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跟师要坚持“早、恒、真、专”

姚鹏宇 理法方药 2023-07-0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有三条是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始终不能脱离的就是师承教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其他医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在师承方面。如何跟师,怎样跟师,笔者认为“早、恒、真、专”四字能够对跟师学习有所启发。



     《意见》提出要“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早跟师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高考结束、刚刚迈入中医药大学校门的学子们而言,中医药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模糊的、片面的。如何尽快、立体地在中医药学子心中树立一个完整的中医药形象,激发他们对于中医药的兴趣,除了丰富院校教育的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外,跟师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理论内容和诊疗方法,如何做一个原汁原味的铁杆中医,而不至于培养出“不西不中”的医生,“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在跟师中就能得到解决。通过跟师,学生们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有了确切的认识,通过实践对课本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老师们的熏陶更坚定了学生们学习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



      中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统观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果,无论是络病学、体质学等理论研究,还是青蒿素、砷制剂等药物研究,都是在长期坐“冷板凳”后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跟师要有恒心,要有长期学习的决心,名老中医们的经验是丰富的,是值得深入挖掘、积极研究的。短期的跟师并不能取得有益的成果,甚至对于老师的学术思想无法取得全面认识,造成学生只识皮毛,不知精髓。笔者跟师已达4年之久,却始终觉得对于老师的经验没有完全掌握,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经验丰富,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始终在学习,与时俱进。保持恒心和敬畏心是学习的关键,老师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潜心观摩、临证体悟才能学会的。所以跟师者要长期跟师,保证跟师时间。



      跟师不能搞形式主义。《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师承教育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等多项规范师承教育的内容。跟师者要做到真跟师,真学习,要将老师的临床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记忆储存。如何做到真跟师,对跟师人员的跟师成果作出量化评判是重要的考察方式。跟师人员在跟师结束后,要做到“有文可证、有记可查、有话可说”,即:有文章可以证明确有所学,有笔记可以查证确有日常学习,能够说出老师的经验和所学的心得,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有所用,但最终学习成果的检验,还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证明。



中医药的学习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在跟师学习中,保持专心是十分重要的。跟师切忌朝三暮四,要保持专心。清代名医叶天士虽有跟师十余人的经历,也是因为叶氏刻苦专心,潜心医道,才能有所成就。目前中医人普遍缺乏自小习医的经历,所以就更应该在跟师过程中保持专心,认真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甚至要了解老师的经验出处,追本溯源,寻找学派源流。跟师者要有“任凭窗外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做到切实掌握老师临床经验,学到老师的“拿手绝技”。


     “早、恒、真、专”是跟师人员必须要做到的四项内容,趁早跟师、长期跟师、真实跟师、专心跟师是每个中医药人需要秉承的原则,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师承教育也应该不断完善,争取早日结出累累硕果。(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姚鹏宇)


1

END


推 荐 阅 读立意高远探索中医学术流派交融发展

光明日报: 让中医药成为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路径明确

“清肝要方”治疗病毒性肝炎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等您/关注


 觉得好看,就点这里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