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库”牌子背后的货币时代变迁史
在广东省委党校的校园里,伫立着一间小小的银库。乍一看上去,就是一间普通的平房。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平顶白房子的墙壁上竟开着一排像小孔似的窗户。墙壁非常厚实,内侧有一扇仅到腰部高的低矮铁门,不留心的话几乎看不到。
面向道路的外墙上挂有两块牌子,
一块用竖排繁体写着“银库”二字,
另一块上写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造币厂旧址
广州市人民政府1993年8月9日公布
2017年6月10日重立”。
这两块牌子,
如果有心人驻足思量,
不免会产生几个疑问:
既然叫银库,
为何又立了“造币厂旧址”的牌子?
银库当然是存放银元或银锭的库房,
与广东造币厂是先后存在还是同一时期建造?
造币厂又是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
其实,
这小小的“银库”牌子背后,
正藏着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局
和一段货币的时代变迁史。
▼
中国第一家机器造币厂
——广东造币厂
本来,清朝的货币是银、钱并行的,以银为本位,民间的小额交易多使用携带方便的制钱。清政府规定,制钱由各省官府承办,严禁民间私铸。以广东制钱为例,是由官府批准设立的宝广局土法铸造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早已脱下货币所附着的贵金属外衣的价值,先行一步认识到它在流通中作为记账单位的“纯价值体”。他们所使用的银元如英镑、法郎、鹰元、里尔等都已脱离出纪重阴影,成为抽取出其中流通价值的非纪重货币单位。
而我国古代从大唐直到清末,在缓慢的货币进化历程中,虽然也有唐朝“开元通宝”铜钱以文为单位计量,逐渐简化了流通中的价值比较功能,但到了清朝,银锭还是成为了一度稳定的货币形态。
大额、官家用银,小额、平民用钱,清至民初都实行着白银核心、银钱并行的纪重货币体系。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货币形制。
由于银的成色、形式、铸造地域等千差万别,造成流通非常不便。早年来华的传教士在书信里记录:“每人都带一杆秤,买进卖出都要用它来称……人们放在盒内随身携带,它可用来称银,最多可称二十五两。”
外国银元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后,对封闭国度的传统币制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自铸银元的潮流。部分通识洋务的官员们开始购买洋机器、学习洋技术来铸造银元。
1887年,张之洞上奏朝廷请许广东试铸银元,而清政府正好也想减少白银流失,急于抵制外洋,于是就同意了。由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铸钱厂——广东造币厂成立,开启了中国铸币工业的近代化。
当时的驻英公使刘瑞芬与英国伯明翰喜敦厂订立购买机器的合同,张之洞则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乡(今黄华路)购地80余亩,作为厂址。
选址的考虑是因为当时这里近河道,连通的濠涌直抵河口,交通运输便利。厂房内部设计参照英国造币厂图式,布局似“回”字形,银库居中间,钱厂环四周。
该厂于1889年5月投产,在技术上依赖英国,不仅全套设备由英国进口,而且由英方派4人作为造币局的工程师。
当时铸铜钱有九道工序,仅熔铸车间就有十一个之多,每个车间设五个熔炉,五个熔炉生产出来的液态铜铅集中在一起。进入下一工序。工匠雇二百人,管理人员十八人。
管理上实行工厂体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原材料管理。规定除机械师外,不许穿带口袋衣服,以兵勇维持工厂秩序。授予他们搜查、逮捕和处罚的权力。
实行层级管理,可以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在中国出现。
不敌外洋,两度改版
1889年,广东造币厂试铸了七钱三分的光绪通宝,由于七钱三分的银元比市面流通的外国银元成色好、分量重,很快被人收藏或熔毁减色减重新铸以牟利,从而退出了流通市场,反而不敌外洋。
七钱三分的银元流通时间很短,当时就被大量熔毁,存世量很少。
出师不利,造币厂赶紧采纳了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重新铸造了成色和币重都与市场流通的外洋相同的七钱二分版银元,俗称七二番版。
可惜还没来得及发行,就引起了朝廷的非议:银币光绪元宝的四周被洋文环绕,仍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
于是只能重新设计。因此七二番版存世量极其稀少,是中国银元十大珍品之一。
经历了前两版银元的失利,第三版银元终于被市场认可,迅速占领了流通市场。
随时局沉浮,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905年,清廷户部设立天津银钱总厂。1906年,广东造币厂改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内设银厂、铜厂,铸造由清廷统一厘定的一文制钱和大清铜币。
1913年4月,度支部造币粤厂更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1913年夏,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通电讨袁。8月初,讨袁军败退。乱军在撤退时抢走造币厂的银条、银饼、边碎银、银毫等共价值40多万两铸本,造币厂无料可用,只好停铸。1914年,当时的民国财政部将造币厂收管,改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造币厂的命运继续跟随时局而沉浮,时不时因银本匮乏、沙面工人罢工、各江水灾、港币价格飞涨等因素陷于停顿。1931年9月2日,广东省政府正式下令停止鼓铸。至此,再没有开炉铸币。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废止银元作为货币,以规定的银行发行的法定纸币替代银元,称为“法币”。白银被收归国有,停止民间流通。
中国长达上千年的“银本位”制,就这样被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终结。银两和银元正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纹银元宝,最终从人们的钱袋子走进了历史橱窗里。
银库,曾经因储藏银料、银元而居于造币厂最中心地带,而今仅余一间,静静地伫立在广东省委党校的校园里,感受着时代变迁,也为往来学员了解那段历史痕迹提供了一处遗存。
来源:广州金融、学习时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