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发展重在融合创新
•无论何时,人才都是流派传承的决定因素。
•名老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是构成流派传承及创新的重要内容,代有传人是保证流派发展的前提。
•流派传承根基于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是流派传承之首务。
•融合创新是当代流派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会逐步成为流派学术增长的常规模式。
流派传承永远都是“进行时”
活态是前提
活态传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流派传承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说,流派传承永远都是“进行时”。在传承,在服务,在创新,是流派确立的前提,并以此强调流派学术传承创新能力与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人才是关键
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是流派确立的基本要素。流派是在几代学人不断努力之后形成的,因此,无论流派传承至今有多少代,在其前后发展的过程中,人总是第一要素。名老中医是流派从无到有的始创者,此后进入流派并为流派学术创新做出贡献者,方可成为流派传承人。
无论何时,人才都是流派传承的决定因素。迄今,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教育的主流,由此决定了流派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依赖院校教育,毕业后则主要依靠学科培养以及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等。在院校教育与临床团队带教为主导的状态下,流派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值得研究。
传承是特征
传承是流派存在与延续的基本保障。流派的创立并传承,实际上流派传承是不断创新学术的过程。
没有传承,流派则逐渐湮没。名老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是构成流派传承及创新的重要内容,代有传人是保证流派发展的前提。不间断传承使得流派具有了恒久之生命力,失去传承,流派则如水断流。
服务与创新是流派使命
中医流派形成于历史进程中,是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医流派的使命是传承与发扬中医药学,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事业,繁荣中华文化。在实践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缺少创新流派便失去生机与活力,没有创新流派就会归于死寂。因此,创新既是流派使命也是传承发展之命脉。
适应时代需求
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诉求与日俱增。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与疾病防治模式以及对疾病的诊疗技术能够满足上述诸多需要,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诉求,也是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古为今用,不断发展,彰显着中医学延续数千年的生命力。流派传承根基于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是流派传承之首务。博古宜今,创新学术理论与特色技术,强化应用,不断提高,才有可能满足需求。
疾病谱不断变化,中医理论与方法要随之创新,基于此,流派传承要有创新理论,不断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创新诊疗技术、培育人才,服务健康。
创新促进流派发展
创新彰显流派生命力。对中医药学发展而言,流派有理论、人才、经验优势,因此,流派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创新平台。时代发展,学术进步,学科联合,技术融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常态与大势,中医流派不能拘泥于禁锢,融合创新是其发展的诸多形式之一。
敞开门户,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创新学术。流派既要有鲜明的特色,又不能拘于门户,必须博采众长。《伤寒论》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后世指明学术发展的模式。众流归海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单一的流派传承,虽有特色,但在当代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适用范围受限”,因此,融合创新既是当代流派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流派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
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
流派传承要有理论创新与突破。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医宗金鉴·凡例》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疑,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读书明理,基于临床需求的理论创新是流派发展之首务。
山东中医药大学已故伤寒学科元老李克绍教授曾经提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9种方法,其中一条是“与临床相结合”。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与临床相结合”才是根本所在。用经典指导临床,在实践中创新。
特色技术服务临床是流派存在与发展之本。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特色技术是流派适应与满足健康需求的手段,对各类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理论、防治原则、诊疗技术与调护措施等内容是流派传承创新的基本方面,因此,理论创新是发展特色诊疗技术的前提。
融合创新是当代流派发展的重要路径
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创新流派学术。疾病谱变化,社会化分工,工业化生产(治疗团队、科室、医院)促使各种新技术与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基于中医理论与方法,结合当代临床实践,综合流派优势并采集众家之长,是为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指出“从思想上促进中医学不断地融合新知而获得新时代的进步特征,”提出可以从医学、技术、跨界、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融合。显然,融合创新是当代流派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会逐步成为流派学术增长的常规模式。
以中医经典为指导,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融合历代医家之长,形成以古启今、以古适今、古为今用的创新模式。络病理论与通络药物、营卫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成果,是中医理论创新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范例。
不同流派独创理论与临证经验互为融合,形成新的辨证论治体系与特色诊疗技术。总结整理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借鉴不同导师的理论与经验,融合形成新的理念,用以阐述疾病诊治规律,创新诊疗技术。中医脑病学是近30年来才逐渐完善的临床学科,我们将六经辨证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脑病临床,初步形成脑病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临床各科、中西医不同学科理论与诊疗技术融合,形成新的学术观点、诊疗体系。诸如“毒损脑络”“肾络微型癥瘕”“人迎脉积”等病机理论提出与实践,均为基于学科融合,在实践中发展的创新性成果。
创新是流派学术团队核心影响力之所在,代有传人则是流派稳定传承的重要保障。(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卫生健康委 丁元庆)
END
往期回顾
国家21部委:关于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的通知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等您/关注觉得好看,就点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