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以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

白剑峰 理法方药 2023-07-01

   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健康问题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科学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这说明,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所谓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健康素养内容丰富,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2017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增进医患信任。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加拿大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指出,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提升健康素养,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前段时间,一位老人在银行突发心脏病,正巧路过的两名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紧急施救。事实上,发病时恰巧遇见医护人员纯属小概率事件,幸运者只能是极少数。目前,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更缺少急救意识、急救设备。当有人突遇紧急情况时,最重要的是身边的人立即施救,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还应及时开展现场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判断—打120—按压—除颤,被称为“心肺复苏四部曲”。但是,由于很多公共场所缺少自动体外除颤器,绝大部分人只能够做到“三部曲”甚至“两部曲”。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识破很多保健骗局,走出很多生活误区。生吃茄子能减肥、喝绿豆汤治心梗、生吃泥鳅养气血……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养生方法,都是一些人炮制出来的“方法”。如此奇谈怪论,为何还会有人追捧?说到底,是因为缺乏健康素养,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再比如说减肥,尝试各种方法,几度衣带渐宽,几度肥胖重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减肥方法不科学,如饥饿疗法、药物减肥、针灸减肥、手术减肥等。一个人的身体是其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只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身体变化才是长期的。掌握健康知识、相信现代科学,才不会轻信“神医神药”;持之以恒地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才是科学减肥的唯一选择。


  健康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个人的健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涵养培育的。提升健康素养,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动是目标。当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越来越高,才能托举起健康中国。(本文出自《 人民日报 》,2019年08月14日 05 版,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共建共享我们的“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曹洪欣:强化落实  推动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新论:以“大健康体系”助力美好生活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学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

等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