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用《伤寒杂病论》治黄三法举验

朱文元 理法方药 2023-07-0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应用于临床,治验颇丰。今谨举隅治黄方法与验案数则,以就正于同道。

黄疸一证,临床上可见于多种疾病,因其病因兼症证情各异,故治法方药亦当有别,非独清热利湿一法所能概括。张仲景在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总结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年实践经验与体会,谨就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治疗黄疸之法,结合临床运用举验如下。

解表退黄法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第262条)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本法适用于湿热瘀结于里,兼见外邪侵袭而引起的肌体颜面发黄。症见身目俱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皮肤瘙痒,肢体倦怠,小便黄灼或不利,苔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此由湿热内蕴,兼夹表证,内外合邪,湿热不得宣泄所致,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医宗金鉴》云:“本方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致黄之邪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辛热也,加连翘、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方也。”方中梓白皮,现多以桑白皮代用。

验案举例


周某,男,6岁。巩膜及皮肤黄染5天,时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精神萎顿,皮肤瘙痒,小便色黄,尿短量少,苔白,脉浮。尿检胆红质阳性。

诊断:湿热蕴伏,兼有外邪型黄疸。

治则:宣表逐邪,清热利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选:生麻黄3g,茵陈15g,赤小豆15g,连翘9g,桑白皮6g,炒六曲9g,冬瓜皮9g,丹参15g,板蓝根15g,苍术6g,双花9g,车前子(包煎)12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遍体微汗,体热渐降,小便色渐澄清,量渐增多。后改用健脾化湿之剂,调治而愈。

体会:患儿内外合邪,湿热不得宣泄。故用麻黄赤小豆汤宣散外邪,清泄湿热。加茵陈等意在以助清解,使表里宣通。笔者认为,药后遍体得微汗,小便量增多,表邪及蕴伏之湿热有外泄之路,湿热之邪由表解由尿泄,则退黄效果显著。

又《金匮要略·黄疸篇》第16节谓“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该方以桂枝汤解表,调和营卫,黄芪扶正祛邪。临床上无汗表实,湿热内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汗表虚,湿热不重,宜桂枝加黄芪汤。




清利湿热退黄法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第261条)谓:“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篇》第18节谓:“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法用于阳明湿热熏蒸之发黄。若症见身肤颜目尽黄而鲜明,身热烦躁,口渴,胸痞泛恶;纳谷不香,小便短赤,脉滑数,苔黄者,此为热重于湿之证,方用栀子柏皮汤。尤怡谓:“栀子彻热于上,柏皮清热于下,而未及实,故须甘草而和之耳。”

若症见身目发黄,微热,头昏,神疲乏力,胸闷泛恶,口黏,纳少,腹胀,小便不利,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濡缓者,此为湿重于热之证,方用茵陈五苓散。其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茵陈清热利湿,并可加强退黄作用。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此意。使湿从小便而去,热随湿而泄,则黄自退。


验案举例


包某,男,46岁。遍体及巩膜色黄如橘,身热,口渴欲饮,心烦,胸闷泛恶,不思饮食,小便黄赤,有灼热感,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热内蕴型黄疸。

治法:清热解郁,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药:茵陈30g,车前子(包煎)15g,山栀子9g,黄柏9g,苡仁30g,秦艽9g,木通9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6剂,症状减轻,目肤黄染转淡,原方加白茅根30g,又服9剂,诸症悉减,继治而愈。

体会:患者系由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司而发黄,故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化湿,解郁退黄,合茵陈增强清肝利胆汇热化湿而强力退黄,木通、车前子引湿热下行。秦艽祛风除湿善治湿热黄疸,凡遇目肤黄染严重者,用之退黄效显。


通下退黄法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第261条)谓:“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栀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第236条又谓:“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法用于阳明湿热发黄兼夹里实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发热、口渴、腹满或痛,大便秘结,舌苔黄或燥,脉象弦数或沉实,方用茵陈蒿汤。方中茵陈为退黄要药主药,山栀清利湿热,大黄通腑,清热解毒,使湿热有下行之路。对黄疸热郁在里,当用通下之法,《金匮要略·黄疸篇》云:“病黄疸……热在里,当下之。”还说:“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该篇还分别指出了栀子大黄汤和大黄硝石汤证,谓:“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以上几节为黄疸偏于热盛兼里实的证治,所谓“热在里,当下之”,故均以通下为主。用大黄旨在于清热解毒,通下泻火,利胆退黄。近年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有抗病毒,利胆和消炎作用。三方比较:其中茵陈蒿汤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两盛,兼治谷疸;现已证明茵陈配大黄,降低黄疸指数,较单用茵陈或栀子,其效更捷;栀子大黄汤清热除烦,亦可治疗酒疸;上二方虽用大黄而以清为主,大黄硝石汤则重在通腑泄热,用于腹满及热盛里实偏重者。

验案举例


谢某某,男,38岁。神疲倦怠,面目遍体黄如橘色,已十余日。心烦口渴,烦躁不安,纳谷欠佳,脘腹胀闷,右胁胀痛,腹满,按之微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量少,脉象弦数,舌苔黄。查肝功能:黄疸指数30u,谷丙转氨酶500u。

诊断:(湿热内结阳明熏蒸型)黄疸。

治法:泻火通腑,泄热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加减。

方药:茵陈30g,生大黄(后下)15g,山栀9g,川黄柏9g,丹参30g,郁金12g,板蓝根30g,元胡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9剂,黄疸显退,小便色转淡黄,尿量增多。原方减大黄为6g,加炒谷芽30g,炒麦芽30g,继服15剂,诸症显著好转。

湿热渐清,再以一贯煎加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各30g,数服而安。一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现代医学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并胆囊炎等,可用本法立则,本方合大柴胡汤加减治之。

体会:本例系阳黄重证。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故以该方清里攻下,方中重用大黄,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朱文元)





关于举办2020国医名师薪火传承论坛暨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修班的通知

唤醒沉睡的中药经典名方!人民日报:第一批7首方剂关键信息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中西医临床差异的思考

李佃贵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