后,互联网使用的投资促进效果仍然显著。
除互联网使用之外,其他因素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也值得关注。首先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均对家庭教育投资有显著的影响。其次,在家庭及子女特征方面,就读重点班级和重点学校、参与择校的少儿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分别显著高于其他人。农村户籍学生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显著低于非农户籍的学生。农村户籍流动少儿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比非农户籍少儿显著低19%,农村户籍且未流动到城镇的学生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最少,比非农户籍的学生低40.2%。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投资的城乡差异持续存在。
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少儿的异质性影响为了分析互联网使用效应的城乡异质性,本文在总样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样本回归。母亲互联网使用仅对非农户籍少儿获得的家庭的教育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农村户籍流动少儿、留在农村的农村户籍少儿没有显著作用。农村户籍家庭的子女即使流动到城镇,也不会因母亲的互联网使用而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换言之,互联网红利仅仅延伸到已经在教育投资中占据优势的城镇家庭;即便农村家庭或者进城务工人口家庭中的母亲开始利用互联网,这一行动本身并未改变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考虑到家庭教育投资与子女教育成就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互联网的普及可能会恶化中国城乡的教育成就鸿沟,而不是弥合已有的城乡差距。
5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从降低交易成本、消除有限参与机会限制这两个维度,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机制。
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家庭进行教育投资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与小额的投资相比,大额投资往往以丰富的信息、广泛的咨询及审慎的权衡为基础,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使用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及在线咨询的机会,有助于改善教育投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在线教育也有助于降低服务费用。因此,互联网使用有可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对大额教育投资产生更大的影响。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小额教育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中高额投资有显著影响,且在高额投资中的影响更大。
消除参与障碍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帮助父母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教育投资信息,从而消除了教育投资中的有限参与障碍。本文提出,通过使用互联网,家庭更有可能参与线上或者线下的课外辅导活动。此外,家庭有可能投资更多类型的课外辅导活动,包括学校课程补习和才艺培养课程。伴随着互联网提供的更多的课外辅导机会,少儿参与补习或者才艺发展的时间也会逐步增加。本文通过检验互联网使用对课外辅导参与及课外辅导时间的影响来验证这一影响机制。
首先,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母亲的互联网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子女参与课外辅导的可能性。与未使用互联网的家庭相比,使用互联网家庭参与课外辅导、参与学校课程辅导、参与才艺培训的可能性均显著的高于其他家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家庭的投资强度。泊松计数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跨越了数字鸿沟的家庭倾向于投资更多种类的课外辅导。在参与校外教育投资的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家庭投资于学校课程补习和才艺培养的时间也显著更多。这些发现表明拥有信息资本优势的家庭不仅更倾向于参与校外教育投资,而且愿意购买更多的补充性教育服务。
此外,相比于对学校课程的投资,母亲使用互联网对才艺培养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互联网使用消除有限参与障碍的假设。与学校课程辅导相比,家长在才艺培养投资方面受制于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才艺培养这类教育服务的质量更难以直接观察。互联网带来的广泛、充分、即时的信息有助于家长克服信息的制约,促进了家庭在艺术培养方面的投资。
6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互联网加速普及的背景下,家庭信息资本向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研究发现母亲的互联网使用显著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投资,但其效果具有异质性:城镇家庭是受益者,母亲的互联网使用对进城务工家庭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解决信息不对称来促进教育投资。我国城市信息优势阶层已经成功地将信息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投资,但是缩小数字鸿沟未必能弥合不断扩大的城乡教育鸿沟。
*本公众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
本期责编:何章立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国家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所也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
研究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包括: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研究所强化学科发展的意识,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生发展、高考招生、教育经费等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大型数据库资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