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岩:创新理念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石岩 理法方药 2023-07-01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医药几千年传承至今仍兴盛不衰,当之无愧地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她不仅是令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中华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日渐接受和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医药自身弘扬发展的需求出发,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医人的伟大使命和重大担当。

为此,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步伐,面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发出中医药声音,使世界各民族共享中医药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是我们要面对的重大课题。现以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谈一谈中医药国际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迎来利好形势

中医药是从来都是以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多种形态的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弘扬发展的。

1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史

据记载,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此后绵延不断,并对我国周边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留学生教育层面加大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力度,1957年开始招收首批中医药留学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学科的中医药对外教育和交流的模式,中医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

以美国为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行记者莱斯顿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将针灸传播到了美国等西方各国,使针灸对世界医疗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促进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现在,美国开展中医学院教育与专业认证结合的模式,欧洲国家在高校基础上开设中医学专业,我国周边国家将中医学教育纳入本科医学教育。

1

中医药国际化顶层设计更完善

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并立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不断加强中医药的内涵建设,不断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防患治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也更加完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7年5月,首届全国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暨产学研协同创新研讨会,提出了“中医药要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实干担当之路、产学研结合之路,助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利好政策和形势,进一步催发了学习中医热潮,来华中医留学生的生源国遍布世界各地,留学生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数以万计的留学生为中医药国际化推广提供了重要助力。

1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着力发展中医药的呼声和热情日益高涨,中医药的发展可谓适逢其世、恰逢其时、正逢其机。近年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下,中医药有着不俗的表现,迎来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仍有一些障碍性因素和瓶颈问题,制约了中医药在海外弘扬和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分别发源于中国和古希腊两大文明体系,由于两大文明古国的生产方式、民族性格、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中西方两种相对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医学和西医学就是在这种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下形成的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依靠形象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利用直观感受,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追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西方医学则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的发展基础上,受西方哲学影响,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运用逻辑思维解释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简而言之,中医注重综合、演绎思维,通过整体感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而西医注重分析、归纳思维,通过局部验证,研究疾病的发展规律。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存在,导致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各有不同,使中医药在接受广度上有所限制,进而制约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1

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善

国际标准化是各行各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标准化能促进国际化。回顾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较为长期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取得了标志性成绩——1958年开始有关针灸穴位名称的国际标准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李德新、谢竹藩、王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研究中医名词术语的英文翻译国际标准;2009年,ISO/TMB批准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使用“中医药(TCM)”(暂定名),2015年,ISO/TC249正式名称确定为“中医药(TCM)”,使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总体上看,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步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三大国际标准体系轨道,但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制定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内容、缺乏系统规范形式、缺乏科学修订程序、缺乏标准应用性,这与中医药国际化的适配性需求存在着差距,成为中医药进一步走向国际的软肋所在。由于标准的不完善,导致世界各地民众在接受深度上有所限制,阻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1

中医药国际教育质量不均衡

目前,中医药教育对外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与公立大学合作、与私立大学合作以及与其他团体法人、企业公司、医疗机构等合作,形成了“短期培训多、正规教育少”的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局面。不同国家与区域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系统规范、教学设施投入、实习基地建立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医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综合来看,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医教育发展较好之外,其他各国的中医药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世界各地民众在接受程度上显得不足,影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1

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质量

对于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对症下药,而要综合分析和重点施策,诚如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

发挥文化先导作用,是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历史证明,文化交流最容易被世界各地民众所接受,是实现人类文明繁荣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古丝绸之路便开辟了中国与欧洲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搭建了沟通东西方文化文明的桥梁。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鉴于此,我们中医药人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将中医药文化与我国其他传统优秀文化打包,借助孔子学院载体,创新中医药国际教育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广泛在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流,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作用,让各国民众更广泛地了解、接受和受益于中医药文化,达到以文化为先导推广和弘扬中医药的目的。

1

健全中医标准化体系,是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中医药的价值备受世界瞩目,我国及周边一些国家拉开了对中医药话语权的争夺战。为了保持我国中医药话语权的绝对地位和优势,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完善标准化体系,形成国际标准,方能确保我国中医药国际化之坦途。

俄国哲学家弗洛连斯基说过:“任何一门科学的实质就是该科学的术语系统,术语的发展恰恰反映了这门科学的发展史。”中医药也是如此,其标准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关键在于术语体系标准化的建设,我们要将中医术语标准化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排头兵,引领和支撑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此,我们在原有中医药标准化暨术语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深化标准化体系方可建功。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开展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增强中医药成果推广效果,讲好中医药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更好地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

与此同时,加大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指导力度。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专(兼)职设置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领导部门;重点扶持和建设一流中医药标准化学科;建立国家中医药翻译与师资培训基地,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专门师资的培养力度。

1

创新教育理念和加强院校专业建设,是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2017年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经验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它将为探索“中医药文化+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改革和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新思路、新路径、新经验,为我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对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与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来,我们应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试验区,创新和拓宽现有教育思路与模式、大胆尝试,敢于尝试,不断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如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及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选择一所或几所院校作为试办中医药标准化专业的试点院校,逐步积累办学经验,以在全国推开;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建设,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设中医标准学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在试点院校设置中医标准学本科“5+3”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专业,面向海内外招生。通过提高中医药专业建设质量,达到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质量的目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加速器,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最有力的助燃物。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以中医药标准化为平台,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助力,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满怀信心地迎接中医药文化弘扬的春天、中华文明璀璨发展的明天!(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石岩教授)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学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等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